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何一个想了解全球能源体系的人,怎么能不来到世界能源体系的枢纽和中心——中国呢?”
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以幽默的开场白迅速抓住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
2025年10月28日,北京,在全球气候目标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背景下,bp集团正式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25中文版。这也是戴思攀(Spencer Dale)任内最后一次主导该报告,其继任者任嘉睿(Gareth Ramsay)首次联合亮相。
![]()
该报告甫一发布,便吸引了全球能源政策制定者、分析师和企业的关注焦点,其延续“情景分析”方法,设定“当前轨迹”与“低于2℃”两大情景,预测未来三十年全球能源演变路径,无论哪种情境,三大趋势均为确定性共识:能源电气化加速、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指数级增长、化石燃料需求达峰后回落。
报告首次明确:2030年,煤炭、石油将实现全球达峰。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报告距离《巴黎协定》正式通过刚好10年,这一2016年生效的国际约束条约,旨在通过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1.5℃目标努力,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
联合国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设立碳中和目标,零碳解决方案在电力、运输部门竞争力日益突显。
以下为报告核心要点:
01
化石能源:结构性衰退不可逆
报告将石油的全球需求达峰从去年预测的2025年推迟至2030年,主要原因是,电动车普及慢于预期,以及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交通用油仍在增长。到2050年,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区间约为30%-70%。
报告指出,在“当前轨迹”下,未来10年,全球石油需求会先升后降,从现在的1亿桶/天降至2050年的8500桶/天。为维持产量,全球每年仍需数千亿美元投资于油田开发与维护。
但结构性转变已定:随着道路交通用油萎缩,石化原料(如塑料)成新增长点。
戴思攀形象指出:“过去我们燃烧石油来移动,未来我们将用石油制造产品。”
![]()
他同时分析指出:“过去几年,全球石油需求的表现比预期更强劲。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电动车的普及速度不及预期,这直接推动了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尚无机构能精准预测石油需求的达峰时间,“即便石油需求最终将进入下行通道,未来10到15年,它仍会是全球重要的能源来源。因此,为满足当前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我们仍需对石油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中国石油消费预计在2025–2035年达峰于1700万桶/日,到2050年将下降区间将在30%(当前轨迹)或超过70%(低于2℃)。
戴思攀指出,全球煤炭需求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峰并持续下降,趋势在两种情景下高度一致。到2050年,全球煤炭发电占比将下降至25%至三分之一左右;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下降到10%-25%左右。
中国是煤炭下降的核心驱动力:煤电占比将从2023年的近60%降至2050年的约25%(当前轨迹)或不足10%(低于2℃),这一下降几乎完全被风、光发电增长所抵消,电力系统清洁化成为主因。
天然气方面,未来十年全球需求继续增长,主要来自印度、越南、泰国等新兴经济体工业用气。
中国LNG(液化天然气)将在2030年见顶,天然气需求于2045年达峰。到2050年,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中占比将升至16%(当前轨迹)或降至7%(低于2℃)。
核能方面,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核电国;到2050年,核能在全球一次能源中占比将提升至5%–8%。
02
可再生能源:中国主导全球转型
报告称,随着全球能源体系电气化程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部署,2050年,全球净碳排放量相比2023年将下降60%-100%。
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国家,中国设定了力争在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我在世界各地出差,能源转型最快的国家当然是中国。”戴思攀强调,“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率将从当前的30%跃升至2050年的45%–60%。中国正引领全球终端能源电气化潮流。”
戴思攀预测,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需求将增加4-6倍,在一次能源需求中占比最高超过60%。
中国碳排放在2025–2035年将下降超15%,远超其7%–10%的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50年甚至接近净零。“中国的碳排放在未来十年下降的速度会是美国的2倍。”
报告指出,2023–2050年,中国新能源增长迅猛,到2035年,风光发电占比将达45%;2050年突破65%,成本将具备无补贴竞争力,“能够完全满足全部新增电力需求,让煤炭更快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中国光伏装机量在两种情境中均高速增长,2023-2050年期间增长率接近10%。
但挑战随之而来。面对“全球光伏装机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的现实,戴思攀对中国光伏行业建议称,症结不在技术成本,而在电力系统接纳能力:
首先是要提升电力市场系统接纳能力
投资于电网的平衡和韧性,包括
储能、需求侧响应能力、
平衡能力,采用更先进的电网及加强电网互联互通,提升
调度能力
和跨区域输电能力
等。
其次,中国可以积极地进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比如
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带到外国去生产。
![]()
而储能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压舱石”亦被看好,谈及储能发展,任嘉睿则强调:“储能非常重要,重要性日益提升。但我们不能仅聚焦能源体系中的单一要素,电池虽属储能解决方案之一,却无法覆盖长距离、跨季节等长时储能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其他技术的投入,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韧性。”
他进一步指出,“更关键的是,要跳出‘局部成本’的局限,将目光放在系统效率上,其高低取决于对各要素的统筹投资。”
而在当前新能源“狂飙突进”的同时,全球市场中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领域产能过剩、价格战频发,行业“内卷”加剧,应该如何破局?
![]()
在媒体专访环节,针对「太瓦能源」上述提问,戴思攀开出“市场化药方”,即“让市场淘汰低效产能”:
“面临过剩产能时,政府不应挑选赢家或输家,而应确保市场高效运转,具体来说,要让银行与投资者主动投向高效企业,低效企业则难以获得资金;通过市场自主完成资源分配,低效产能自然会被淘汰。
但这有个前提——必须确保银行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市场约束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不存在任何阻碍市场出清的因素。”
此外,报告还指出,2050年,中国现代生物能源需求将增长至2023年的1–4倍,主要用于航空、重工业等难减排领域。绿氢虽具潜力,但成本仍难与未减排煤电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戴思攀还指出,当下的地缘政治碎片化正推动各国走上能源安全差异化道路:
美国依托油气优势扩大化石能源使用,同时推动本土绿色产业链,包括自主生产电池、发展电动汽车,掌控关键金属战略资源等,减少对华低碳技术依赖,中国相关出口(如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或承压。他并预计,美国未来新增电力需求的50%将由风电、太阳能贡献。
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低碳技术提供国,正加速电气化进程。同时降低75%石油、45%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并加速提升本土油气产量,增强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任嘉睿指出,无论是保护主义抬头,还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散化,这些看似具有挑战性的因素,反而可能成为全球各国加速能源去碳化进程的推力。
以欧洲国家为例,其为提升经济电气化水平,正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加大对本土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依赖,这一过程无疑将加速能源系统的去碳化进程。
小提示:扫码下载报告全文
入群 ·爆料 ·商务
请加小助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