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社康中心,62岁的何大妈搀着儿子的手走进了诊室。前一天,她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全国艾滋病感染人数突破129万”的报道,一夜未眠。儿子安慰她:“妈,不用怕,咱们平时注意卫生,不会有事。”可何大妈却记得,隔壁小区住着的老王,上月体检时意外查出感染HIV,大家都惊讶极了:“他可是遵纪守法的好人,怎么会得这个病?”
艾滋病,这个曾被误解为“离我们很远”的医学词汇,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人的身边。不只是追求刺激的年轻人,甚至许多中老年人也成了它的“盯梢对象”。数据不撒谎——截至2023年底,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129万,而且新发病例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逐渐提升。到底它为何“潜伏无声”?
![]()
哪些习惯会让你不知不觉中掉进风险陷阱?第4件事,很多人都以为安全,实际却最危险。想真正远离危险,医生有话要说。看到最后,你会找到关乎全家的答案。
在很多人印象中,艾滋病(HIV感染)一直都是高危人群的“专属”。可真实数据却让人细思极恐。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累计报告现存HIV感染者和病人达129万例,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超过23%。其中,农村、城乡结合部、中西部及流动人口等群体,正成为防控新“主战场”。
![]()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性接触、共用针具、输入污染血液母婴传播。可惜的是,现实中,许多普通人对高危行为的认知存在误区,一些貌似风平浪静的行为,实则暗藏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不规范行为、认知局限、侥幸心理都是“帮凶”。
比如,部分中老年群体因缺乏科学防护意识,错误认为“自己不会出事”,常常对“非洁净”器具共用、异地交友、盲目输液等掉以轻心。此外,早期感染常无明显症状,导致不少人“带毒不自知”,延误诊治、波及家人。
放松警觉,就容易被风险盯上。医生们在门诊、宣教时反复强调:有些事,千万不能随意尝试,哪怕表面“看起来安全”。
![]()
不要轻信“安全性伴侣”的谎言
有些人觉得“有固定伴侣就安全”,可事实上,一项广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配偶间互传比例可达37.3%。即便是婚内关系,也难以保证绝对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依然有感染隐患。
切勿共用剃须刀、牙刷、针头等个人物品
血液传播是艾滋病最隐蔽的通道。不少中老年人一时方便,喜欢在理发店共用剃须工具,殊不知,只要有微小破损,病毒便可能乘虚而入。同理,牙刷、修脚刀、指甲钳等,一定要专人专用,切勿马虎。
![]()
避免“无证”场所的针灸、文身、打耳洞
近年来,“网红美容”悄然流行,但无论是针灸、美容、还是文身穿耳,只要场所消毒不到位、针具重复使用,都可能沾染病毒。国家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部分民办机构器具消毒合格率低于80%,感染风险远超正规医院。
别认为“输液打针”处处安全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到小诊所输液、打针时“不挑地儿”,以为消毒都标准。可媒体调查显示,部分小诊所一次性针头循环用比例高达12%,其中艾滋病毒可在针具外环境存活30分钟以上。一定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切勿贪图便宜图方便。
![]()
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超过62%的新发病例均与无防护的性行为相关。高危行为、陌生交友、以及出差过程中“投机”心理,都是标准风险项。“只一次不会有事”其实是最大陷阱。
科学预防,从这些细节做起
中国疾控中心与世卫组织共同建议,以下做法可大大降低艾滋病毒侵袭概率,让你的家人远离危险:
亲密行为时坚持全程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之一。只要正确使用,可将传播风险降低80%以上。即便“老夫老妻”,也要在有外遇、短期伴侣等特殊情况下重视防护。
![]()
日常生活中坚持“一人一用”原则
不共用牙刷、剃须刀、针头、指甲刀等所有易接触血液的物品。家有老人、小孩,做好卫生宣教,养成自律习惯。
选择正规医疗和美容场所
无论是看病、治牙还是美容,务必甄选持证机构。遇到无营业执照、消毒设备陈旧的皮肤店、牙科小作坊,要果断拒绝。
参与体检和艾滋病检测,提高警觉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自愿检测1次HIV抗体,尤其有过高危行为者及其配偶,切勿讳疾忌医。
知识普及,勇于面对,消除偏见
艾滋病不是丑闻,而是能防能控的慢性病。正确看待感染者,勇于询问、及时检测、有病早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最大福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