那面鲜红的锦旗展开的瞬间,整个KTV包厢的空气都凝固了。妻子林晓雯的脸色,从期待的绯红,一秒钟之内,变成了混杂着震惊、羞耻和愤怒的煞白。
我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那位“最好的朋友”张远,看着周围一圈瞬间失语的朋友,心里出奇地平静。为了这一刻,或者说,为了这个结果,我好像已经准备了整整八年。
八年的婚姻,八年里她为张远庆祝了八次生日,每一次都比为我过的还要隆重用心。八年里,他们有无数我听不懂的“内部笑话”,有深夜里依然可以秒回的微信,有那种超越了普通朋友、甚至让我这个丈夫都感觉像个外人的亲密。我忍了八年,也劝了自己八年,告诉自己要大度,要相信她,他们“只是朋友”。
而这一切的引爆,都始于一周前,那个我刚下半回到家,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傍晚。
第1章 一个“寻常”的请求
“建国,回来啦。”
我刚在玄关换好鞋,林晓雯就从厨房里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一根沾着水珠的芹菜。她穿着我最喜欢的那件鹅黄色居家服,头发松松地挽着,几缕碎发垂在脸颊边,被厨房蒸腾起的热气微微濡湿。这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工作的疲惫在闻到饭菜香气和看到她的那一刻,便消解了大半。
“嗯,今天做什么好吃的?”我走过去,习惯性地从背后抱了抱她。
“芹菜香干,再给你炖个排骨汤,补补。”她笑着在我怀里侧了侧身,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我,“哎,跟你说个事儿。”
“说吧。”我松开她,去洗手。
“下周六,张远生日,你记得吧?”
哗哗的水流声中,我的动作停顿了一下,哪怕只有零点一秒。心里某个角落,那根熟悉的、细微的刺,又轻轻扎了一下。
“哦,记得。”我关上水龙头,擦着手,语气尽量保持平淡。
张远,林晓雯的“男闺蜜”,一个在我俩的婚姻中,存在感强到无法忽视的名字。他们是大学同学,关系铁得据说能穿一条裤子。毕业后,即便我和晓雯结了婚,他们依旧保持着极高频率的联系。
“他今年三十岁生日,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着,给他好好办一下,就在市中心新开的那家‘星光里’KTV,包个大包厢。”晓雯一边切着菜,一边兴致勃勃地说着,完全没注意到我瞬间的沉默。
“行啊,挺好的。”我应着,心里却开始盘算,那天我需不需要加班,或者,能不能找个借口不去。
坦白说,我并不讨厌张远这个人。他为人仗义,性格开朗,对我一直也客客气气的。但我讨厌的,是他在我和晓雯生活里那种无孔不入的“特殊性”。
晓雯的手机屏保,有一段时间是他们大学毕业时三个人的合影,她、张远,还有一个女同学。可那个女同学早就嫁到外地,联系渐少,这张照片的意义,似乎就只剩下了她和张远。
她会记得张远不吃香菜,却总忘了我不喜欢葱花。她电脑里有个专门的文件夹,叫“青春不散场”,里面全是她和张远从大学到现在的照片,比我们夫妻的合影还要多。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有一年我生日,公司临时派我出差,晓雯电话里满是歉意,说等我回来补过。结果当天晚上,她发了条朋友圈,是和张远在一家日料店的合影,配文是:“谢谢男闺蜜的安慰晚餐,不然本寿星的家属不在,也太凄凉了。”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酒店,看着那张照片,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她似乎也意识到不妥,很快删掉了,回来后也绝口不提。我为了“家庭和睦”,也选择了沉默。可那根刺,从那天起,就深深地扎在了心里。
“建国?”晓雯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哦,没什么,想工作上的事。”我拉开椅子坐下,“你继续说。”
“你看,他三十大寿嘛,总得送个有分量的礼物。”晓雯把切好的菜拨进盘子里,转过身看着我,眼睛亮晶晶的,“我这几天想来想去,都没什么好主意。你点子多,你帮我想想,不,你帮他准备一个吧。”
我愣住了。
让我,一个丈夫,去给妻子的“男闺蜜”准备生日礼物?
