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数以百计的俄罗斯士兵冲入红军城,这座顿涅茨克要塞的结果已经没有多少悬念,且乌克兰媒体也委婉承认红军城正在移交。
然而,此时乌媒却爆出惊人言论,红军破城之日,就是乌克兰胜利之时。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那么,乌媒何出此言?
“红军城”诱饵
当乌克兰的媒体语调惊人地宣称,红军城陷落之日,便是乌克兰胜利之时,这听起来像是个彻头彻尾的悖论。
 ![]()
一座战略要地的失守,怎么就成了胜利的号角?这种看似矛盾的论调,恰恰揭开了现代战争的残酷面纱——战场的价值,早已不再是地图上的一块颜色那么简单。
要读懂这场战争,就必须看透这座城市的身份,它不只是一座物理上的堡垒,更是乌克兰用来撬动内外战局的战略杠杆,还是一个在信息迷雾中被精心锻造的舆论符号。
 ![]()
这座城市在地图上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称呼,冲突双方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在俄方的叙事里,它是“红军城”,而在乌克兰的坚持中,它叫“波克罗夫斯克”,名字的分歧,预示了这场争夺的本质。
俄罗斯人为了拿下它,确实是下了血本,他们集结了大约十一万兵力,其中不乏像第90坦克师和第51集团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摆出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
攻势是教科书式的,俄军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稳步推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为了敲开城门,他们甚至动用了有“拆楼神器”之称的“郁金香”重型迫击炮,炮火几乎没有停歇过。
然而,俄军的推进之路异常艰难,从找到突破口到最终占领市中心,他们花费了超过半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为了抵达这里,他们已经在这条战线上磨了将近一年。
 ![]()
当俄军的精锐空降兵最终冲入市中心时,他们看到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整座城市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预想中的大规模巷战并未发生。
基辅方面似乎对此早有准备,他们早已悄悄地将主力部队,比如精锐的第155机械化旅,成功转移出去,留在城里的,只是一些小规模的部队,他们的任务很明确:拖延和牵制。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后来也公开承认,大约有200名俄军士兵渗透进了城内,但在前线乌军士兵的感受里,实际钻进来的俄军人数,恐怕远远不止官方公布的那个数字。
激烈而零星的巷战和持续不断的炮击,才是城内最后的真实写照。
 ![]()
如果只看地图,乌克兰无疑是输了,但如果把视线拉高,从整个战局来看,基辅的算盘或许才刚刚开始,红军城,从一开始就被定位成一个巨大的“诱饵”。
乌克兰的打算
乌克兰的战略核心,就是要把俄军死死拖入一场血腥的消耗战,这种战术并不新鲜,与之前的巴赫穆特战役如出一辙,在那场被称作“绞肉机”的战役里,俄军虽然惨胜,但付出的代价至今仍让他们心痛。
 ![]()
如今,剧本再次上演,乌克兰军队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采用小分队袭扰、渐进式抵抗的战术,用空间去消耗俄军的人员和宝贵物资。
为了让俄军更坚定地咬住这个“诱饵”,乌克兰甚至在2024年8月,出人意料地对库尔斯克地区发动了一场突袭,这场佯攻的目的,就是为了逼迫俄军将更多的预备队投入到红军城这个方向。
 ![]()
俄军确实上钩了,当他们最终以巨大的代价夺取这座城市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原本用于进攻的十一万大军,现在不得不转为驻守部队,被牢牢地钉在了原地。
这直接导致了俄军在其他方向的攻势陷入停滞,无论是北边的库皮扬斯克,还是苏梅、哈尔科夫,俄军都因为兵力被牵制而无法发起有效进攻。
 ![]()
对乌克兰而言,更大的收获在战场之外,红军城的失守,像一针强心剂,瞬间刺破了西方世界正在蔓延的“援乌疲劳症”。
在此之前,局势对乌克兰并不乐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一些欧洲国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疲态,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国会也曾几次三番地拖延对乌克兰的援助拨款。
 ![]()
前线的乌军士兵感受最深,他们面临着人员、弹药和装备的严重短缺,红军城的陷落成了一个完美的“催化剂”,它打破了西方的犹豫不决,美国政府紧急批准了第72批对乌援助,其中包括急需的“海马斯”火箭弹、155毫米炮弹和大量装甲车。
紧接着,美国国会火速通过了一项价值240亿美元的追加援乌法案,更关键的是,美国解除了对射程超过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的供应禁令,这意味着乌军拥有了打击俄军纵深目标的能力。
 ![]()
欧洲也迅速跟进,法国、德国、波兰等六个北约国家在柏林签署联合声明,承诺将为乌克兰提供长期支持,并再次重申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立场。
这场战役让西方明白,乌克兰仍在顽强抵抗,他们的援助并非石沉大海,这正是基辅“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精髓所在——用一座城市的失守,换取整个战争的未来。
 ![]()
俄罗斯的损失
这场战役的消耗是惊人的,据统计,俄军有超过一百辆补给卡车被乌军的无人机摧毁,后勤线遭受重创。
前线炮弹的消耗量更能说明问题,有报道指出,俄军在该区域的日均炮弹发射量,从顶峰时期的3000发骤降至1500发,这背后,是俄罗斯军工生产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
相比之下,提前撤出主力的乌克兰,其损失被认为远低于俄军,俄罗斯最终夺取的,不过是一座大部分主力早已撤离的“空城”,但占领这座城市后,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控制面积确实超过了60%。
在舆论场上,这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乌克兰媒体巧妙地将军事上的失利,包装成一场“战略上的胜利”。
 ![]()
这种宣传策略有两个目的:对内,是稳定民心,告诉民众一切尽在掌握,对外,则是向国际盟友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没有动摇,局势依然可控。
因此,红军城之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领土争夺,它更像是一场关乎士气的对决,一场关于谁能更好地定义“胜利”的叙事战争。
 ![]()
回过头再看,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的陷落,究竟是谁的胜利?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用它的毁灭,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全新逻辑,它不再是简单的攻城略地,而是一场融合了军事、外交、舆论和国家意志的复杂博弈。
对俄罗斯而言,他们付出沉重代价,夺下了一座物理上的城市,却可能输掉了更广阔战场上的主动权。
 ![]()
对乌克兰来说,他们放弃了一片土地,却用它作为筹码,换来了急需的外部援助和宝贵的战略喘息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让“主动弃城”也成了一种可以摆上台面的谈判筹码,未来某一天,当双方重回谈判桌时,乌克兰或许会以当前的战线为基础,提议重启和谈,而他们谈判的核心诉求里,必然包括西方的长期安全保障。
 ![]()
结语
所以,当炮火归于沉寂,废墟之上,真正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战争中,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胜利?是占领的土地面积,还是达成战略目标的效率?
红军城的故事,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绝佳范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