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问你哦,如果你刚发了一条朋友圈,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你会怎么做?
是直接把手机扔在一边,然后该干嘛就干嘛去,还是会忍不住隔几分钟就点开看看,有多少点赞,有没有人评论?
如果没几个人点赞,你会不会开始焦虑,甚至觉得刚才是不是不该发?
再比如,拍个视频,忍不住一直盯播放量、点赞量,想着怎么还没起色;谈个客户,心里打着算盘,想这单究竟什么时候能成。
我们看似在做事,其实是在“求赏”,求平台、求观众、求命运,立刻给我们一点掌声,一点多巴胺。
我以前写稿子的时候常这样。
写到一半常常就会卡壳,我的脑子里就去想:这一篇能不能火?值不值得我再花时间?
我以为我是在努力让这篇文章更好,但更深层,我其实是在焦虑,因为我想尽快拿到回报。
你知道人一旦被结果牵着走,做什么都变了味。
![]()
创作变成了任务,练习变成了考核,学习变成了投资。
你的心,永远悬在未来的某个结果上,被层层算计包裹住了,而无法安住在当下的创造里,专注自然成了一种痛苦。
而专注一旦带着痛苦,就会产生逃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事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循环:开始时满怀激情,中途陷入怀疑,最后不了了之。
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觉得,能改命的专注只有一种,就是饱和式投入,加上对回报焦虑的彻底戒断。
所谓饱和式,就是整个人都浸泡在那件事里,不是为了到达哪里,而是因为此刻就是意义本身。
它有点像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时的状态。
当年他接到这个委托时,面对的是一块被其他雕刻家损坏过、闲置了几十年的石头。
所有人都觉得这块石头已经废了。
但他没有去想“我要雕一个伟大的作品来证明自己”,也没有焦虑于“万一雕坏了怎么办”。
![]()
他花了整整两年多时间,每天几乎就睡在工坊,就是围着那块石头转,观察、抚摸、思考。
他后来说,他感觉自已不是雕刻家,他只是一个“把本就锁在石头里的大卫释放出来的人”。
在日本文化里,有一个很贴切的概念,叫“Ikigai”(生き甲斐)。
意思是说“让人感到活着有意义的事”或“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
当一个人找到那件让他忘记时间、自带意义和价值的事,他就会进入一种心流。
他不是在为外部认可而做,而是因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那是一种饱和式的存在,像海绵被水彻底浸透,每一个孔隙都充满了你与世界的共振。
而你知道吗,当把一件事干到极致后,别人往往会追着要给你认可,给你反馈。
它不是你去要来的奖品,而是你投入到了某个程度后,这个世界硬塞给你的惊喜,是你全情投入后的副作用。
![]()
所以,不要总是责怪自己说“我怎么就是专注不起来”。
就先诚实地问问自己:
你敢不敢把那个焦虑兮兮、总在计较回报的自己,暂时放在一边?
敢不敢连续一个月,只埋头好好做一件事,不去看任何结果?
到最后你会发现,那种能“改命”的专注,从来不是苦大仇深的坚持。
它更像是一场温柔的相遇,你遇见了那件事,也遇见了那个能够安住在当下的自己。
你不再挣扎着要划到对岸,而是学会了与水共流。
而当下的每一刻,也因此,变得完整而丰盛。
![]()
![]()
![]()
![]()
点分享,让美好的能量流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