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拍卖现场
图片来源:佳士得
收藏这条路是没办法停下来的,因为学术的研究、考古资料、市场资讯都在不断更新,只有持续学习、勤于观察、与同行交流,才能更精准地判断艺术品的价值与市场的方向。
今秋,佳士得亚洲艺术周拍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季于中国香港举槌的“中国书画”、“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和“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板块均以亮眼表现收官,成为本季亚洲艺术市场备受瞩目之盛事。
![]()
▲元 倪瓒 《江亭山色图》,水墨纸本 立轴
估价 2000万~3000万港元
成交价 1.59亿港元
其中,“中国古代书画”和“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两场拍卖成交创下5.066亿港元的佳绩,来自显赫北美私人珍藏的元倪瓒《江亭山色图》以近1.6亿港元瞩目成交;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经典巨作《竹林七贤》以近6000万港元成交。
![]()
▲清雍正 洋彩过枝虞美人盌
估价 600万~17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745.8万港元
中国瓷器板块,专拍成绩体现了市场的活跃与韧性——“爱莲堂珍藏—御用文房雅制”成交总额达1.47亿港元,“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则以1.08亿港元收官。今年的瓷器板块延续对显赫藏家旧藏的重视,藏家不仅考虑其历史稀缺性,更对器物背后文化脉络与审美体系有所关注。
![]()
▲北宋 定窑刻牡丹纹净瓶
估价 1800万~2500万港元
“重要中国及亚洲工艺精品”专场
成交价 2246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的最高成交价拍品为一件清雍正时期的洋彩过枝虞美人盌,以1745.8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是雍正时期洋彩瓷器工艺的精致与审美的典范。此外,另一场“重要中国及亚洲工艺精品”专场中的领衔拍品艾伦·巴洛爵士旧藏,北宋时期的定窑刻牡丹纹净瓶以2246万港元成交。
![]()
▲晚清 翠玉饕餮纹瑞狮钮兽足双耳方鼎式盖炉
估价 600万~800万港元
“爱莲堂珍藏—御用文房雅制”专场
成交价 1514万港元
与此同时,除了历代名窑的瓷器精品,由爱莲堂珍藏,今年古董珍玩板块拍卖中最高成交价拍品——清乾隆年间的铜胎画珐琅八方雁安黄地番花煖砚以371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同场另一件翠玉饕餮纹瑞狮钮兽足双耳方鼎式盖炉亦录得亮眼成绩,以1514万港元成交。
![]()
▲佳士得亚洲区
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唐晞殷
市场的表现再次印证了一个核心判断:凡有清晰传承、品质卓越的艺术品,在理性和冷静的市场环境下,仍具强劲的保值与文化支撑力。它们所承载的并非一时的投机热潮,而是凝结于材质、工艺与时代精神之中的恒久价值。收藏精品所代表的“传承”也在延续,正如佳士得香港瓷器部资深专家唐晞殷所说,“这种新旧更替的情况在每个时代都会发生,我们现在正好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期,也算是新一代藏家的好机会。”
![]()
202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哪些拍品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审美和艺术史角度,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首先,我会说这次图录的封面拍品——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豇豆红本身是康熙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房器物之一,当时多作为皇帝书房中的用品。豇豆红釉器有“八大码”之说,包含砚盒、水盂、笔洗等多种类型,而其中以莱菔尊最为稀有。
![]()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估价 700万~12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244万港元
在市场上,往往十几年都难得见到一件品相优异的莱菔尊。之所以称作“莱菔尊”,是因为它的造型优雅修长,线条柔和,形态犹如一根新鲜的萝卜,而“莱菔”正是萝卜的雅称。
![]()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估价 700万~12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244万港元
豇豆红釉在康熙之后几乎已经失传,雍正、乾隆时期都难再见到这种水准的作品。它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表面柔和的红斑,是工匠用铜管“吹釉”所形成的,因此每一件豇豆红器的色斑分布都不尽相同。由于豇豆红属于铜红釉,受温度影响极大,烧成时只要温度稍高或稍低,釉色就容易变灰或发黑,所以要烧出通体粉嫩、光润匀净的效果非常困难。
更为难得的是,这件莱菔尊在口沿内外自然浮现出细小的绿色斑点,这是铜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反应,使粉嫩的红釉上多了一抹灵动的绿意。这件莱菔尊是区百龄先生于1979年在国际拍卖中购得的藏品,也是他早期的重要收藏之一。
![]()
▲清雍正 洋彩过枝虞美人盌
估价 600万~17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745.8万港元
另一件瞩目的作品——清雍正洋彩过枝虞美人碗,底款处书有“大清雍正年制”,且为“双方款”,此类款识通常仅见于等级较高的官窑瓷器。所谓“洋彩”,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首创的一种新品种。当时工匠将原本来自西方的珐琅彩技术运用于瓷器装饰之上,釉彩在光影对比与层次表现上呈现出类似西洋油画的效果。洋彩瓷的出现,正是雍正时期中西工艺融合、审美精致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
▲清雍正 洋彩过枝虞美人盌
估价 600万~17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745.8万港元
虞美人碗属于“过枝花”装饰,也就是碗外壁的花枝会自然延伸到内壁,内外相连、首尾呼应,形成一种延展流动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手法在康熙以前的瓷器中并不存在,可谓雍正时期的首创。从使用痕迹上看,作品的釉彩保存极为完好,内壁洁净如新,是专为皇帝赏玩、观赏之用的御用器。
此外,这件虞美人碗的来源亦颇为显赫,它先后属于多位20世纪初英国重要收藏家,包括Alfred Chester Beatty爵士、Walter Sedgwick夫人、F.W.A. Knight,之后又经由Bluett、莫士撝等收藏家之手,最后进入区先生的收藏体系。从传承与收藏体系的角度而言,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去年秋拍“区百龄珍藏:第一部分”取得白手套佳绩,今年“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在选品上有什么不同?相比上一代收藏家,新一代瓷器藏家的兴趣、审美和收藏方式有哪些变化?
