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聆听信仰故事、铭刻烽火记忆、见证巨擘情怀!跟随记者一同探访→

0
分享至


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在记录着一所所高校走过的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青春作为。

中国教育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请跟随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脚步走进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过光辉历程的馆舍陈列中,感受跃动的时代脉搏。今天,一起探访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重庆大学工学院楼与“七七抗战大礼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探访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品真理的味道 悟信仰之力量


“一位老爷爷用他的手机将展厅里的内容一一拍摄下来,他说要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影像带回去给孙子看,让孩子知道‘我们党的信仰之源是什么’。”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担任讲解员3年多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陈婉金总是会被这样的画面深深触动。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住所。2018年,这里修缮一新,以“信仰之源”为主题打造成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对公众开放,成为传播真理与信仰的生动课堂。

与此同时,在学校党委号召下,复旦大学大批师生党员主动报名,组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承担讲解工作。7年来,“星火”队不断壮大,展示馆真正成为了“永远不下课的课堂”“永远打开的教科书”,“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复旦学子砥砺前行。

展示馆里系统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翻译、传播、版本,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我的辅导员就是一名‘星火’队队员”,陈婉金仍清晰地记得入学第一天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时的情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她也加入了“星火”队,希望把“信仰的故事”讲下去。

“‘星火’队队员还担任了我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带领同学们了解党史故事、学习讲解本领,用先锋人物的故事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大队辅导员李晓斌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近年来,“星火”队借助各类创新载体讲好“真理的故事”,还培养了一批“小火花”小小讲解员。

近日,“小火花”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成员、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学生李瑾瑜,走进展示馆参与上岗交流活动。站在陈望道先生的雕塑前,李瑾瑜仔细端详。之前她从“星火”队哥哥姐姐们那里知道了陈望道老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现在,作为一名“小火花”,她要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探访重庆大学工学院楼与“七七抗战大礼堂”:

烽火记忆 青春传承


在重庆大学A区校园,两座历经沧桑的建筑遥相呼应,一座是临江路旁的工学院楼,另一座是松林坡上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它们如同校园里的“精神双子星”,共同书写着这所大学的灵魂史诗。

工学院楼被师生亲切地称为“石头房子”,它始建于1935年,由重庆大学土木系教师、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未经打磨的条石墙体、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见证了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然而,真正让这座建筑不朽的,是它在战火中挺立的姿态。

1940年5月29日,日机轰炸沙磁文化区,工学院大楼遭受重创。硝烟散去,全校师生合力重建,让这座建筑在废墟中重生。从这里出发,冯简远赴北极开展科学考察,成为中国极地科考第一人;在这里,税西恒绘制着中国水电发展的蓝图;张直中探索着雷达技术的奥秘……他们在战火中坚守,用理性与智慧筑起救亡图存的知识长城。

不远处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则承载着另一段热血记忆。1937年12月1日,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正式复课,此后在重庆大学提供的松林坡土地上修建了这座可容纳1200人的礼堂。暖黄色的墙体、红色雕花门窗,这座建筑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阵地。


马寅初、郭沫若、老舍在此激扬文字;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任新民等杰出学子曾在此听讲……这里不仅是抗日民主运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堡垒。据介绍,1942年,王子云等人临摹的敦煌壁画在此展出,这是历史上首次以临摹品介绍敦煌艺术,在战火中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火种。

每当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他们参观这两座建筑,聆听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在工学院楼里,学生们触摸着墙上的弹痕,感受着前辈学者在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的执着;在“七七抗战大礼堂”中,他们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红色电影,体会着当年师生抗日救国的热血丹心。

大学教育究竟是什么?答案或许正藏于这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之中:真正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涵养家国情怀。

夜幕降临,工学院楼的灯光与“七七抗战大礼堂”的灯火在松林坡上交相辉映,仿佛仍在继续着那段跨越80余年的对话。

探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科学精神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今年秋季学期,“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新生参观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钱学森的铮铮誓言在展厅里响起,现场学生深受鼓舞。

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100周年诞辰之际对外开放。

图书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收藏保存着6.2万余件/套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等实物。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仿佛翻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爱国科学家的拳拳之心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对于上海交大人而言,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精神,已成了一门特殊的必修课。

今年是钱学森归国7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推出2025级新生参观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回顾钱学森学长“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经历,理解“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的使命与担当。

“这张船票,让我深深体会到钱学森当年回国的艰辛。”上海交大2005级钱学森班学生张峻铜在体验活动中抽中了“钱学森”的角色,真切体验到钱学森当年归国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他告诉记者,参观活动能让同学们沉浸式“经历”钱学森的人生历程,感悟到钱学森的爱国精神。

“通过参观活动,希望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荣校的校训。”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教育专员车兰介绍,近年来,该馆开展了一系列大思政课实践活动,如“重走学森路”、“钱馆人说”专家导览、“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交大人说”微宣讲、“文物有话说”等,将文物藏品、研究成果和空间展陈转化为育人实践。

“当我亲眼看到《工程控制论》原稿时,那种震撼无以言表。”作为学校“红印”校史宣讲团的成员,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赵浩栋说,这种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更多年轻人的人生之路。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1日03版,原标题《品真理的味道 悟信仰之力量——探访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科学精神——探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日02版 ,原标题《烽火记忆 青春传承——探访重庆大学工学院楼与“七七抗战大礼堂”》

图片来源|杨浦史志微信公众号、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重庆大学生微讯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 报 记者 任朝霞 刘勇 通讯员 黄贺铂 张婧

责任编辑|梁瑞哲

校馆弦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运营
17814文章数 838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