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硬核实力!华师国家级奖项+14!

0
分享至

今日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

华师斩获主体赛、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

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

和“人工智能+”专项赛共14个奖项

青春因创新而闪耀

华师学子的 奋斗永无止境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终审决赛。大赛搭建了“1+2+N”工作矩阵,即1个主体赛和“揭榜挂帅”“人工智能+”2个专项赛,举办“挑战杯”项目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个配套活动。

本届大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余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共有640件和643件作品分别入围主体赛和“人工智能+”专项赛终审决赛。据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被誉为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盛会。





华师高度重视科创育人工作。自2024年6月起,经广泛动员,累计发动2273件优秀作品参与校赛,推荐20件作品申报“揭榜挂帅”专项赛、109件作品申报“人工智能+”专项赛,参与师生数高达21618人次。备赛期间,学校构建多维度项目培育体系,联动相关部门、学院认真做好备赛工作,联系校内外专家开展校院两级打磨169场,组织开展项目公开路演,为师生搭建科创项目学习交流平台,为项目团队保驾护航。


华师学子协作共进、敢闯敢为,在主体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瞄准社会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由企事业单位提出需求,面向高校广发“英雄帖”,华师在青年科技人才赛道首次斩获擂主(特等奖第一名),同时揽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在“人工智能+”专项赛中,华师学子同样表现亮眼,凭借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方案和扎实的技术实现能力,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体现了学校在新兴技术应用研究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青春挑战突破自我

科创舞台尽显风华

让我们一起领略

优秀团队的风采吧

主体赛作品

一等奖队伍


项目名称:从“单向流动”到“双向流动”:数字经济时代农民工流动特征、动机与对策——基于32个行业97家企业调研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项目负责人:郑思琦

团队成员:林铭恩、赵诗莹、尧欣、李禄、杨培培、陈嘉铃、邱诗越

指导老师:熊冠星、彭壁玉、张洪铭

作品简介:项目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经济发展背景,聚焦农民工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流动”的新趋势,以“世界工厂”东莞为调研地,探究地区数字经济水平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农民工流动决策的关联,旨在剖析数字经济时代农民工流动现状,对“双向流动”下潜在“用工荒”与“机器换人”问题提出预警,为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劳动力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的政策参考。

二等奖队伍


项目名称:业者明责,四方解忧:新业态从业者侵权责任的穿透认定和风险防治——基于三千多份判决书和万余份调查的研究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法学院

项目负责人:冯明钊

团队成员:龚士微、李嘉莹、张钰婉、骆云、余乐晖

指导老师:邓敏贞、吴杰、简雯琪

作品简介: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众多,案件中以交通事故为代表的侵权责任纠纷呈现出高发态势。在致第三人损害事故中,如何认定从业者与用人单位的责任边界,化解相应社会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课题组通过对3157份裁判文书与15723份调研数据进行双维实证分析,在关注四方主体现实隐忧的基础上,提出三分法研究框架,优化劳动关系认定底层逻辑,并对侵权责任进行类型化划分。在“以法明责”的基础上,课题组还提出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治体系,构建起“制度协同-组织协同-安全协调-监督协同”的协同治理机制,全面纾解现实困境,推动新就业形态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三等奖队伍


项目名称:驭光而行——基于光场调控的高性能光信息传输研究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阮璋

团队成员:全庆颖、许振航、李阳鸿、林巍青、吴子彤、马美霞、杨永峥

指导老师:邓冬梅

作品简介:本作品利用前沿光场调控技术,进一步提升光信息传输的容量、稳定性与灵活性。作品利用理论推导、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三步走的方法,实现了真空与湍流环境中的光传输单符号信息量的突破,构造出具有自聚焦、自愈合特性的稳定传输光场和光折变晶体中的多模式光孤子,还发现了可设计任意轨迹的脉冲光场与表面等离激元。作品依托19篇SCI论文和3项专利,获国家级、省级基金支持,有望为未来高性能光通信及其交叉应用提供新手段。


项目名称:高比能宽温域锂电池电解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项目分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所属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玟

团队成员:姚雨欣、刘翼禄、万千慈、赖美廷、邓嘉琪、何焯斌、李思茵

指导老师:郑奇峰、赵瑞瑞、薛诗雅

作品简介:本作品针对锂电池电解液低温动力学缓慢、高温热稳定性差及电压窗口窄等问题,创新性设计出高电压宽温域电解液,实现锂电池能量密度和工作温域的变革提升。作品首先基于乙腈构建局部高浓度电解液,实现三元锂电池在低温下的稳定运行。为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改善其高温性能,基于部分氟代酯设计出一种具有卓越氧化稳定性和优异热稳定性等多项优点的电解液,实现锂电池在超高电压、超宽温域的高稳运行。