这听起来像个黑色幽默。
“我……准备?”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确认我没听错。
“对啊!”晓wen理所当然地走到我身边,挨着我坐下,带着一点撒娇的口吻,“你是男人,更懂男人喜欢什么嘛。再说了,我们俩一起送,显得多有诚意,也代表了我们这个家庭对他的祝福呀。你准备,最合适不过了。”
“家庭的祝福”,这几个字像一把小锤子,轻轻敲在我的心上。在晓雯的世界里,这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甚至能体现我们夫妻同心、家庭和睦的事情。
可在我听来,这简直是一种无声的挑衅。
我看着她那张充满期待、毫无芥蒂的脸,那些盘旋在心头多年的疑问和不满,像一群找不到出口的蜜蜂,嗡嗡作响。
“他……喜欢什么?”我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些干涩。
“他呀,喜欢的东西可多了。摄影、潮牌、乐高……哎呀,反正你看着办嘛,预算两三千块钱,你做主就行。”晓雯见我松了口,立刻开心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老公你最好了!这事儿就交给你了,我这几天要忙着帮他联络同学,订蛋糕,就没时间操心这个了。”
她语气轻快,仿佛甩掉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又仿佛对我委以了重任。
我看着她起身又走回厨房,背影都透着一股轻松。而我,坐在餐桌旁,感觉自己像个拙劣的演员,被硬塞进了一出自己并不想演的荒诞剧里。
那一刻,一个念头,一个疯狂又大胆的念头,毫无征兆地从心底最阴暗的角落里冒了出来。它像一株破土而出的藤蔓,迅速缠绕住我的理智。
我为什么要拒绝呢?
这不正是她给我的机会吗?一个“代表我们家庭”去表达“祝福”的机会。
好,这个礼物,我来准备。
我一定,会准备一个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礼物。
第2章 一份“精心”的礼物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雯果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为张远筹备生日派对的“伟大事业”中。她每天捧着手机,在同学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流程、游戏和惊喜环节,时而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时而又为了某个细节和人争论不休。
家里的晚餐变得简单了,有时候是外卖,有时候是速冻水饺。她会带着歉意对我笑笑:“老公,这几天辛苦你啦,等张远生日过完,我好好给你做大餐。”
我总是温和地回答:“没事,你忙你的,正事要紧。”
“正事”,是的,在她眼里,这俨然是一件头等重要的“正事”。而我,那个被委以重任的丈夫,则在暗中进行着我的“礼物筹备计划”。
我没有去看那些潮牌的网站,也没有去逛乐高旗舰店。我知道张远喜欢那些,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配不上这份由我——林晓雯的丈夫——亲手准备的“大礼”。
周三下午,我请了半天假,没有告诉晓雯。我开车去了城郊的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制作广告牌和锦旗的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塑料的混合气味,电焊的火花不时在某个角落里闪烁。
我走进一家看起来最气派的店,老板是个叼着烟的中年男人,看到我进来,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
“老板,做一面锦旗。”我开门见山。
老板显然愣了一下,打量了我一番,大概是觉得我的年纪和气质,跟“送锦旗”这种略显老派的行为不太搭。他掐了烟,来了点兴趣:“行啊,送给谁?上面写点啥?”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早就写好的纸条,递了过去。
老板接过纸条,眯着眼读了起来。他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慢慢变得古怪,最后是一种想笑又不敢笑的憋屈。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充满了探究和一丝……同情?
“小兄弟,你……确定要这么写?”他把纸条递还给我,语气变得小心翼翼,“这送出去,可别是送出事儿来啊。”
纸条上,我用正楷字写得清清楚楚:
赠:挚友张远先生
祝您与我爱人林晓雯女士
友谊长存,胜似亲人
落款是:林晓雯的丈夫 陈建国 敬赠
“就这么写。”我语气平静,不容置疑,“一字不改。要最好的料子,金色的字,尺寸要大,看起来气派。”
老板盯着我看了足足有十秒钟,大概是确认了我不是在开玩笑。他咂了咂嘴,没再多问,只是低头在本子上记着:“成,料子用最好的平绒,字用发泡烫金的,绝对亮眼。周五下午来取。”
“多少钱?”
“三百。”
我爽快地付了钱。三百块,比起晓雯给的两三千预算,简直不值一提。但我觉得,这份礼物的“分量”,是任何潮牌或乐高都无法比拟的。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有一种奇异的平静和快意。这几天积压在心头的憋闷,似乎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我不是在报复,我告诉自己,我只是在用一种最直白、最公开的方式,陈述一个事实,表达一种“祝福”。
毕竟,晓雯不是一直强调,他们是“胜似亲人”的好朋友吗?我只是把这句话,刻出来,送给他们,让所有人都见证这份“可贵”的友谊。这有什么错呢?
周五下午,我去取了锦旗。老板把它卷在一个精致的红色长条盒子里,外面还系了彩带。他把盒子交给我的时候,眼神复杂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兄弟,祝你好运。”
我提着这个分量不轻的盒子回到家,晓雯还没回来。我把它放在客厅的沙发上,然后开始像往常一样做饭。
晓雯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扎眼的红色盒子。
“哇!老公你效率真高,礼物都买好啦?”她惊喜地跑过去,好奇地打量着,“这是什么呀?包装得这么神秘。我能拆开看看吗?”
