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崔小倩
![]()
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在南京朝天宫开幕。人民网 崔小倩摄
“我是他们的粉丝!”97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田华一袭红装,白发如雪,当被问及对年轻一代的寄语时,她突然提高了嗓门。
11月1日,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在江苏南京开幕。田华、肖桂云、牛犇等百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来到南京朝天宫,与青年演员们分享艺术感悟。
“新时代的电影要靠年轻人。”田华说。
从《白毛女》中苦盼光明的喜儿,到《党的女儿》中忠贞不屈的玉梅,田华塑造的银幕形象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她则始终保持着对电影的赤诚之心。
回顾近80载演艺生涯,田华谈到她的“三个幸福”:“从生活里取材,这是一大幸福;作品能回归生活、推动时代发展,是第二个幸福;第三个幸福,是自己能够在创作中不断成长。”简短的话语,道出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真谛。
艺术创作如何扎根生活?导演肖桂云以电影《开国大典》的创作为例,分享了她的体会。“当年在南京取景时,我们反复琢磨。比如长廊里小战士挂着钥匙奔跑的镜头,就是用钥匙来象征权力的交接。”肖桂云说,“不深入生活,就不懂景怎么搭、衣怎么穿,就抓不住细节。只有沉下去,才能触动心灵,实现更好的艺术表达。”
“双料影后”宋晓英补充道:“深入生活不只是学锄地、开车床,更要钻进角色心里。”
这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第三次落地南京,这座城市何以备受电影人青睐?“南京的古城墙、秦淮河都是电影艺术绝佳的背景。”演员候天来说。
从《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河的烟雨朦胧,到《推拿》里夫子庙的市井烟火,再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校园,南京的街巷里弄藏着讲不尽的光影故事。
在金陵STYLE街区,《乔家的儿女》的拍摄场景被精心留存,房檐下的旧灯笼、墙角磨得发亮的条凳,既承载着光影记忆,也成了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的“流量密码”。
肖桂云谈到《佩剑将军》曾在南京取景,直言“回到南京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候”。牛犇回忆起拍摄时多次途经南京的往事,感慨道:“过去从镇江到南京需要乘船摆渡,花费几个小时;如今跨江大桥贯通,城市日新月异,令人惊叹!”
光影流转,薪火相传。
秋阳洒满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梧桐大道,陈宝国与青年演员漫步其间,叮嘱道:“理论学好了就要赶紧实践,你们的舞台很大,现在就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