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0月28日,规划建议全文刊发。
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站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 规划谋篇待启的关键节点,各行各业正迎来总结发展成效、擘画未来蓝图的重要契机。正所谓,回望过往是为了更好地奔赴前方。
“十四五”时期,既是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保险业高质量转型加速的重要阶段。车险综合改革、“报行合一”政策深化落地、人身险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推进,一系列举措促使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市场层面的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节奏也明显提速。
民生保障领域,惠民保迎来爆发式增长,医险协同深入推进,保险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层面,绿色保险、科技保险、巨灾保险多维发力,充分发挥保险的稳定器与减震器职能;服务模式创新上,越来越多的险企探索“保险+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大健康、大养老生态圈,满足国民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诉求,拓展保险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下面就让我们从市场维度切入,复盘行业“十四五”期间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成绩单”。
PART
01
深度对接民生需求
惠民保铺开、医险协同加速
谈及“十四五”期间,最家喻户晓的民生保障产品,无疑是在全国各地铺开的城市定制型医疗险,也就是市场俗称的“惠民保”。
早在2015年,惠民保的雏形就已出现,不过惠民保真正迎来井喷式、爆发式发展是在2020、2021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国累计推出313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正常运营产品数量为202款。
从惠民保的创新突破点来看,其最大的核心成果在于实现“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广覆盖”,覆盖人群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扩展至新业态从业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有效缓解了民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痛点。
相较传统健康险,惠民保的另一创新举措是,保障范围从基本医保目录内费用延伸至特药、质子重离子等医保目录外的高值费用,部分地区产品还纳入了CAR-T疗法。《2025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显示,在169款基础版传统惠民保产品中,超过80%已涵盖特药责任,有效填补基本医保对创新药、高价药的保障空白。
尽管长期来看,惠民保还面临着赔付率增高、参保率下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不可否认,惠民保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普惠保险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顺势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普惠保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惠民保还间接推动医保与商保协同步伐加快,成为医保与商保融合的催化剂。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首次增加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此外,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推动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同步结算。据麦肯锡预测,“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模式全面落地后,有望撬动万亿级健康保险市场,形成医疗、保险、科技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围绕“十四五”期间保险民生保障方面的工作成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也在前不久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五年来,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此外,为更好满足养老健康需求,养老理财、商业养老金等业务试点稳步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不断加快。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五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PART
02
角逐空白细分市场
商业健康险裂变
“十四五”时期,除了政府主导支持的“惠民保”产品实现快速普及外,商业健康险的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大险企纷纷瞄准带病体保障缺口、院外购药覆盖不足、高性价比重疾险需求等痛点,通过产品创新与迭代,持续拓宽健康保障的边界。
以百万医疗险为例,随着医保DRG改革深化,患者院外购药的需求日益凸显,这一痛点也成为险企产品升级创新的核心方向,典型的案例如:人保健康升级“好医保·长期医疗(旗舰版2025)”新增外购药械责任;众安保险百万医疗险“尊享e生2025”全面放开外购药和医疗器械;人保寿险的金医保3号、平安健康险的长相安2号则增加了一般外购药械的可选责任。
针对中产阶层医疗消费升级的核心需求,中高端医疗险逐渐成为险企布局重点。譬如,平安健康险推出了中端医疗险品牌“e生安心”;人保健康创新推出税优型中端医疗险“人人保”;友邦人寿针对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对就医体验、用药范围等更自由的医疗保障需求,推出 友邦卓越逸生系列医疗保险等。
填补带病体、慢病体人群的保障缺口,亦是商业健康险的创新突破方向。如众安保险升级推出针对非标体人群的百万医疗险“众民保”;泰康在线发布“好效保”系列带病体保险产品,标志着商业健康险在带病体保障领域迈入系统性解决方案新阶段;众惠相互保险社联合血液净化龙头企业健帆生物,推出国内首款肾病专属保险“肾爱保·爱多多”等。
事实上,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已不止于“保障范围拓展”,更向“健康管理延伸”,近年各大险企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为客户提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术后康复等全周期健康服务。
此外,面对传统长期重疾险新单保费连年下滑的困局,行业也在积极探索破局路径。最近一段时间,众安在线、泰康在线、阳光财险等多家财险公司推出短期重疾险,保额可达百万元,保险期限为1年,保费仅几百元。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轻量化重疾险的出现,降低了普通工薪阶层的投保门槛,或将成为重疾险市场的创新趋势。
总体来看,商业健康险的创新正逐步从服务“健康体”到覆盖“全人群”、从“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从单纯“支付者”到“健康促进者”深层转型,并逐步构建起普惠型、中端型、高端型相互补充、分层适配的保障体系。
PART
03
紧跟国家战略导向
绿色、科技保险精准发力
“十四五”时期,中国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亦取得了显著的创新与突破,从大国重器到绿色产业,从田间地头到科技实验室,保险保障的触角持续延伸。
