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莫门图斯公司的维戈里德太空拖船获得多项新技术在轨演示合同,将承担包括朱诺推进公司的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英国脉冲星聚变公司的霍尔推力器、微重力空间结晶商用轨道系统等一系列在轨测试及演示任务。这不禁让人好奇:在诸多前沿技术测试项目中,太空拖船究竟有何优势?在当下“最后一公里”轨道运输服务需求不如预期的情况下,它又凭何赢得市场青睐?
理想的“太空实验室”
近年来,太空拖船正崭露头角,成为太空物流和前沿技术试验的“万能钥匙”。太空拖船,顾名思义,是一种具备自主轨道机动能力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在太空中“拖驳”或运送其他载荷从初释放轨道抵达最终任务轨道。然而,正是这种“运输”的核心功能,赋予了它成为理想在轨实验室的天然基因。
![]()
运输是太空拖船的核心功能
其一,太空拖船能够提供动力、电源与空间的集成供给。开展在轨实验离不开动力、电源、稳定的平台和数据下行能力。太空拖船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能源和推进平台,它通常配备大面积的太阳能帆板,能为搭载的实验设备提供充沛且持续的电力。同时,其自身的姿态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能为实验提供一个稳定、可控的微重力环境,这对于精密实验而言至关重要。
其二,太空拖船具备灵活的轨道机动能力。许多前沿技术实验对轨道有着特定要求,而太空拖船的核心能力就是变轨。它可以根据实验需求,灵活地将自身及搭载的载荷调整到最合适的轨道高度和倾角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还可以再次机动,返回或前往下一个任务点。其强大的轨道操控能力,将是未来托管有效载荷演示测试的一大诉求,也是传统发射任务无法比拟的。
其三,太空拖船能够实现在轨测试风险隔离与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在轨测试新技术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如果卫星上搭载的实验载荷之一出现故障,很可能导致整个任务部署失败,损失惨重。然而,将实验载荷搭载在太空拖船上,便实现了巧妙的风险隔离。太空拖船作为独立的、功能完备的平台,即使某个实验完全失败,也通常不会波及其余有效载荷,不影响拖船本体更换任务或安全返回。这种“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让投资方和技术研发方都更敢于迈出在轨验证这关键一步。这种模式还摊薄了单次任务成本,形成规模效益。
超越“最后一公里”
近几年,随着小型卫星星座计划兴起,“最后一公里”轨道运输被寄予厚望。但现实是,许多小型制造商倾向通过火箭搭载多颗卫星直接部署入轨,或通过卫星自身推进器进行调整,导致轨道转移市场需求并未如预期般火爆。那莫门图斯公司为何能逆势而上、连获商业订单?答案在于它精准切中了当前航天市场的两大痛点。
![]()
维戈里德太空拖船渲染图
一方面,该公司抢占了在轨服务新蓝海。当今航天领域正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前夜,除了诸多以国家机构、军方为首的研发项目外,私人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来各式各样的创新技术。但这些技术要想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必须经过在轨飞行的终极考验。
莫门图斯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将其太空拖船重新定位为在轨技术演示平台。其出售的不仅是运力,更是时间、能力和机会,这个市场的潜力远比单纯的卫星部署广阔得多。
另一方面,该公司聚合需求,创造了极具价值的“平台经济”模式。在商业航天领域,单一的小型实验或技术验证任务,很难负担得起“天价”的专属火箭发射成本。而莫门图斯公司将原本零散的、不足以支撑独立发射的小型实验任务整合在一起,共同承担发射和轨道飞行的成本。其搭建的聚合需求平台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将看似不大的“最后一公里”市场,拓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在轨经济生态圈”。
太空拖船不仅“拖”动前沿技术迈向现实,更“拖”动了整个商业航天产业向一个更加成熟、多元和可持续的未来加速航行。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它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无疑是那位不可或缺的舞台搭建工程师。
来源/《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
文/万方
编辑/靳晴
审核/杨建 杨蕾
监制/索阿娣
本文转载自公众微信号:中国航天报
2026《航空知识》《问天少年》
双十一折扣专场
即将开启!
11月5日19~21时
开播订阅即加赠!
双刊含赠约五七折!
↓ 快点击预约直播吧 ↓
《航空知识》2026全年订阅 超值包邮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