项目名称:民声何以绿美乡颜?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感知与优化路径——基于30省207村的实地调研

项目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所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林秋泳

团队成员:黄正宇、陆浩辉、江燕、陈梓静、凌颢元、黄子柔、王紫婷

指导老师:王敏、胡国胜、罗广

作品简介:生态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仅关乎国家层面的空间治理任务,更关系着乡村主体的实际福祉与生活体验。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207个村的案例,通过田野调研与文本大数据分析,探讨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主体感知与问题反馈,依据乡村主体协调与利益联结提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研究应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参与和福祉,关注人与环境间的作用关系,进而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

“揭榜挂帅”擂台赛


青年科技人才赛道擂主项目


发榜单位:福建永强岩土股份有限公司

发榜题目:LY-13基于微生物调控的废弃煤矿酸性矿坑水原位治理技术

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萌萌

团队成员:梁洁良、赵亮、陈梦云

指导老师:曹百川、束文圣

作品简介:本作品针对煤矿酸性矿坑水中酸度和重金属含量极高、污染威胁重、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创新开发出一套基于微生物的酸性废水废渣一体化治理技术体系。作品首先通过“道法自然”的思路,从受污染环境中定向分离并筛选功能微生物,构建出固态与液态复合菌群,并建立技术参数可控的阈值调控体系。该技术直接作用于污染源头,历经小试、中试到示范工程的多层次验证,不仅实现废水了的源头减量与长期稳定达标排放,更将治理成本降低47%。

学生赛道二等奖项目


发榜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榜题目:推理大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助力全栈自主AI

所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负责人:徐铭志

团队成员:陈泓霖、张永其、易虹、陈泓宇、陈垂壹、陈宇辉

指导老师:曾碧卿

作品简介:该团队聚焦于大模型在国产显卡上的部署优化,旨在推动推理性能的提升与突破,创新开发了PTD推理加速创新方案。该方案基于华为昇腾芯片与AI框架,构建了包含五大创新技术的完整优化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的Prompt工程提升模型任务理解能力、独创思考长度截断机制精准控制输出、采用全量微调增强模型性能、结合vLLM动态批处理提升吞吐量、利用Flash Attention算子融合优化计算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模型的推理速度与准确性。

学生赛道三等奖项目


发榜单位: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发榜题目:基于深度推理大模型的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研究比赛方案

所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负责人:甄宗维

团队成员:刘孟全、吴沅蔚、王瑞棠、吴沛熹、赖子琪、刘英宇

指导老师:曾碧卿

作品简介:“智径通”(GraphMASAL)是一个基于动态知识图谱的多智能体教育辅导系统,专为个性化学习与智能诊断而设计。本项目融合了动态知识图谱、多智能体系统和大语言模型技术,旨在解决传统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诊断浅层化”“规划静态化”和“系统割裂化”三大痛点。系统采用创新的“三智能体协同架构”(辅导、诊断、规划),各智能体分工协作,为学生提供从精准诊断、智能规划到实时辅导的端到端服务。其核心创新包括独创的“多源多汇路径算法”,能规划覆盖所有薄弱点的全局最优路径,以及“盲测评估范式”,通过移除关键信息来验证系统的真实推理能力。

“人工智能+”专项赛


“人工智能+”挑战赛特等奖项目


选题题目:新闻智工坊:多模态辅助人机协作撰写新闻稿

选题方向:人工智能+新闻撰稿

所属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项目负责人:张余佳

团队成员:陈嘉欢、王凤琴、陈文颖、潘网燕、郭冰语、柯淞瀚、林意婷、胡成林

指导老师:杨欢、赵頔

作品简介:新闻智工坊是一个依托科大讯飞平台搭建的专业新闻撰稿智能体。面向专业记者与企业文宣部门两大主体,针对撰写的共性需求,构建了一套涵盖素材整合、智能撰写、合规审核与多平台发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撰写阶段,融合提示词调优、知识库RAG技术架构与大模型精调,破解AI生成内容模板化问题;在前期准备与后期发布环节,创新引入多专家人设设计、16类多模态辅助功能及一文多形态适配技术。此外,首创新闻编辑网页,支持用户在界面中自由撰稿、实时问答、图文上传与排版预览,并提供海量免费模板和专业写作指南,真正实现“一站式”高效撰稿。