“别。”我从厨房走出来,及时制止了她,“生日礼物,得寿星亲手拆开才有惊喜。你现在看了,到时就没意思了。”
我的心跳微微有些加速,但我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自然。
“唔……说得也是。”晓雯撇了撇嘴,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接受了我的说法。她抱起那个长长的盒子晃了晃,又掂了掂分量,“感觉不像是衣服鞋子啊……到底是什么呢?建国,你好坏啊,吊我胃口。”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我笑了笑,把一盘刚炒好的菜端上桌,“保证是个惊喜。”
她信了。她完全没有怀疑,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那个稳重、体贴、甚至有点“无趣”的陈建国,一个绝对不会做出任何出格举动的“好丈夫”。
那个晚上,她心情极好,吃饭的时候一直在跟我描绘明天派对的盛况,说她订了一个三层的大蛋糕,还请了他们大学时的导员录了祝福视频,准备在现场播放。她脸上的神采,是我很久没有见过的,那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仿佛明天过生日的不是张远,而是她自己。
我默默地听着,给她夹菜,微笑着点头。
看着她毫无防备的快乐,我有过一瞬间的动摇。我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会不会彻底毁掉这个夜晚,甚至……毁掉我们的关系?
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随即,过去八年里那些被忽略、被刺痛的瞬间,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我想起了那条被删除的朋友圈,想起了她电脑里那个“青春不散场”的文件夹,想起了无数个我插不进嘴的、属于她和张远的“专属话题”。
不,我没有错。
压抑了太久的火山,需要一个出口。被模糊了太久的边界,需要一次清晰的界定。
我只是,选择了一个最体面,也最不体面的方式。
第3章 派对上的“局外人”
周六晚上,我和林晓雯开车前往“星光里”KTV。
晓雯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了条新买的香槟色连衣裙,化了精致的妆容,整个人看起来明艳动人。她坐在副驾驶,一路上都在用手机回复着消息,嘴角的笑意就没断过。
“今天来的人可多了,咱们班在本地的同学几乎都来了。张远那边的朋友也来了不少,热闹得很。”她抬头看了我一眼,叮嘱道,“建国,你今天可得好好表现啊,别总是不说话,闷葫芦似的。多跟我的朋友们聊聊天,你是我老公,是我的门面,知道吗?”
“知道了。”我目视前方,平稳地开着车。
“门面”,这个词让我觉得有些讽刺。在她的世界里,我今天扮演的角色,似乎就是一个需要被她提前“培训”的、用来展示她婚姻幸福的道具。
那个红色的、长条形的礼物盒,就静静地躺在后座上。每次透过后视镜看到它,我的心跳都会不受控制地加快几分。那里面装着的,是今晚最大的“惊喜”,也是一枚不知何时会引爆的炸弹。
“星光里”是本市最高档的KTV之一,装修得金碧辉煌。我们到的时候,包厢里已经坐满了人,震耳欲聋的音乐和喧闹的笑声扑面而来。
主角张远正被一群人围在中间,他穿着一件剪裁合体的休闲西装,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意气风发。看到晓雯进来,他立刻笑着拨开人群,迎了上来,给了晓雯一个极其自然的拥抱。
“晓雯,你可算来了,大功臣!”他的手在晓雯的背上亲昵地拍了拍。
“那当然,你的三十大"
“生日嘛,我能不上心吗?”晓雯笑着捶了他一下,然后才像刚想起我似的,把我拉到身前,“介绍一下,我老公,陈建国。建国,这是张远,你见过的。”
“建国哥,欢迎欢迎!”张远伸出手,热情地握了握我的手,“谢谢你能来,也谢谢晓雯为我忙前忙后,辛苦你们了。”
他的笑容很真诚,态度也无可挑剔。如果不是那些积压在心底的疙瘩,我或许真的会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年轻人。
“应该的,生日快乐。”我点了点头,把后座的礼物拿了进来,递过去,“晓雯准备的礼物。”
我特意强调了是“晓雯准备的”。
张远笑着接过:“你们俩太客气了。快,快请坐。”
晓雯拉着我坐下,但她的屁股几乎没沾到沙发,就立刻融入了她的朋友群中。她和张远,以及另外几个大学同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聊着大学时的趣事,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梗,笑得前仰后合。
我就像一个被强行P到一张合影里的陌生人,与周围的热闹格格不入。
我给自己倒了一杯啤酒,默默地喝着。我看着晓雯和张远并肩站在一起,指挥着大家切蛋糕。蜡烛的光映在他们俩的脸上,晓雯的眼神里满是笑意和祝福,张远则是一脸的感动和意气风发。那一刻,他们看起来是如此的般配,仿佛是一对正在接受众人祝福的主角。
有个不认识的女孩,大概是张远的朋友,凑到我身边,好奇地问:“哥,你就是晓雯姐的老公啊?你们感情真好,她为了张远的生日,忙活了大半个月呢。”
我扯了扯嘴角,算是笑了一下:“是吗?她是有心了。”
“是啊是啊,我们都说,张远有晓雯这么个红颜知己,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他俩这关系,简直比亲兄妹还亲!”
