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三季报显示,伊利股份营收微增、净利下滑,主业液体乳持续承压,虽靠奶粉、冷饮撑起增长,但消费疲软与人口红利消退下,行业反转不知何时来临?对于投资者而言,是该继续坚守等待行业周期反转,还是重新审视这家“白马股”的成长逻辑?
伊利净利下滑,静待周期反转
吴楠
10月30日晚间,伊利股份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05.64亿元,同比增长1.71%,归母净利润为104.26亿元,同比下降4.07%。这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几乎已成为近年来伊利的固定剧本。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长节奏的放缓:一季度营收增速1.46%,二季度反弹至5.77%。但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85.63亿元,同比下滑1.63%,再度转负。这不仅打破了市场对“消费复苏带动乳品回暖”的期待,也表明伊利的经营周期尚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反转。
与财报一同披露的,还有一份颇具意味的分红方案: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预案为每股派现0.48元(含税),合计拟派现约30.36亿元。以前三季度104.26亿元的净利润计算,此次分红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29.12%。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同时表示,未来几年,公司的分红率水平希望不低于70%。而且,随着利润的不断提升,分红额也有望继续提升。
对于众多依赖股息收益的中小投资者而言,这份“真金白银”的回报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公司利润增长持续承压,高分红能否持续?是继续坚守等待行业周期反转,还是重新审视这家“白马股”的成长逻辑?
增收不增利
在2025年整体消费偏弱、乳制品行业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增收不增利”对伊利而言已算是一个不错的形容词。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乳企中仅有4家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超过六成企业面临营收下滑的困境,行业下行压力可见一斑。而伊利股份以903.41亿元的营业收入和104.2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继续稳居行业首位,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8.7%至101.03亿,足以体现这家乳品龙头企业的增长韧性。
不过,若将视角转向单季度,会发现今年公司的盈利压力并不轻松。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85.64亿元,同比下降1.63%;归母净利润32.26亿元,同比下降3.35%,扣非净利润30.86亿元,同比下降3.08%。多项指标同步走弱,反映出公司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调整双重压力下的疲态。
这种压力从其他核心财务指标中也能进一步得到印证:公司2025Q3实现毛利率33.76%,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环比亦下降0.43个百分点。对于毛利率的下滑,东莞证券分析认为主要源于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叠加成本红利收窄;而信达证券则推测系公司液奶产品结构调整,质价比产品占比上升所致。
从费用端观察,伊利今年在销售端的投入相对审慎,Q3单季度销售费用52.2亿元,同比减少5.5%,费用率18.27%,同比降低0.7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或源于渠道库存较轻叠加公司精益化费投策略。但管理费用明显上升,Q3单季度管理费用为11.39亿元,同比增长10.58%,费用率3.99%,同比增加0.44%,反映收入规模效应减弱后,人员成本及项目投入刚性增长;研发费用则同比增长15.1%至2.47亿元,体现了公司对产品创新的持续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股份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32.23%至94亿元。财报解释称,主要原因是本期预收经销商货款下降幅度较同期增加,导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
但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预收账款的下滑往往意味着渠道库存积压或经销商打款意愿减弱,这不仅影响短期现金流健康,更可能预示着终端动销不畅与市场信心的波动。在消费复苏依然偏弱的背景下,这一信号值得高度关注。
业务结构性分化
分业务板块看,液体乳无疑是拖累伊利整体业绩的主因。今年前三季度,液体乳业务总收入为549.4亿元,同比下降4.5%,其中第三季度收入为188.1亿元,同比下滑约8.7%;延续了自2024年以来的疲软态势。
在业绩说明会上,伊利管理层坦承,三季度液奶业务在销量和产品结构上均有所下滑。当前消费市场需求尚未出现明显回暖,终端动销依然偏弱,叠加原奶供给长期处于宽松状态,行业整体面临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压力。在此背景下,公司也主动调整了发货节奏与渠道库存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季的收入确认。
事实上,液体乳的承压并非短期现象,而是行业周期与公司自身结构转型双重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消费习惯变迁和市场竞争加剧,伊利持续推进多元化战略布局,试图摆脱对单一品类的依赖,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格局。
从产品结构演变来看,2020年液体乳业务贡献了公司78.86%的营收和74.66%的净利,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分别降至65%和59.43%;2025年前三季报数据进一步显示,液体乳营收占比已下滑至61.31%,而此前中报披露的利润占比更是降至51.49%。
尽管结构调整是公司主动为之,但面对液体乳收入的持续下滑,伊利并未被动应对。2025年以来,公司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等多维度发力破局:从推出“优酸乳”嚼柠檬、开创“轻乳果汁饮品”这一全新子品类,到加大液态奶冷柜投放、三季度上线常温短保新品“经典鲜活纯牛奶”,公司正通过高端化、差异化策略重塑液奶产品矩阵。
