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的清晨,一名初中生打开车筐,发现手机还在,但卡槽已空。他不知,这张被撬出的SIM卡,当晚就在境外拨出了37个诈骗电话,其中一通骗走了老人毕生积蓄。这不是孤例。2025年“净网”行动中,李某某团伙靠盗窃学生手机卡、诱骗未成年人办卡,三个月内向境外输送150余张实名卡,成为电信诈骗的“中转站”。
 ![]()
这起案件暴露的,远不止一个犯罪团伙。它揭开的是黑产链条对未成年人的系统性围猎:有人撬车偷卡,有人用百元现金收买学生办卡,有人将儿童电话手表当成“移动卡池”。而背后,是实名制监管的层层失守。我们曾以为“断卡”已堵住漏洞,却不料黑手正悄然伸向最柔软的防线——校园。
 ![]()
犯罪分子盯上未成年人,并非偶然。数据显示,全国帮信罪嫌疑人中,25岁以下占比超三分之一。他们法律意识弱、贪小利、易被操控,成了黑产最廉价的“卡源”。李某某团伙专挑校门口作案,因知道许多学校禁手机入校,学生只得把手机锁在车筐——这道安全管理的铁锁,竟成了盗卡者的便利之门。更隐蔽的是“诱骗办卡”:以“兼职赚零花钱”为名,让中学生主动去营业厅实名开卡,再以高价收走。一张卡转手可卖上千元,孩子以为是“轻松赚钱”,实则已沦为犯罪帮凶。
 ![]()
而监管的短板,让这种掠夺得以持续。问题首先出在副卡管理上。多数学生用的是家长主卡的副卡,这些卡未独立实名、缺乏行为监测,一旦被盗用,追踪难、封停慢。更致命的是儿童电话手表——7000万台市场中,大量低价产品仍用可拆卸SIM卡,无远程锁卡、无异常报警。犯罪分子骗走手表,拆卡插卡,全程不过几分钟。eSIM技术本可根治此患,但因成本与协同不足,普及率仍低。运营商风控系统也未将儿童卡纳入专项监控,直到诈骗发生才被动响应。
 ![]()
有人质疑:家长难道没有责任?当然有。但将防范重担全压于家庭,实则是制度缺位的转嫁。一个12岁孩子,如何分辨“借打电话”是善意求助,还是为拆卡设的局?一家长如何察觉孩子电话手表已被远程用于诈骗?真正的防线,应在制度层面筑牢。必须推动儿童智能设备强制接入eSIM,建立“儿童通信安全白名单”,对异常通话实时预警。营业厅须严审未成年人开卡,杜绝“批量代办”。公安、教育、工信应共享数据,一旦发现校园周边可疑人员,立即联动排查。
黑产的进化,总比监管快半步。但每一次对孩子的掠夺,都是对社会底线的挑战。当犯罪分子能轻易从孩子手中拿走一张卡,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千家万户的门。我们保护的不只是SIM卡,而是数字时代最基础的信任。
别让孩子的天真,成为罪恶的通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