“胜似亲人”,又一个熟悉的词。
我喝了一口啤酒,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却压不住心里的那股燥热。
后来,大家开始唱歌。晓雯被朋友们起哄,和张远合唱了一首情歌,《今天你要嫁给我》。
“Jolin in the house!”张远模仿着歌里的说唱,搞怪地指向晓雯。
“D.T. in the house!”晓雯也笑着回应,两人默契十足地对视一笑。
他们俩唱得投入,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排练了无数次。周围的朋友们吹着口哨,用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我坐在角落的阴影里,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歌词,感觉每一个字都在刺痛我的眼睛。
“手牵手,跟我一起走,创造幸福的生活。昨天已来不及,明天就会可惜,今天嫁给我好吗?”
歌声、笑声、起哄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将我牢牢地困在其中,让我感到窒息。
我掏出手机,面无表情地拍下了一张他们深情对唱的照片。然后点开我和晓雯的微信对话框,把照片发了过去。
做完这一切,我把手机揣回兜里,继续喝我的酒。
我知道,高潮部分,就快要来了。
第4章 礼物的“惊喜”
KTV包厢里的气氛在酒精和音乐的催化下,越来越热烈。唱歌、玩骰子、真心话大冒险,每个人都玩得不亦乐乎。
只有我,像个冷静的旁观者,坐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
林晓雯玩得很疯,她似乎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她和张远玩游戏,输了就替他喝酒,赢了就开心地拍着他的肩膀大笑。他们的身体语言自然而亲密,那种长年累月形成的默契,是任何人都插不进去的。
我看到一个晓雯的大学同学,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悄悄地用手机拍下他们打闹的场景,然后对着身边的人小声说了句什么,引来一阵暧昧的窃笑。
我的心,一点点地往下沉。
原来,觉得他们关系“不一般”的,不止我一个人。只是大家碍于情面,心照不宣罢了。而我这个“正牌老公”,却一直被蒙在鼓里,或者说,一直在自欺欺人。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送礼环节。
张远被簇拥到中间,面前的茶几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礼物盒。他带着一脸幸福的笑容,一个一个地拆开。有最新款的耳机,有限量版的球鞋,有他喜欢的手办模型。每拆开一个,都会引来一阵惊呼和祝福。
晓雯一直站在他身边,像个女主人一样,帮他整理礼物,引导着气氛。
“哎呀,这个镜头你肯定喜欢,上次你还说想买呢!”
“哇,这双鞋是XX联名款吧?太酷了!”
她的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终于,所有的礼物都拆完了,只剩下我拿来的那个红色的长条盒子,安静地躺在茶几的一角,显得格外特别。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个盒子上。
“哎,这还有一个最大的!”有人喊道。
“这是谁送的啊?这么有分量!”
晓雯的脸上露出了骄傲又神秘的笑容。她走过去,拿起那个盒子,亲手递到张远面前,声音里带着一丝炫耀:“当当当当!这是最后的压轴大礼,我和我们家建国,一起送你的!”
她特意加重了“我们家建国”这几个字,还回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给了我一个“看我多给你面子”的眼神。
张远受宠若惊地接过盒子:“哎呀,晓雯,你和建国哥也太客气了。搞得这么隆重。”
“那必须的!你三十岁生日嘛!”晓雯催促道,“快,快打开看看,保证是个大惊喜!”
