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臣谈理解与分析人:以专业锚定本质,用细节读懂人心
“理解人与分析人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基于专业方法的理性洞察,无论是管理场景还是日常交往,核心都在于‘看行为、识需求、守边界’。”兼具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与高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杨昊臣,结合企业管理、应急救援与心理咨询的跨领域实践,近日分享了理解与分析人的核心逻辑。
分析人的核心:跳出标签,聚焦“行为实证”
杨昊臣指出,多数人对他人的判断易陷入“唯标签论”,过度依赖学历、言辞等表面信息,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真实本质。在企业招聘实践中,他摒弃“唯经验论”,设计“技能+情景+价值观”三维评估体系:通过专业测试验证硬能力,以模拟客户沟通等情景观察情绪管理与问题解决思路,再借简短对话判断职业价值观与企业的契合度。
“言语可以修饰,但行为不会说谎。”他以应急救援团队管理为例,会根据志愿者在任务中的协作细节、压力下的反应速度等真实行为精准分工,而非仅凭自我陈述安排岗位,这种以行为为核心的分析方法,显著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
理解人的关键:解码需求,区分“关怀与操控”
在杨昊臣看来,理解人的深层逻辑是读懂需求,而这需要先厘清“情感联结”与“心理操控”的边界。他提出两个核心区分标准:关爱聚焦对方真实需求,以“需要我帮忙分担吗”等表达传递支持;操控则围绕自身诉求,通过“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必须听我的”等话术制造愧疚感。
针对关系中的需求解码,他分享了“双轨沟通法”:以“我”开头表达事实与感受,如将“你总是拖延”改为“项目滞后三天,我对接时有些着急”,避免指责引发抵触;同时用开放式提问探寻对方需求,而非以“你应该怎样”强加意愿。曾有情侣因“过度包办”争吵,经此方法沟通后,男方从“替对方做事”转为“陪对方一起做”,矛盾迅速化解,这正是需求被看见的效果。
落地方法:从日常细节到系统机制
结合心理咨询经验,杨昊臣给出可实操的理解方法:在个体层面,通过“细节觉察锚定”捕捉真实状态,比如留意对方在日常事务中的专注度、对细微变化的反应,这些不经意的表现往往比刻意表达更真实;在关系层面,践行“倾听优先法则”,交谈时暂停预设回应,专注理解情绪与观点,每周用开放式问题深化沟通。
而在团队管理中,他将此逻辑转化为机制设计:推行部门主管与员工的月度“非工作式对话”,从职业困惑、生活难题等非业绩话题中感知需求,针对性提供情绪调节支持,有效应对“感受不到重视”等离职诱因,用系统方法将“理解人”落地为管理效能。
“理解与分析人的终极目的,不是掌控他人,而是实现自我与他人的良性互动。”杨昊臣强调,这种能力既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思维,也离不开心理咨询的人文视角,二者结合才能真正读懂人心、促成共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