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初,毛主席翻看授衔名单。
突然抬头问罗荣桓:"那个'军中吕布'吕俊生,怎么没在里面?"
罗荣桓愣住了,一个正营级干部,主席怎么会记得?
——《壹》——
一场白刃战,砍出来的传奇
1938年7月,山东夏津,八路军129师弹药打光了,连长下令:拼刺刀,4连的兵力只有日军的六分之一,很多新兵看着黑压压的关东军,腿在发抖。
![]()
就在这时,一个大个子提着两把大刀冲了出去。
他叫吕俊生,身高1米92,日军平均身高1米6左右,吕俊生站在他们中间,像一座移动的城墙,他的刀法不花哨,砍、劈、挑、刺。
每一刀都直奔要害,第一分钟,四个日军倒下。
第三分钟,又是三个,十分钟后,地上躺着27具尸体,吕俊生腰部中刀,鲜血把衣服染透,但他站着,没倒,战友们后来回忆:"那场面就像吕布在虎牢关。"
这一仗,吕俊生拿到他人生第一个一等功。
聂荣臻元帅后来说过一句话:抗战初期,三个日本兵背靠背站着,十个八路军也讨不到便宜,吕俊生一个人,砍了27个。
这不是神话,这是战后统计的真实数字。
1955年,全军授衔,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校级军官超过3万人,罗荣桓负责评衔工作。
![]()
他是公认的"好婆婆",为人公道。
毛主席看完将帅名单,没说话,又翻了翻校级军官的名单,还是没找到,他问:"吕俊生在哪个名单里?"罗荣桓有些懵。
评衔标准很明确:军功、资历、任职。
吕俊生是正营级干部,按规定最多授中校,但毛主席记得的,不是他的职务,是他的8次一等功,要知道,一等功通常是给牺牲烈士的。
活着拿一等功,极其罕见,吕俊生拿了8次。
——《贰》——
一个1米92的河北农民
1938年12月,日伪军偷袭他的通讯连,吕俊生带队反击,一场仗杀了60多个敌人,两次一等功,两次大功,1940年百团大战,高邑县战斗。
![]()
敌人碉堡的机枪压制住整个连队。
吕俊生冲到碉堡前,双手抓住正在开火的机枪枪管,手掌的皮全被烫掉,他硬是把机枪从射击孔里拽了出来,后来阎家庄战斗,吕俊生带一个连。
打死一百多个日军,全连只有一人轻伤。
这样的战绩,在整个抗战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个,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350名代表,吕俊生在华北军区排第一。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你很厉害。"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1955年授衔名单上没有他,罗荣桓赶紧让人去查,答案很快出来:吕俊生已经退役,回老家种地去了。
![]()
吕俊生190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13岁那年,他外出学徒钉鞋,饿着肚子干活,但个子照样往上蹿,到20岁,他已经是1米92的大个子。
那个年代,普通人营养跟不上,能长到1米7就算高了。
吕俊生这身高,走哪儿都扎眼,力气也大得吓人,别人举不起的石锁,他能耍得虎虎生风,有一年村里搞拔河比赛。
吕俊生一个人,把对面十个人拽了过来。
但这些本事,在乱世里并不管用,地主看他个子大,怀疑他偷吃家里粮食,时不时刁难他,吕俊生在武馆学过几年,有点侠义心肠。
看不惯地主欺负人,就帮着百姓出头,结果得罪了一堆地方豪强。
——《叁》——
手榴弹能扔出迫击炮的效果
1937年,日军打进华北,吕俊生看着日本人烧杀抢掠,心里憋着一股火,他想杀鬼子,恰好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招兵。
![]()
吕俊生二话不说,扛着行李就去了。
入伍时他30岁,比其他新兵都大,但训练场上,他最后一个离开,战友们说:这人练武时能玩32斤的铁枪和10斤的大刀。
上了战场,那就是开了挂。
吕俊生有个绝活:扔手榴弹,普通战士扔手榴弹,能扔三四十米就不错了,吕俊生能扔一百多米,而且准,日军藏在掩体后面,以为手榴弹够不着。
结果吕俊生一扬手,手榴弹就飞到他们头顶爆炸。
战友们开玩笑说:这哪是扔手榴弹,这是人肉迫击炮,1942年,日军大扫荡,吕俊生带7个武工队员,在村子里跟几百个日伪军周旋了4个小时。
打死11个鬼子,全身而退。
但他的运气也不是一直那么好,同年,他在野外遭遇日军,身受重伤,昏迷了七天七夜,要不是一个老乡发现他,早就没命了。
![]()
这次重伤,腰和腿都落下残疾,他再也跑不快了。
1943年,又是一颗流弹,击中要害,虽然救回来了,但身体已经撑不住高强度作战,组织让他去后勤部门工作。
吕俊生心里清楚:自己在战场上的日子,结束了。
1950年9月25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350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王,吕俊生是其中之一,毛主席特意走到他面前。
"高大威猛,不愧被称为军中吕布。"
吕俊生站得笔直,敬礼,他这辈子,就这一次感到真正的荣耀,但回到部队后,他开始考虑一个问题:自己还能为国家做什么?
腰腿的伤一直在疼,走路都费劲,更别说打仗。
和平年代了,国家需要的是能建设的人,他一个伤残军人,留在部队只会占位置。
——《肆》——
建国后的选择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吕俊生跟着第二批志愿军去朝鲜,路上遭遇敌机轰炸,司机当场牺牲,距离目的地还有1000里地。
![]()
吕俊生和战友们用牛车,背着几十斤辎重,徒步前进。
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战斗,回国后不久,他向组织递交了退役申请,组织挽留,他坚持要走,"把位置留给更需要的人。"这是他唯一的理由。
1955年,吕俊生在河北邢台种地。
他不知道全军正在授衔,也不知道毛主席翻着名单找他,罗荣桓查清楚情况后,向毛主席汇报:"吕俊生同志已经退役,不在授衔范围内。"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他要求妥善照顾吕俊生的生活,但消息传到邢台时,吕俊生拒绝了特殊待遇,他在村里当党支部委员,带着乡亲们整修农田。
![]()
缺钱缺料,他把当年的补助金拿出来。
还不够,他把奖章抵押给县合作社筹款,村里人后来才知道:这个看起来普通的农民,曾经是"军中吕布",他从不跟人讲自己的战斗经历。
仿佛那些惊天动地的战绩,跟他没关系。
1955年的授衔标准很严格。
必须是现役军人,必须有职务、有资历、有军功,吕俊生的军功够了,资历够了,但他不是现役军人,按规定,他确实不能授衔。
但这个规定,挡不住毛主席的关心。
一个最高统帅,记得一个正营级干部的名字,不是因为他的职务,是因为他在山东夏津的那27刀,是因为他的8次一等功。
是因为他身上有这个民族最硬的骨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