包厢里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好奇地盯着张远手里的盒子。我也放下了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我知道,审判的时刻,到了。
张远在众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解开盒子上的彩带,打开了盖子。他从里面抽出一卷用红色平绒布包裹的东西。
“这是……什么?”他有些疑惑,慢慢地展开。
随着那面锦旗一点一点地被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金光闪闪、刺眼夺目的大字。
“赠:挚友张远先生……”
有人小声地念了出来。
张远的笑容还凝固在脸上,但眼神已经开始变得不对劲。晓雯也好奇地凑过去看,脸上的表情充满了期待。
然后,锦旗被完全展开了。
那两行最核心的祝福语,像两记响亮的耳光,清晰地呈现在每个人面前:
“祝您与我爱人林晓雯女士”
“友谊长存,胜似亲人”
最下面,是那个小一点,却又无比清晰的落款:
“林晓雯的丈夫 陈建国 敬赠”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暂停键。
包厢里震耳欲聋的音乐,似乎在瞬间消失了。所有的喧嚣、笑声、交谈声,都戛然而止。空气仿佛被抽干,只剩下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被磁铁吸住一样,牢牢地定格在那面鲜红的锦旗上。
我看到离得近的几个人,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到错愕,再到极度的尴尬。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有人眼神躲闪,不敢再看。
张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拿着锦旗的手,像是被烫到一样,僵在半空中,收也不是,放也不是。他脸上的笑容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狼狈和不知所措。
而林晓雯,我的妻子,她的表情变化,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她的脸色,先是从期待的绯红,瞬间褪成了难以置信的煞白。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锦旗上的字,瞳孔因为震惊而放大。她的嘴唇微微张着,似乎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发不出来。
几秒钟后,那片煞白之中,又涌上了一股因羞耻和愤怒而产生的深红色。她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极致的情绪波动。
她猛地抬起头,越过人群,目光像两把淬了冰的刀子,死死地射向我。
那眼神里,有震惊,有屈辱,有愤怒,有不解,还有一丝……我看不懂的受伤。
我迎着她的目光,没有躲闪。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报复的快感,也没有恶作剧得逞的得意。我只是平静地看着她,像在看一个我认识了很久,却又好像今天才第一次认识的陌生人。
整个包厢的空气,都因为这面锦旗,凝固成了冰。
这个“惊喜”,果然,没有让任何人失望。
第5章 沉默的风暴
死寂,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最终,是张远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他尴尬地、近乎是慌乱地,将那面锦旗胡乱地卷了起来,像是要掩盖什么罪证一样,把它塞回了盒子里。
“呵呵……建国哥,你……你这礼物,太特别了,太有创意了。”他的声音干涩而勉强,试图用一个玩笑来打破僵局。
但没有人笑。
这个玩笑,比包厢里的空调还要冷。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在我、林晓雯和张远之间来回扫射。空气中弥漫着八卦和揣测的味道,每个人都成了这场无声闹剧的观众。
晓雯的身体还在发抖,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她死死地咬着嘴唇,指甲深深地掐进了手心。我看到她的眼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起来。
她没有哭,也没有闹,更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冲过来质问我。
她只是猛地转过身,抓起自己的包,一言不发地推开人群,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包厢。
她的动作太快,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等大家回过神,包厢的门已经被重重地甩上,“砰”的一声巨响,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晓雯!”张远最先反应过来,叫了一声,下意识地想去追,但迈出一步又停住了。他回头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满屋子尴尬的客人,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这场精心筹备的生日派特,彻底被我毁了。
气氛已经尴尬到无法挽回。几个晓雯的同学,面面相觑,然后走到我身边,一个看起来和她关系不错的女生,带着责备的语气说:“建国哥,你这是干什么呀?今天张远生日,你就算对晓雯有什么不满,也不能在这种场合让她下不来台啊!太过分了!”
“是啊,有什么话不能回家好好说吗?非要闹得这么难看?”另一个男生也附和道。
我没有辩解。
我只是站起身,拿起我的外套,对着一脸不知所措的张远,平静地说了一句:“生日快乐。”
然后,在所有人复杂的目光中,我走出了包厢。
走廊里空荡荡的,和包厢里的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能听到晓雯高跟鞋踩在地板上,急促远去的“哒哒”声。我没有去追。我知道,此刻的我们,需要的不是追逐和争吵,而是各自冷静。
我走到KTV门口,点了根烟。晚风有些凉,吹在脸上,让我混乱的头脑清醒了一些。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我只知道,当那面锦旗展开,看到晓雯和众人表情的那一刻,我心里积压了八年的那股郁气,确实消散了大半。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复仇的快感,而是一种空落落的疲惫。
一场战争,即便赢了,留下的也只是满目疮痍的战场。
