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既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也是指导教师需要付出大量心血、承担多重压力的工作挑战。
PART 01
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名单,来了!
为帮助师生规避“水赛”、识别高价值赛事、将精力投入到高质量竞赛中,各高校纷纷制定学科竞赛等级认定实施办法。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本科学科竞赛等级认定实施办法(2023年11月修订)》规定:“根据竞赛主办单位性质,将政府主导的竞赛列为Ⅰ类、非政府主导的列为Ⅱ类;根据竞赛组织范围,将国家级、国际级的竞赛列为A级、省级列为B级。我校学科竞赛目录中的竞赛分为两类四级:Ⅰ类A级(简称‘A1’)、Ⅰ类B级(简称‘B1’)、Ⅱ类A级(简称‘A2’)、Ⅱ类B级(简称‘B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曾于2024年3月发布《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注:竞赛清单参照2023年,共84项赛事)
![]()
据统计,全国共有1218所本科院校纳入分析报告。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榜首,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列第2名和第3名,第4至第10名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
全国1254所高职院校(职业大学纳入高职榜单计算)被纳入分析报告。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高职)中,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原名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位列榜首,重庆电子职业大(原名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分列第2名、第3名,第4至第10名分别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原名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原名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名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大学(原名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PART 02
学科竞赛成果被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随着竞赛重要性的提升,其影响力已从学生层面延伸至教师发展体系。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竞赛指导成果纳入教师评价机制,形成了明确的激励政策——
✦今年9月1日发布的《深圳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规定:教师指导竞赛获奖可以作为人才培养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024年发布的《西华大学本科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明确:教师(组)指导的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可用作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和教学评优等教学业绩(成果)认定。
✦2023年发布的《宿迁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明确:(1)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按照《宿迁学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试行)》最新文件执行教学工作量和教研业绩认定。(2)在职称评审中,教师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等三大赛事项目获国赛金奖可视同于省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特等奖、获国赛银奖可视同于省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一等奖、获国赛铜奖可视同于省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二等奖。
✦2022年印发的《武汉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中写道: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学校设立优秀组织奖、优秀成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分别对组织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项目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各学院开展学科竞赛项目的情况,纳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学院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PART 03
多任务并行,使高校教师身心俱疲
这些举措在激励教师投入竞赛指导的同时,也使其背负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当竞赛成绩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紧密挂钩,系统化的备赛与指导已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专业挑战与负担。
一位山东高校有5年工作经验的老师无奈表示,带学生比赛令其崩溃,赛前许久天天无休,而比赛结果也不甚理想,“出题专家太优秀,做不出来……”。
![]()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然而,竞赛指导只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众多任务之一,在多任务并行的工作常态下,教师的压力正在不断累积。“多重不同乃至互不相干的任务同时并进也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常态。这恰恰是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压力之所在,而且这种压力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郭英剑教授在《中国科学报》的发文中指出。
多任务处理是高校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压力倍增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工作超负荷。作为大学教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各种科研项目申请、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发表等工作,甚至还包括各种校内外的社会服务工作,远非局外人单纯以为的“大学教师不过是上上课就回家”;其次是时间无规律。当多任务下达时,很多老师都会感慨时间不够用。大学教师需要长期性地将白天工作延时到晚上,并经常性将日常工作延续到周末。无法脱离工作往往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并导致压力蔓延到个人生活中。
“工作压力过大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也会影响身体健康。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原因之一。”郭英剑教授提醒道。
《中国教师报》对话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彭凯平教授,剖析当前教师心理困境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帮助教师调整负面情绪、缓解压力方面,彭凯平教授提出了“八正法”:
一是深呼吸。慢慢把气吸进来的时候,就抑制了交感神经的亢奋,进入到一种轻松、平静的状态;二是闻香。嗅觉是人类情绪反应最快的一个感官,香气能让我们开心;三是抚摸身体。包括抚摸肚子或者拍手鼓掌,或与他人握握手、拍拍肩、互相拥抱等方式;四是抬头挺胸。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姿态,更是一种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的心理暗示;五是运动。做什么不重要,动起来就行,千万别宅在家里、躺在床上;六是正念。我们把意念集中在某一处,放下当时的执念,许多身心状况都能得到改善;七是倾诉。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找一个人进行30分钟以上的深度交流对改变心情很有帮助;八是写作。写作的时候理性上升、感性下降,可以让自己从情绪的奴隶变成智慧的主人。
“这些方法特别简单,教师都可以尝试去做。”彭凯平教授建议。
当前,多任务、高负荷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普遍工作状态。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高校更应关注教师面临的实际压力,为其创造更可持续的工作环境。只有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才能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发布[EB/OL]. 2024-03-25.
[2] 郭英剑. 多任务并进,高校教师如何避免疲于奔命[N/OL]. 中国科学报,2024-10-28.
[3] 《中国教师报》. 彭凯平:应对焦虑,教师可以试试“八正法”[EB/OL]. 2023-05-08.
[4] 各高校网站、澎湃新闻网等。
![]()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