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便捷地参与讨论与分享,给予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权威信息来源,相关参考资料已在文末明确标注,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大家好,我是北境翁,今天想和大家深入探讨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近期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发表的一番言论。他在一场对话活动中面对英国听众指出:“中国正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印度则处于人口结构的黄金期,我对印度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相信它终将追赶中国,甚至实现超越也并非遥不可及。”
他进一步阐述:“印度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未来追平乃至反超中国存在现实可能性。”其主要依据正是两国截然不同的人口年龄分布——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群体,而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
这番表态经由《经济时报》等印度主流媒体广泛传播后,迅速点燃了国内舆论的热情。许多印度学者将其视为“国际高层对印度崛起趋势的肯定”,认为这是全球对其发展模式投下的信任票。
然而,熟悉新加坡外交传统的观察者都清楚,从李光耀时代至今,该国对外发言始终秉持“精准拿捏、不偏不倚”的原则,绝少出现无端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的情况。
![]()
这场看似直白的观点表达,实则是新加坡在全球地缘格局中精心布局的一环。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对国家生存环境与战略利益的深层考量。
![]()
印度“人口优势”,背后的陷阱
李显龙所提及的印度“年轻人口红利”,确有坚实的数据支撑。联合国人口司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人口的中位年龄为28岁,相比之下,中国的这一指标已升至39岁,表明印度具备更为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动能。
理论上,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意味着更低的用工成本、更高的消费需求以及更强的社会创新活力,这也是国际金融机构普遍看好印度长期增长前景的关键原因。
但历史经验反复警示我们,“人口众多”并不自动转化为“发展红利”,更不能直接等同于“经济增长”。二战后的日本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推动技术革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将年轻人口转变为驱动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仅用三十年便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行列。
![]()
反观巴西,虽同属人口大国,却因教育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制度性障碍频现,导致大量青年失业,人口反而成为财政负担,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脱身。印度若想真正释放人口潜力,必须跨越多重结构性障碍。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印度长期存在的“保护主义倾向”。2019年,印度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接近尾声时突然退出,公开理由是“担忧中国低价商品冲击本国制造业”。
莫迪政府声称,本土纺织业与电子组装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一旦开放市场,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潮与大规模失业。但深层次原因在于农业与服务业领域的封闭性积弊。
![]()
在农业方面,政府出于选举政治考量,长期维持高额补贴政策并严格限制农产品进口,以保障农民利益与选票稳定。而在服务业领域,本土企业担心外资进入会挤压生存空间,因而频繁游说监管部门设置准入壁垒。
这种“既渴望全球化红利,又惧怕竞争冲击”的矛盾心理,使印度错失了借助区域一体化整合产业链、提升制造能力的重要窗口期。
此外,印度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也成为阻碍发展的关键因素。仅在2023至2024年间,印度就三次调整外国资本在新能源项目中的持股比例规定,两次变更数字服务税征收标准,引发跨国企业的观望与迟疑。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更是严重制约效率提升。印度主要港口的货物处理周期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水平,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全国仅有三成人口能够稳定接入高速互联网服务。这些短板极大削弱了“人口数量”向“生产效能”的转化能力。
![]()
新加坡的“平衡术”
李显龙的上述言论,本质上是新加坡基于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试探”。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734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度稀缺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外交哲学始终围绕“避免依附、维持制衡”展开。
它从不轻易站队,而是致力于构建多极互动格局,防止任何单一强国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压倒性影响力。
自印度退出RCEP以来,中国在东盟经济融合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截至2024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累计双向投资额已突破4500亿美元,涵盖交通基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多个关键领域。
![]()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令新加坡产生战略警觉。它担忧,若中国在区域内形成“一家独大”的态势,东盟整体在合作谈判中的话语权将被稀释,而作为成员国的新加坡也将丧失原有的“斡旋空间”与“议价能力”。
因此,李显龙提出“印度有望赶超中国”,其意图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向印度释放积极信号,鼓励其重新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借印度之力牵制中国影响力,恢复区域内的权力均衡。
其二是对中国传递一种隐含期待。他在演讲中特别强调:“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是现行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维护者,即便面对不利裁决,也曾选择遵守规则。”
![]()
这句话表面是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实则暗含期望——希望中国继续接受当前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框架,不要成为现有规则的颠覆者或重构者,以免打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对新加坡而言,一个“遵循既有规则”的中国,加上一个“可作制衡力量”的印度,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此一来,它可以依托中国市场发展转口贸易与金融服务业,获取可观经济收益。
![]()
同时,印度的存在能促使中国在推进区域合作时更加顾及各方反应,从而确保新加坡不会沦为被动接受安排的角色。这种“左右逢源、多方牵制”的策略,正是其在大国博弈中维系独立性的核心手段。
![]()
不看言论,看自身破局能力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中国未来的走向终究不由他人言论决定,而取决于能否有效应对内部挑战、破解发展瓶颈。
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与“唱衰论”抬头,中国必须坚定走好自己的道路。首要任务是加速产业升级步伐,摆脱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尤其要在新能源、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
与此同时,需加快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包括延长产假、提供育儿补贴、扩大托育服务供给等,缓解劳动力萎缩带来的社会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际规则重塑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既不应盲目对抗西方主导的体制,也不宜无条件顺从那些不利于新兴经济体的旧有规则。
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倡导建立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国际合作新机制。
中国从“规则接受者”迈向“规则引领者”的过程,必然伴随争议与阻力。但只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证明自身方案的有效性,就能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李显龙所谓的“印度将超越中国”之说,不过是国际权力博弈中的一段插曲。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而是各自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
印度能否克服体制僵化、基建落后、政策波动等问题兑现人口红利,中国能否在转型阵痛中完成高质量发展升级,才是真正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变量。
而对于新加坡这类体量较小的国家来说,无论大国走势如何,“平衡外交”或许能在短期内保障安全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唯有顺应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开放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与繁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