几分钟后,我的车钥匙响了。是晓雯,她用备用钥匙打开了车门,坐在了副驾驶上。我掐了烟,走过去,拉开了驾驶座的门。
车里的空气,比KTV包厢里还要冰冷。
晓雯没有看我,她只是直直地盯着前方,眼睛红肿,但没有眼泪。她的侧脸线条紧绷,像一尊冰冷的雕塑。
我启动了车子,沉默地驶入车流。
一路无话。
车里的收音机,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打开了,一个女主播用温柔的声音念着听众来信:“……他说他不懂,为什么曾经最亲密的爱人,会慢慢变得无话可说。其实,所有的无话可说,都不是一天造成的。那是在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欲言又止,一次次的不被理解中,慢慢累积起来的……”
我下意识地伸手,关掉了收音机。
刺耳的安静,重新笼罩了整个车厢。
回到家,晓雯一言不发地走进卧室,“砰”地一声关上了门,并且从里面反锁了。
我站在客厅里,听着那声落锁的声音,心里某个地方,也跟着“咯噔”一下,沉了下去。我脱掉外套,没有去敲门,而是转身从储物柜里抱出了一床被子,扔在沙发上。
这一夜,注定无眠。
我躺在沙发上,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黑暗中,过去八年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回。
我想起我们刚结婚时,她会因为我加班晚归而心疼地给我留一盏灯,一碗热汤。我想起我们一起规划未来,畅想着要买一个带院子的房子,养一条狗。那时的我们,眼里只有彼此。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
大概,就是从张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开始。是从她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分给了那个“男闺蜜”开始。是从我每一次的欲言又止,都换来她一句“你想多了,我们只是朋友”开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晚的爆发,不是我一时的冲动,而是八年失望的累积。那面锦旗,不是送给张远的,而是送给我自己这段卑微、隐忍、且充满自我怀疑的婚姻生活的一份祭奠。
卧室里,隐隐约约传来了压抑的哭声。
我闭上眼睛,心里五味杂陈。
我知道,天亮之后,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真正的、无可避免的风暴。
第6章 迟到八年的争吵
第二天早上,我是在客厅的沙发上被阳光刺醒的。
我睡得极不安稳,整夜都在做一些光怪陆离的梦。梦里,那面鲜红的锦旗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和晓雯都困在其中,动弹不得。
卧室的门,在我醒来的时候,打开了。
林晓雯走了出来。她换下了昨晚的连衣裙,穿了一身素净的居家服。她的眼睛依旧红肿,脸色苍白,头发也有些凌乱,整个人看起来憔ें悴又疲惫。
她没有看我,径直走进厨房,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我也坐了起来,身上盖的被子滑落在地。我们两个人,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厨房,隔着几米的距离,沉默着。空气里充满了无形的压力。
“陈建国。”她终于开口了,声音沙哑,带着哭过的痕迹。
“嗯。”我应了一声。
她端着水杯,慢慢走到我对面的单人沙发上坐下,和我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
“你是不是觉得,你昨晚特别威风,特别解气?”她看着我,眼神里没有了昨晚的愤怒,只剩下一种冰冷的失望。
我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你把我,把我们八年的夫妻情分,当成一个笑话,摆在所有人面前,让他们看。你满意了?”她的声音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她倔强地不让它掉下来。
“晓雯,”我终于开口,声音也有些干涩,“在你看来,那只是一个笑话。可是在我看来,那是我用一种最荒唐的方式,说出了一句我憋了八年的真心话。”
“真心话?”她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冷笑了一声,“你的真心话,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羞辱我?让我在我所有朋友面前抬不起头?陈建国,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卑劣,这么阴暗了?”
“卑劣?阴暗?”我重复着这两个词,一股压抑了许久的火气,再也控制不住地涌了上来。我站起身,在客厅里来回踱步。
“在你心里,我就是卑劣,是阴暗!那我问你,林晓雯,在你心里,我这个丈夫,到底算什么?”
我停下脚步,转身指着卧室的方向:“你那个‘青春不散场’的文件夹里,有多少张我和你的合影?你手机里,有多少次深夜里和张远的聊天记录?你记得他的生日,记得他的忌口,记得他所有的喜好,你又记得我什么?”
“我过生日那天,自己一个人在异地的酒店里,看着你和他在朋友圈里晒‘安慰晚餐’的时候,你怎么不觉得你残忍?”
“你一次又一次地跟我说,‘你想多了’,‘我们只是朋友’,‘你能不能大度一点’。我大度了八年!我忍了八年!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是你让我这个丈夫,去给你的男闺蜜准备生日礼物!你觉得这正常吗?你觉得这是一个妻子该对自己丈夫做的事吗?”
我几乎是吼出来的。那些积压了太久的委屈、不满、嫉妒和自我怀疑,在这一刻,如同山洪一样彻底爆发。
晓雯被我的质问吼得愣住了。她大概从来没有见过我这个样子。在她印象里,我一直都是温和的,隐忍的,甚至有些逆来顺受的。
她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大颗大颗地掉了下来。
但她没有示弱,她也站了起来,用同样激动的声音反驳我:“聊天记录?文件夹?陈建国,你居然偷看我手机和电脑?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信任我了?”
“信任?”我惨笑一声,“信任是被你一点一点消耗掉的!你和他的边界在哪里?林晓雯,你扪心自问,你给过我一个丈夫应有的安全感吗?”
“我怎么没有给你安全感?我和张远从小玩到大,我们是朋友,是亲人!我们之间清清白白,什么都没有!是你自己内心阴暗,思想龌龊,才会把我们想得那么不堪!”她哭喊着,像一只被激怒的刺猬,竖起了全身的刺。
“清清白白?”我指着她的心口,一字一句地说,“对,我相信你们身体上是清清白白的。但是精神上呢?你敢说,在你心里,他张远的分量,不比我这个丈夫重吗?你敢说,你从他那里获得的情绪价值,不比从我这里获得的多吗?婚姻不仅仅是身体的忠诚,更是精神上的唯一!这一点,你懂吗?”
