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两架美制UH-60“黑鹰”直升机低空掠过乌克兰红军城西北郊外,11名乌克兰特种兵接连跳下飞机、准备作战。然而几分钟后,全员阵亡,连阵型都没摆好。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在顿巴斯前线真实上演的悲剧。
这场行动的现场画面很快被俄军上传至网络,连俄军士兵都在视频中笑出了声。到底是战术失误,还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作秀?这11名特种兵究竟是谁?他们的任务又是什么?这两个疑问,就像直升机残骸一样,落在了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下。5公里外的敌区,乌军为何敢贸然空降?
![]()
红军城,乌克兰称之为波克罗夫斯克,是顿巴斯东部的交通命脉。两条铁路干线从这里穿过,还是乌克兰东线最大的后勤补给枢纽。它的位置决定了战略意义,谁拿下红军城,谁就能掌控顿巴斯的作战节奏。
从去年8月开始,这座城市成为乌俄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截至11月2日,俄军已经控制了这座城市60%的区域,包括东南铁路枢纽、米尔诺赫拉德东部和部分西部城区。
![]()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报告,已经形成三面包围态势。乌军仅剩的控制区域集中在城市北部和西部,而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条补给公路只剩1.25公里就将被彻底切断。
乌克兰方面派出的援军规模达到1.6万人,主力是国民警卫队第31第涅伯旅和第28基辅旅,装备了260多辆装甲车和160余门火炮。但面对红军城周边10万人规模的俄军包围网,兵力对比已经达到1:8。即便乌军拼尽全力,也只能依靠坚固阵地,层层阻击。
![]()
乌克兰高层此时决定派出精锐特种小队空降支援,看似“破釜沉舟”,实则是在无人机密布的前线玩命。11人,2架“黑鹰”,任务未明,结果却注定。
11月1日凌晨,两架黑鹰直升机低空飞行至波克罗夫斯克西部边缘,距离市中心仅约3.5到5公里,坐标明确——48.296650°N,37.133167°E。这是俄军设下重重“无人机陷阱”的核心区域。
![]()
直升机刚刚进入视野,就被俄军的“海鹰-10”高空侦察无人机捕捉。特种兵刚跳机,FPV自杀式无人机便如蜜蜂般扑面而来。在不足10分钟内,这支号称北约亲传弟子的精英小队被炸得尸骨无存,黑鹰迅速升空逃离,连尸体都未能带走。
视频显示,有士兵还没解开安全带就中弹,有人刚跑两步就被精准锁定。这一切都被俄军士兵用穿越机全程记录,并发布至社交平台,瞬间引爆全球舆论。精英部队为何成了“送外卖”?
![]()
乌克兰官方的说法是,这次行动旨在反击俄军渗透、保卫关键补给线。但这段解释连乌克兰网友都难以信服。11个人如何反击三面包围的俄军?又如何守住即将被切断的补给线?外界更倾向于认为,这支小队的任务是撤离某位重要人士,或尝试进行一次点对点的渗透。
有消息称,该小队由乌克兰军事情报局从基辅抽调,局长布达诺夫亲自协调任务。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些人是北约背景的雇佣兵,执行高风险“外包任务”。两种说法都未被证实,但都指向一个核心:这不是常规作战,而是一场高度政治化的军事行动。
![]()
北约训练体系,为何在战场上无用武之地?这批特种兵受过完整的北约培训,熟练掌握“直升机快速插入、打了就撤”的战术模式。他们曾在德国、立陶宛接受英加教官的系统训练,被称作“能改变战局的精锐力量”。但问题是,这些战术并不适用于如今的红军城。
俄军不再是2022年初的“乌合之众”,他们已掌握体系化作战。从高空侦察到低空巡逻,从电子干扰到FPV打击,构建了一整套侦察-打击闭环系统。乌军没有制空权,也没有电子战掩护,黑鹰直升机成了悬空靶子,特种兵成了活靶。美制装备,碰上低成本无人机,结果不堪一击。
![]()
这次行动,被称为“用800万美元的黑鹰直升机,打出了竹蜻蜓的效果”。俄军用几千美元的FPV无人机,将先进武器击得粉碎。无人机变成了现代战场的“空中地雷”,而乌军还在玩好莱坞式的突袭剧情。
北约一向自诩训练体系完整、战术先进,但现实已将这套理论打得七零八落。去年乌军突袭俄罗斯别尔哥罗德的行动亦是如此,制造了舆论话题,但对战局毫无帮助,反而严重消耗了精锐兵力和防线部署。
![]()
乌军的每一次“表演式作战”,都在削弱自身的实际战斗力。这次红军城空突,不但没有改变战局,还再次暴露出乌军的致命短板——战场情报薄弱、战术脱节、缺乏后续支援。
俄军的打法,早已从拼刺刀变成了“温水煮青蛙”。他们派出40人以内的小单位,携带三四天口粮和无人机,深入乌军阵地空隙,扎根不动。外围部队则切断补给,逐步推进。这种打法不冒进、不炫技,却步步蚕食。
![]()
乌军方面,依赖西方装备、大搞政治表演,却忽视了现代战争真正的本质——体系对抗。北约的“战术输送带”,正在将乌军推向更大灾难。
本次任务的失败,其实早有征兆。俄军早已在红军城部署高密度无人机网,连野猫都难以穿过。而乌军却将直升机降落点选在FPV无人机最密集区域,没有清理着陆场、没有电子干扰、没有地面接应,就像明火执仗地走进陷阱。
![]()
从去年乌军在哈尔科夫反攻失利,到这次特种小队团灭,乌军陷入了“守不住也攻不动”的战略困局。兵力分散、后勤紧张、士气低落,已经成为困扰基辅的全线问题。
更严重的是,这种“精英突袭”一旦成为惯性操作,会直接打击前线士兵的信心。基层指挥官会担心被政治表演牺牲战术,普通士兵会怀疑自己的命是否只是为了拍宣传片。甚至西方援助方,也会开始重新评估乌军的作战能力。
![]()
如今俄军继续扩大在红军城的控制范围,逐步推进至季米特洛夫地区。乌军的突围尝试每天都在失败,11月2日当天就有9次尝试被击退。而乌克兰总参谋部仍在对外宣称“击退俄军36次攻击”,用嘴硬掩盖战场上的被动。
从特种兵的全军覆没,到红军城的逐步失控,这场战争的实质已经清晰无比。乌克兰过度依赖北约,不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作战体系,反而在“精英幻想”中不断自我消耗。而北约的培训体系,也暴露出严重的“水土不服”。
![]()
现代战争并不迷信装备和精英,而是讲求信息、协同、体系。乌克兰若仍沉迷于“黑鹰突袭”这样的政治秀,只会让更多的精锐部队,被困在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中。战争拼的是体系,不是表演。乌军这次空突红军城,不是一次反击,而是一场灾难。
信息来源:
[1]俄国防部称在红军城击溃一支乌克兰特种部队,“11名人员均被击毙” 环球网
[2]乌向红军城部署特种部队,俄军宣布挫败 京报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