“人工智能+”挑战赛三等奖项目


选题题目:智医云脑——基于因果推理的中医专病多模态智能诊疗大模型

选题方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所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负责人:付灏

团队成员:张德麟、姚薇、赵雯萱、杨家豪

指导老师:杜志斌

作品简介:智医云脑是一套融合因果推理与多模态数据的中医专病智能诊疗大模型。项目采用知识图谱与因果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涵盖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的中医知识体系。通过因果发现算法挖掘中医临床数据的因果关系,实现从关联性向因果性推理的突破。系统整合多模态数据,通过因果推理准确识别疾病症状并提供治疗逻辑,提升诊断可解释性和治疗方案科学性。智医云脑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化中医诊疗辅助服务,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应用赛二等奖项目


选题题目:纸笔数据的无感采集与智能化教学支持系统:关键技术与产品设计

选题方向: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所属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黄灿

团队成员:黄鑫翔、何柳明、胡静、陈萍、刘鑫蕾、丘梓荧、赵程启

指导老师:柯清超

作品简介:本项目将点阵纸笔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致力于破解传统教育“认知黑箱”难题。系统通过无感采集学生书写轨迹、压力、停顿等动态数据,创新地实现从结果对错到过程归因的认知诊断深化。系统基于AI赋能的精准教学模块——知识图谱、深度学习分析模型和协同诊断机制,实现实时精准课堂、自适应智慧作业系统和智慧教研系统三大应用场景,为每位学生生成自适应学习路径,深度赋能教师精准教学与教研,助力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应用赛三等奖项目


选题题目:BrainState-LM 深势科技:面向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认知状态智能感知与评估系统

选题方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所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负责人:付灏

团队成员:张德麟、姚薇、赵雯萱、杨家豪

指导老师:潘家辉、汪红松

作品简介:本项目面向意识障碍患者评估这一重大临床挑战,融合脑电微状态分析、贝叶斯切换动力系统和大语言模型,构建BrainState-LM专用智能感知与评估系统。项目突破传统行为评估高误诊率和主观性强的局限,通过检测神经活动实现对DoC患者意识状态的客观量化评估。系统针对认知运动分离现象进行优化,能够识别传统评估遗漏的隐性认知能力,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康复规划提供革命性技术支撑,惠及全国数十万意识障碍患者。

赛场上的优异表现

得益于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鼎力相助

亦归于同学们

扎实的专业根基

不懈的奋斗意志

每次挑战,他们都在经历蜕变

从迷茫到突围,以实践破局的攻坚之路


线下奔波走访,线上攻坚数据,一路走来,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2022级本科生郑思琦带领“果潮联盟”团队不断披荆斩棘。项目初期,由于成员来自不同专业、观点各异,选题屡现分歧。伴随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队走进东莞岭厦村开展实践,在与村书记深入交流后,他们敏锐察觉到当地存在突出的招工难题。这一发现,让他们迅速将目光聚焦到农民工就业与流动问题上,综合考量可行性与创新性后,项目选题终于敲定。

“从备赛到参赛,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蜕变。”郑思琦说。选题确定后,她与团队成员投入大量时间梳理文献、打磨研究框架、设计并发放问卷。作为项目负责人,郑思琦还要根据队员专长合理分工,灵活应对人员流动,不断吸纳新生力量。谈及备赛过程中的困难,郑思琦表示,自己此前从未接触数据分析,只能从零学起,从软件操作到代码调试,再到搭建完整程序,每一步都历经反复试错。这段既需统筹团队、又要突破自我的历练,不仅提高了郑思琦的综合能力,更让她学会了面对畏难情绪与复杂问题时,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心态。


从院赛突围、校赛进阶到省赛比拼,郑思琦带领团队在实战中不断校准方向,团队信念愈发坚定。复盘赛事心得,她凝练出两点:“一是选题要锚定时代脉搏,回应现实需求,这是项目的立身之本;二是团队协作的凝聚力与指导老师的支撑力,这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底气。”展望未来,郑思琦眼神坚定:“我们会带着这份实践热忱继续深耕,向更高赛事的舞台进发。”

从零开始,共赴国赛征途


“挑战杯的比赛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过程大于结果’。”作为“业者明责,四方解忧”团队的主要成员,法学院法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李嘉莹在回顾比赛时这样感慨。反复打磨文本、模拟现场展示、掐表练习答辩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团队中的良好氛围与默契协作也让她觉得比赛充满“体验感”。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项目,团队成员在选题阶段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兼顾社会性与创新性,成员们与指导老师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将目光聚焦“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这一细分领域,并进一步构建第三人侵权问题的责任承担规则。