我的话,像一把尖刀,精准地刺中了她最脆弱的地方。
她呆住了,嘴唇翕动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慌乱和迷茫。
或许,她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她和张远的关系。在她单纯的世界里,“朋友”这个词,就是一块万能的挡箭牌,可以抵挡所有的质疑。
客厅里,再一次陷入了沉默。只剩下我们两个人粗重的呼吸声,和她压抑不住的抽泣声。
这场迟到了八年的争吵,终于还是来了。它来得如此猛烈,如此彻底,将我们之间所有粉饰的太平,撕得粉碎。
我们像两只互相刺伤的困兽,在自己亲手搭建的笼子里,对峙着,喘息着,舔舐着各自的伤口。
我知道,这道裂痕,已经深可见骨。
我们的婚姻,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第7章 裂痕与反思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和林晓雯陷入了婚姻中最漫长、最冰冷的“冷战”。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像是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她搬到了次卧去住,我们之间唯一的交流,是贴在冰箱门上的便签。她会写“水电费该交了”,我会回一张“已交”。我们刻意地错开吃饭和出门的时间,避免任何面对面的接触。
这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如今安静得能听到灰尘落地的声音。
那面被我带回来的锦旗,被我扔在了书房的角落里,像一个巨大的、充满了讽刺意味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晚的荒唐和决绝。
朋友们的电话和微信,陆续轰炸而来。有指责我不够大度的,有劝我们冷静沟通的,也有单纯来八卦的。张远也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微信,大意是说,他和晓雯真的只是朋友,如果他的存在让我们的婚姻产生了误会,他愿意以后保持距离,希望我能和晓雯好好谈谈,不要因为他而伤害夫妻感情。
他的措辞很诚恳,但我只是看了一眼,没有回复。
这不是他的错,或者说,不全是他的错。问题的根源,在我跟晓雯之间。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反复问自己,我后悔吗?
把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让我们的婚姻陷入如此僵局,我真的做对了吗?
或许有更温和的处理方式,或许我应该早一点,用更理性的方式和她沟通。但是,过去八年,每一次我试图沟通,都被她用“你想多了”轻易地挡了回来。我的情绪没有出口,我的感受不被看见,日积月累,才最终选择了用这种最极端、最惨烈的方式引爆。
我承认,我的方式很伤人,很幼稚,像一个得不到糖就毁掉整个糖果店的孩子。
但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们可能还会在那种虚假的“和睦”中,继续互相消耗,直到感情被彻底磨光。
长痛不如短痛。或许,这场剧痛,能让我们都看清一些被忽略了太久的东西。
周五的晚上,我正在书房加班,晓雯的闺蜜李静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
“建国哥,你和晓雯……到底怎么了?”李静的声音听起来很担忧。
我和李静还算熟悉,她是个明事理的姑娘。我没有隐瞒,把事情的来龙
“建国哥,你和晓雯……到底怎么了?”李静的声音听起来很担忧。
我和李静还算熟悉,她是个明事理的姑娘。我没有隐瞒,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我内心积压多年的委屈,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
电话那头,李静沉默了很久。
“建国哥,”她叹了口气,说,“你做的是有点极端,让晓雯很没面子。但是……我必须得说,我能理解你。这事儿,晓雯确实做得不对。”
我有些意外,我以为她会和别人一样,劈头盖脸地指责我。
“晓雯这个人,哪儿都好,就是有时候在感情上有点……缺根筋。”李静继续说,“她和张远的关系,我们这些做朋友的,其实也觉得有点过了。我们私下也劝过她,让她注意分寸,毕竟是结了婚的人了。可她总觉得我们小题大做,说你们家建国最大度了,才不会介意这些。”
“你看,她把你对她的包容和忍让,当成了理所当然。”
李静的话,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心中一个长久的困惑。原来,我的“大度”,在晓雯眼里,是一种默许,甚至是一种纵容。
“她这两天在我这里,哭了好几次。”李静说,“一开始,她也觉得你不可理喻,觉得你让她丢尽了脸。但昨天晚上,我把你的那些话,换了一种方式跟她说了。我问她,如果建国哥也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红颜知己’,为她庆祝生日比为你还上心,手机里存着几百张和她的合影,你会怎么想?”
“她听完就愣住了,一晚上没说话。”
“建国哥,晓雯她不是坏人,她只是被惯坏了,没有学会换位思考。你们八年的感情,不容易。给她一点时间,也给你自己一点时间。等她想通了,你们再好好谈谈吧。”
挂了电话,我的心情复杂。有被理解的释然,也有一丝对未来的迷茫。
这个周末,晓雯没有回家。房子里空荡荡的,我第一次觉得,这个我亲手装修、布置的家,如此陌生。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我真的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吗?