在支持国家科技创新领域,近年来,多家头部险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推动科技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譬如,国寿财险累计开发200余款科技保险产品,涵盖广泛、保障全面;中国人保构建了涵盖13个大类200余款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产品体系,集成电路共保体成立以来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4万亿元;平安产险累计为国产大飞机C919、长征八号遥感卫星等超1800个国家和地方型项目提供超3000亿元保障。
随着我国绿色产业的加速发展,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近年来各大险企也在积极构建绿色保险体系。
以助力国家“降碳减污”为例,中国人保搭建了从碳捕集到碳利用再到碳封存的全流程闭环保险保障体系;中国太保为电力、化工等八大高排放、高耗能行业7000余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额度超120亿元。而在绿色生态领域,平安产险通过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技术,为全国18个省份累计440万亩林地提供超8000万元保险保障;创新推出古树名木专属保险,推动古树保护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转变。
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一新兴领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积极开发相关的创新产品,赋能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展。
其中,人保财险为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缺少专属保险保障的难题,创新推出低空经济专属保险产品“低空保”,精准填补市场空白;平安产险在深圳推出“平安低空经济护航者”综合保障方案,以“保险+服务”模式为客户定制专属方案;中再产险与太保产险共同发布“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保险创新成果,其核心条款成为国内首个无人驾驶航空第三者责任保险地区示范性条款。
国寿财险则与中再产险共同开发了“低空经济运营管理平台风险保障综合解决方案”,并得到了上海市金山区政府的支持,将创新方案嵌入政府的低空经济管理平台。
在灾害救援、防灾减灾方面,“十四五”时期,保险业也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与防灾减损作用,李云泽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保险业针对台风地震、洪涝灾害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可见,“十四五”时期,保险业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围绕细分经济领域的核心需求多点突破,通过开发定制化、精准化的保险产品及专属保障方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PART
04
重塑传统商业模式
布局风险减量、康养生态
“十四五”时期,体现保险业高质量转型加深的另一特征是,越来越多的行业主体跳出传统的“承保+理赔”单一商业模式,向“保险+服务”经营模式转变,这背后既有客户需求升级的驱动,也有行业变革、政策导向引领的助推。
从人身险市场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国民健康养老需求日益旺盛,诸多险企在提供健康、养老保障的基础上,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康养生态圈,构建“保险+健康”“保险+养老”服务模式。
可以看到,在险企布局大健康生态方面,近年来不少险企为客户打造“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补偿”的全周期健康保障方案。最近一段时间,头部健康险公司就在健康管理领域动作频频。
譬如,10月25日,平安健康险宣布焕新升级“平安乐健康”服务新体系,该体系包含活力生活、品质医疗、数字疗愈、长久守护四项医疗健康保险服务。同时,该公司还宣布“平安健康保险”客户端迭代升级为“平安乐健康”客户端,探索将其打造成专业级的“健康生活方式数字化平台”。
人保健康则直接在“大健康”战略落子,近日监管批复同意人保健康出资2亿元全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人保健康表示,公司正构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把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双轮驱动”,打造覆盖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监管层面也鼓励行业积极探索健康险与健康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保险业“新国十条”中就明确提及,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今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再度指出,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保障”相结合的新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再来看保险业布局养老生态方面,近年来,行业逐步形成了轻资产、重资产以及轻重结合的多元投入模式,并围绕不同客户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等多样化的产品线。
不同于人身险,财产险公司则更加聚焦风险减量服务,这一服务对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近两年监管部门也多次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行业加快发展风险减量服务。
2023年1月,监管发布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财险业要扩展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等),并拓宽至责任险、车险、农险等业务领域;保险业“新国十条”中也指出,要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 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再度强调,鼓励财险公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从头部险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具体举措来看,中国人保搭建的 “万象云” 风险减量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与中国气象局加强合作,新引入104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实况,新增六项定制化气象服务;平安产险正式推出 “平安台风风险地图”“平安台风巨灾模型”,为台风灾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创新的AI工具;太保产险不断完善 “保防减救赔” 农业保险大灾应对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创新“太保e农险”数智运营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风险减量管理。
可见,在行业转型加深、客户需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人身险还是财产险领域,行业主体都愈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努力构建“保险+服务”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
撰文:可岚
编辑:一诺
设计:晓滢
校对:安文
审核:曦曦
出品:新时代保险研究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