心有所向,步履不停。李嘉莹坦言,“挑战杯”是一场充满成长机遇的赛事,省赛阶段的历练更是全方位锤炼了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由于成员数量较少,在应对几十万字文本修改的庞大工作量时,一人需要承担多项任务。因此,团队明确的分工与高效的沟通成为他们在备赛路上的有效助力——负责人统筹协调,成员分别负责数据分析、材料整理、文本撰写、路演答辩及美工设计等工作。每周的打磨会高效且紧凑,虽然忙碌,但李嘉莹常感觉充满信念与期待。


本次比赛,团队拿下了二等奖的成绩,对成员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对于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李嘉莹也提出了建议:参赛的选题要有社会性和现实意义,可以从社会新兴问题入手分析;在团队构成方面,推荐跨年级组队,不同年级的同学能互相补位,保证团队持续推进;注意备赛节奏,参照往年赛程,提前准备所需材料。李嘉莹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中汲取力量,在科研与挑战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秉承初心,厚积薄发


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萌萌是“基于微生物调控的矿山酸性废水原位治理技术”项目的负责人。她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对治理矿山酸性废水研究上的多年积累。她介绍,华师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有近八年的研究经验和约3000万平方米的技术推广面积。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曹百川表示:“我来到华师后,从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矿山酸性废水的治理。”这份坚守与沉淀,成为团队揭榜挂帅的原始动力。

项目的背后,不但有传承的力量,更有创新的突破与团队的协作。王萌萌团队既秉承前辈“道法自然”的治理思想,也怀揣合作共赢的奋斗心。针对华南地区矿产丰富而雨水充沛导致酸性废水持续产生的地域现状,王萌萌另辟蹊径。她带领团队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具备自我净化酸水能力的微生物,经分离培养后定向构建复合菌群,创新性地提出“系统治废”解决方案。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好地呈现,王萌萌团队高度协作、默契配合。他们聚焦出榜单位核心需求,在六分钟答辩中清晰呈现项目内容及检测证明等关键内容,既保证学术严谨性,又确保赛事展示效果精准高效。

在王萌萌看来,“挑战杯”为科研人员搭建了绝佳平台,“让科研人员有机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曹百川也深表认同,他认为赛事能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好地履行时代使命,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作为本次挑战杯“揭榜挂帅”青年科技人才赛道的擂主团队负责人,王萌萌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学好专业知识,注重实际工程,做到扎实积累;二是紧扣榜题需求,着重解决问题;三是锤炼赛事实战能力,以赛促练、以练促干,提升成果转化与落地效率。

青春挺膺担当在肩,科创实干笃行致远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注重发挥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代表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实施“卓越英才计划”,建立“院级课外科研项目—校级‘金种子’课题—省级‘攀登计划’”三级学生课外科研体系,积极推报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做好“挑战杯”项目孵化。近三年累计推动790项校级“金种子”、省级“攀登计划”课题转化为“挑战杯”竞赛项目。

2026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即将启幕,学校将持续构建服务青年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矩阵,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广大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为培养具备卓越创新能力与深厚科研热情的时代新人贡献华师力量。

再次祝贺载誉而归的团队

期待华师学子继续勇立科创潮头

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让梦想在奋发有为中绽放

共绘华师文化新图景

2025年华南师范大学校友专属福利活动

当万米高空的云海,邂逅紫荆校道的晨光,一场专属于华师人的浪漫旅程就此启航。无论你已奔赴四海,还是仍守望母校,那份“华师人”的印记,是我们心中共同的暖光。现在,这份印记化为一份实在的关怀——中国南方航空携手华南师范大学,为全球校友献上专属空中礼遇。

从熟悉的校道走向辽阔的天地,让南航的航班载着您的回忆与憧憬,飞向下一站山海。校友卡申领通道已开启,即刻认证身份,解锁校庆月购票优惠,让每一次奔赴,都更有温度。

点击图片查看2025华师校友专属福利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校团委

采写丨林诗欣 王琳涵

梁均议 黎雅文 樊娇娇 方颀

图片丨单位和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秦雨涵 邱嘉瑶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陈婧吴建国

初审沈蔚瑜

复审林海岸

终审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南师范大学 incentive-icons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官方网易号
1922文章数 38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