或许不是。
我的隐忍,我的不善表达,我的“冷处理”,也是把我们推向今天这个局面的推手之一。我用沉默代替了沟通,用退让代替了争取,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无法收拾。
一个健康的婚姻,需要的不是一方无底线的包容,而是双方共同的经营和清晰的边界。
周日傍晚,我收到晓雯的微信,这是我们冷战以来,她第一次主动联系我。
微信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我们,谈谈吧。”
第8章 重画的边界线
我们约在了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而不是在那个充满了压抑气氛的家里。
林晓雯比我先到,她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一杯没有动的拿铁。几天不见,她好像瘦了一些,眼里的红肿已经消退,取而代代的是一种沉静和疲惫。
我在她对面坐下,点了杯美式。
我们谁也没有先开口,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曾经最亲密的两个人,此刻却需要借助一个公共场合,来开启一场或许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谈话。
“对不起。”
最终,是晓雯先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很轻,但很清晰。
我愣了一下,看着她。
“那天晚上的事,是我让你难堪了,我向你道歉。”我诚恳地说。无论我的理由多么充分,我的行为本身,确实充满了攻击性和伤害性。
晓雯摇了摇头,眼圈微微泛红:“不,该说对不起的人是我。建国,这几天我想了很多。李静跟我聊了很久,我也自己想了很久。”
她深吸一口气,像是鼓起了巨大的勇气,直视着我的眼睛:“我从来没有站在你的角度,去考虑过你的感受。我一直觉得,我和张远是朋友,是坦荡的,所以全世界都应该理解。我把你对我的包容,当成了理所当然的挥霍资本,我忽略了,你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会嫉妒、会难过的人。”
“我总说你不够浪漫,不够懂我。可我忘了,在你默默为这个家付出,在我生病时守着我,在我遇到困难时支持我的时候,我有没有真正地去懂你,去关心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她说着,眼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
看着她哭,我的心像被一只手紧紧攥住,很疼。我递给她一张纸巾。
“我看了你发给我的那张照片,就是我和张远在KTV唱歌的那张。”她擦了擦眼泪,继续说,“从照片的角度看,我才第一次发现,原来在你的视角里,我们……看起来是那样的。而你,一个人坐在那么远的角落里。我不敢想象,过去这么多年,你到底经历了多少次那样的时刻。”
“对不起,建国。我把最好的朋友和爱人的界限,模糊了。我让你,在我们自己的婚姻里,感觉像个外人。真的,对不起。”
她一连串的“对不起”,和她深刻的自我剖析,让我心里那堵坚硬的墙,开始一点点地瓦解。
我一直以为,我需要的是一场胜利,是一次彻底的爆发。但此刻我才明白,我真正想要的,不过是我的感受能被她看见,被她承认。
“晓雯,”我握住她放在桌上的手,她的手很凉,“我也有错。我不该用那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应该早一点,更坚决地告诉你我的底线和感受,而不是一个人憋在心里,让怨气发酵。沟通,是我们两个都忽略了的事情。”
她反手握紧我,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们之间那层厚厚的冰,终于开始融化了。
那次谈话,我们聊了很久,聊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们聊起了过去八年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委屈,和那些本可以避免的误会。
这是我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如此坦诚、如此深入地剖析我们的婚姻,和我们自己。
我们重新划定了婚姻的边界。
我告诉她,我不反对她有异性朋友,但我希望她能明白,丈夫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尊重。
她也告诉我,她需要我的关心和表达,而不是沉默和想当然。她希望我有什么不满,可以直接说出来,而不是让她猜,或者自己默默忍受。
至于张远,晓雯说她会找他好好谈一次,退回到一个普通朋友的安全距离。她说,她终于明白,任何一段友情,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回了家。
晓雯主动从次卧搬了回来。当我帮她把枕头放回床头时,她从背后抱住了我。
“建国,我们……还能回去吗?”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我转过身,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们回不去了。”
我看到她眼神一黯。
我接着说:“我们不用回去。我们可以重新开始,一个更好的开始。”
那晚之后,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一些微妙而美好的变化。
晓雯真的和张远保持了距离,他们的联系,变成了偶尔的朋友圈点赞。她开始花更多的心思在我们的二人世界上,会记得给我买我喜欢吃的菜,会在周末提议我们一起去看电影、逛公园。
而我,也努力地学着去表达。我会告诉她我工作上的烦恼,会在她穿了新衣服时由衷地赞美,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
那面被我遗忘在书房角落的锦旗,有一天被晓雯翻了出来。
我以为她会扔掉,但她没有。她把它叠好,放进了一个储物箱的底层。
她对我说:“留着它吧。就当是个警钟,时刻提醒我们,一段好的婚姻,需要尊重,需要边界,更需要沟通。”
我看着她,笑了。
我知道,那场荒唐的生日派对,那面充满了讽刺的锦旗,虽然像一场风暴,几乎摧毁了我们的婚姻。但风暴过后,也吹散了笼罩在我们之间多年的迷雾,让阳光,重新照了进来。
生活没有剧本,婚姻也并非坦途。我们都曾在爱里犯错,也曾在迷途中徘徊。但重要的是,在悬崖边缘,我们最终选择的,是拉住彼此的手,而不是松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