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转基因技术中广泛应用的抗虫基因,其天然来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这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常客”,长期栖息于土壤、河流、空气及植物体表,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了成千上万年,从未给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带来过经科学证实的危害。从远古时期人类耕作时接触土壤中的BT,到近现代农业生产中直接将BT制剂作为生物农药喷洒于作物,人类与这种细菌的互动从未中断,而无数实践案例与科研数据早已印证了其安全性。作为生物杀虫剂,BT制剂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既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又因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亿人次通过饮食间接接触,至今未出现任何因BT引发的中毒、过敏或其他健康异常案例。
将BT所含的抗虫基因转移到玉米等作物中,绝非简单的“基因拼接”,而是经过严谨科学设计与层层严苛评估的系统性工程,其安全性得到了多重保障。首先,抗虫基因的筛选具有高度特异性:科学家仅提取BT细菌中能特异性杀死鳞翅目等害虫的Cry蛋白基因——这种蛋白进入害虫肠道后,会在碱性环境下被激活,破坏害虫肠道上皮细胞导致其死亡,但人类及哺乳动物的消化道为强酸性环境,Cry蛋白进入后会迅速被胃酸降解为氨基酸,无法保持活性,更不会对人体细胞产生任何影响。其次,转基因玉米的研发过程需经过多阶段安全性检测:从实验室层面的基因稳定性测试、蛋白毒性实验,到田间试验中的环境影响评估,再到动物长期喂养试验(通常持续90天以上,部分研究长达两年),均需验证其对人体健康、土壤微生物、有益生物(如蜜蜂、瓢虫)无不良影响。
更关键的是,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必须通过权威机构的最终审批,这一过程堪称“安全门槛”。以我国为例,农业农村部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玉米的分子特征、食用安全性、环境安全性等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敏性、营养成分对比、基因漂移风险等数十项指标,仅当所有指标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且累计实验数据足以证明其“实质等同”于传统玉米时,才会颁发安全证书。全球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环保署等权威机构也均对转基因抗虫作物进行过长期评估,一致确认其食用安全、环境友好。
事实上,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推广,反而进一步提升了食品与环境的安全性:一方面,抗虫性状减少了玉米被害虫侵害的概率,降低了霉菌污染(如黄曲霉毒素)的风险,而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大于转基因技术本身;另一方面,抗虫玉米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既降低了农药残留对人体的潜在风险,也保护了土壤、水源及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那些质疑转基因玉米安全性的论调,既无视了BT细菌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历史事实,也忽视了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审批过程中的多重安全屏障,本质上是对科学流程与实证数据的漠视。无数科学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经过严格评估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其安全性与传统玉米无异,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