从成效来看,液体乳内部已呈现分化态势——常温液奶收入虽仍在下滑,但降幅逐步收窄;乳饮料前三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低温液奶在三季度各品类中均保持稳健增长。
相较于液体乳的疲软,奶粉及奶制品板块的强劲增长成为本次三季报的最大亮点。公司经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该板块实现营收242.61亿元,同比增长13.74%;其中第三季度实现收入76.8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65%。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指出,这一成绩源于过去几年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与渠道深耕上的持续投入。
在产品端,公司不断优化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营养配比,升级生产工艺,并积极布局营养补充剂、婴儿水等特婴周边品类,形成全品类产品矩阵;渠道端,“领婴会”生态平台与头部母婴连锁系统的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了母婴渠道的渗透率与增长速度,而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同比增幅更是超过30%;营销端,公司创新推出16亿元生育补贴政策,截至三季度已有超过80万消费者成功申领,不仅有效拉动了用户转化与会员增长(会员数量同比提升20%),更直接带动了一段奶粉销量增速快于二、三段,成为驱动奶粉业务高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从结构看,奶粉及奶制品的收入占比已从2020年的13.35%攀升至当前的27.08%,正逐步成长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冷饮业务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得益于去年以来的渠道调整与产品创新,今年前三季度冷饮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4.28亿元,同比增长13%,第三季度单季收入11.99亿元,同比增长17.35%。
与此同时,冷饮业务的国际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泰国,收购的Creo品牌已跻身当地市场前三;在印尼,自建的Joyday品牌成功进入市场第一梯队,成为海外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非乳业务领域,伊利的整体布局仍处于培育期。尽管公司近年来试水矿泉水、无糖茶、宠物食品等多个赛道,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25年第三季度,包含非乳品类在内的“其他业务”营收为9.7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仅为1.09%,贡献有限。
资本市场如何看待?
业绩公布次日,伊利股价冲高回落,这一市场反应似乎预示着资本市场对这份财报并未给予积极认可。
拉长时间维度观察,自去年10月冲击30元股价大关失败后,伊利近一年来始终在这一关键点位下方震荡徘徊,股价表现与公司过往的行业龙头地位形成一定反差。
从乳制品行业基本面来看,目前原奶依然属于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未触底。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2024年我国原奶供给过剩636万吨,占总供给的比例为13%,预计2026年重回供需平衡。
但对于乳制品行业周期来说,原奶供需平衡仅是基础前提,真正决定行业能否实现实质性反转的关键,还在于下游需求端的复苏力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乳制品产量累计为2197.9万吨,同比减少0.5%,其中9月份乳制品产量为276.2万吨,同比减少0.1%。尽管较2024年全年降幅有所收窄,但产量连续多季度同比下滑,反映出终端消费动能依然不足。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已进入“供给领涨”的新阶段。在2024年7月举行的一场奶业研讨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指出:未来几年,乳制品消费需求的自然增长率预计维持在2%-3%区间,而生产端增速却持续保持在6%-7%的高位。这意味着,供给过剩的压力将在长期持续存在,行业或将告别过去高毛利、高增长的“黄金时代”,步入低速增长与激烈竞争并存的新常态。
而在消费信心疲软之外,一个更为深远的挑战正浮出水面:中国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邮证券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深度研报中明确指出,2022年以来奶类消费持续疲弱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正是人口红利的消退。“2016年生育高峰过后,我国新生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直接影响了乳品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预期”
联合国《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的预测更为严峻: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会缩到12.6亿,而到了2100年,将降到6.33亿。
人口的持续下降,对消费品的影响不言而喻,而且对伊利而言,其核心业务之一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将首当其冲。出生率的持续走低,意味着奶粉市场的长期容量面临萎缩,这无疑动摇了市场对其“第二增长曲线”的长期想象空间。
事实上,伊利的增长疲软早已显现。2023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增速分别为2.44%、-8.24%和1.71%,整体增长近乎停滞。尽管公司通过战略调整在奶粉、冷饮等板块取得突破,但体量最大的液体乳业务持续承压,使得整体增长明显乏力。
伴随着业绩的放缓,资本市场也开始“用脚投票”——公司股价近年来持续横盘震荡,当前价格与2018年1月的历史高点几无差别。尽管过去几年公司净利润有所增长,但市值却未能同步上行,反映出市场对其估值的持续压缩,即所谓的“杀估值”。
![]()
伊利股份2017年11月-2025年11月股价走势 图源东方财富
不过对于未来,伊利充满自信:“我们有信心,随着原来价格趋于稳定,消费需求逐步回暖,以及公司自身产品结构与渠道健康的持续改善,伊利将率先受益于行业拐点的出现”
只是不知,这行业拐点究竟何时出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