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方刚复购大豆,美国又变脸,美贸易代表通告全球,继续调查中国

0
分享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十月底甫过,原本在釜山会谈后稍显缓和的氛围,旋即被新一轮紧张局势打破。财政部长贝森特前脚刚称赞中国展现出建设性姿态,外界尚未来得及乐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后脚便宣布将延续对华“301调查”程序。

政策节奏前后脱节,令人难以捉摸真实意图。有分析指出,这反映出华盛顿内部决策层存在分歧;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双轨策略”,一边释放善意、一边维持高压,形成心理与现实双重牵制。无论背后动机如何,这一系列动作再度为中美关系投下阴影,前景愈发难以预判。



此次重启的所谓“301调查”,实则是一出旧瓶装新酒的政治操演。其法律依据源自特朗普执政时期广泛使用的“301条款”——本是冷战背景下制定的单边贸易工具,如今却被重新激活,用以针对中国的产业升级进程。

名义上冠以“合规审查”之名,实质则是借机制裁施压。美方对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造船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深感不安。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在美国中西部诸多传统工业城市,面对中国高性价比产品的持续冲击,本土制造业进一步萎缩,失业问题加剧,民众怨气积聚。

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日益临近,政治考量成为主导因素。为了争取“铁锈地带”的关键选票,执政团队必须展示强硬对华立场,向选民传递“我们正在捍卫美国利益”的信号,以此维系基本盘支持。



因此,这场调查本质上并非追求事实认定或规则解决,而是一场面向国内观众的政治展演。它的核心目标不是厘清贸易失衡根源,而是通过对外树敌的方式凝聚内部共识,强化“敢于对抗”的执政形象。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却悄然释放暖意。釜山会晤之后不久,中国宣布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年采购量高达2500万吨,并签署为期三年的长期协议。

这笔订单体量惊人,背后亦暗含深刻的政治逻辑。过去几年贸易战导致美国农业出口严重受挫,大豆对华出口一度下滑近四成,大量农场主陷入经营危机,甚至破产潮频发。

如今这份大单犹如一场及时雨,精准覆盖了共和党传统票仓所在的农业州。这样一来,美国政府既能对外宣称“继续施压中国”,又能对国内农民群体宣称“成功撬动中国市场买单”。一打一拉之间,策略环环相扣,展现高度政治算计。



表面上看,双边经贸摩擦似乎进入降温期,但深层现实远非如此。所谓的“休兵窗口”,不过是风暴前的短暂宁静。那道象征性的10%基础关税从未撤销,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谈判桌上,随时可被激活。

更进一步的是,美方打击手段已从单一关税扩展至整条供应链的系统性围堵。以往制裁多聚焦于个别企业或技术领域,而现在则深入到零部件、认证流程乃至分销渠道的每一个环节。

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扮演着新型监管利器的角色,推出一项名为“追溯撤销权”的新规。这意味着,即便某款设备早已获得市场准入并销售多年,只要后续发现其中任一元器件来自被制裁清单中的中国企业,FCC即可立即撤销全部认证,强制产品退市。



这种做法比加征关税更具杀伤力,因为它彻底切断企业的补救空间。以往常见的“换壳贴牌”“更换组装地”等规避方式,在这套机制下完全失效。

无论企业如何调整外观、更改品牌名称或转移生产基地,只要上游供应链中存在一丝与中国受限实体关联的痕迹,就可能面临全盘覆灭的风险。此举实质是从制度层面封锁中国制造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径。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战略挤压,中国自然不会束手待毙。除外交渠道的正式回应外,一系列灵活且具针对性的反制措施也逐步浮现。例如,对挂美国国旗的货轮征收高额港口服务费,或延长海关检验周期,这类举措虽未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却足以增加美方物流成本,形成有效反制。



而在所有可用工具中,最具战略威慑力的当属稀土资源。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材料,稀土贯穿从军工雷达到电动汽车电机的整个生产链条。

从矿山开采到高效分离提纯,再到高端功能材料制造,中国掌控着全球超过八成的关键工艺与产能。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高达87%,短期内几乎无法找到替代方案。

尤为关键的是,中国已将多项稀土深加工技术列入《出口管制物项清单》,这意味着即便其他国家能够开采原矿,若缺乏中国的精炼技术支持,也无法实现自主闭环供应。



美国曾试图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组建“稀土联盟”以摆脱依赖,但由于核心技术壁垒高、投资周期长、环保成本巨大,相关项目推进缓慢,至今未能形成有效产能。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被动应对。一方面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大豆采购不再局限于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已成为稳定可靠的替代供应国,有效降低外部风险。

在全球层面,中欧班列网络持续扩展,横跨亚欧大陆的陆路运输通道日益成熟,将中国与欧洲的制造业生态深度绑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对于众多新兴经济体而言,尽管表面声称要承接产业外迁,实际却更倾向于深化与中国的产业链协作。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加快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与中方的技术对接与产能合作。



东盟国家借助RCEP框架进一步强化与中国的经贸联动,共同打造一个涵盖人口最多、市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在遥远的拉丁美洲,中国正稳步扩大农产品与能源进口布局,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当今世界格局远比表象复杂。在中美这场结构性博弈中,声音最响亮的未必能笑到最后。真正具备战略优势的,是那些能在动荡中保持自主性、灵活性与发展韧性的国家。

归根结底,大国较量不在于短期言辞激烈与否,而在于长期综合国力的积累与治理效能的稳定性。美国当前的做法看似强势,实则暴露出其国内政治分裂与战略焦虑,尚未形成连贯一致的对华战略主线。



相较之下,中国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聚焦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夯实科技自立基础,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波动的敏感度。只要自身发展节奏不乱、社会大局稳定,就能从容应对各种外部挑战。这才是穿越风云变幻最坚实的力量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来科点谱 incentive-icons
来科点谱
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
2477文章数 3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