去年我们拍得非常成功,因此赢得了家族的信任。这次很高兴再次获得他们的委托。相比上一次,这次我们挑选的拍品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共有45件,种类十分丰富,涵盖宋、元、明、清四个重要时期的瓷器作品。
![]()
▲北宋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估价 60万~8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20.65万港元
整体来看,我们主要关注当前市场趋势,以及新一代藏家偏爱的小巧玲珑的作品。不少藏品纹饰淡雅、富有文人气息,这也是市场上备受青睐的类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的拍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都是区先生早年在国际拍卖场上购得的藏品。
![]()
![]()
▲清康熙 朗窑红釉梅瓶
估价 50万~1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393.7万港元
他自1974年起便活跃于国际拍卖市场,可见其收藏历史相当悠久。这次我们尽量挑选的,都是早年来源清晰、传承良好、品相优异的拍品。
从去年到今年,区百龄先生珍藏专场都备受瞩目,您对今年的拍卖情况有什么感受?
从去年第一部分到今年的第二部分,两场加起来的总成交额已经接近2亿元港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也充分证明了大家对区百龄这位资深收藏家的尊敬与仰慕——藏家们都希望参与竞投他曾收藏的精品。
![]()
▲今季秋拍,唐晞殷为客户进行电话竞投
预展时大家就非常热烈地观看这些藏品,拍卖当天的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特别是那些有良好来源、传承清晰的作品,更吸引了激烈竞争。比如那件清雍正洋彩过枝虞美人碗,当天吸引到了5至10位收藏家同时竞投,最终远超估价成交。
![]()
▲南宋 官窑八棱葵瓣洗
估价 500万~800万港元
“爱莲堂珍藏—御用文房雅制”专场
成交价 2002万港元
这也反映出藏家们对有老收藏和良好来源的藏品格外青睐。同样在另一场“爱莲堂珍藏”专场中,一件原估价为500万港币的南宋官窑洗,最终在激烈竞投之下以超过2000万港币成交。
从2023年的“天民楼珍藏”,到2024年的“区百龄珍藏”,再到今年“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和“爱莲堂珍藏”,佳士得近年来不断推出显赫来源藏家专场。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现在市场越来越重视作品的“出处”和“传承”,而我们也正处在一个藏家新旧交替的时期。许多早期的收藏前辈随着年纪渐长,开始慢慢释出他们的藏品,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具有早年来源的老收藏。
![]()
▲南宋/元 青白釉螭龙柄酒杯
估价 50万~7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114.3万港元
其实这种新旧更替的情况在每个时代都会发生,我们正好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期,也算是新一代藏家的好机会。他们不仅能够买到来源可靠、传承清晰的好作品,收藏时也会更安心和开心,同时还能从前辈那里学习到收藏理念和哲学。
![]()
▲清雍正 青花留白龙纹水盂
估价 50万~100万港元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
成交价 457万港元
像“天民楼”或“区百龄收藏”,两位主人一生几乎没有(对藏品进行)商业交易,他们收藏完全出于热爱,并且深入研究、细心体会。这样的纯粹热情和认真的收藏态度,非常值得新一代的从业者和收藏家去学习。
在您的从业生涯中,哪一场拍卖最让您印象深刻?
那一定是我们在2023年举办“天民楼珍藏”专场的时候。当时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天民楼主人的信任,委托我们拍卖他最重要的一批藏品。而天民楼主人手中的元青花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市场非常期待看到他的元青花作品。
![]()
▲唐晞殷向媒体讲解“天民楼珍藏”专场,2023年
那次我们推出了两件顶级的元青花,引起了市场轰动。在2023年之前,市场对元青花的热度已经有所冷却,但自从天民楼专场之后,收藏界对元青花的热情又重新被点燃。而那次拍卖最终总成交额超过2.6亿港元,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圆满的成果,也算是对藏家信任的一种回报。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您建议新藏家如何入门古董收藏?
我觉得收藏还是要慢慢来,不要太冲动和着急。不能一时兴起走上这条路,而是要一步步去看、去学,慢慢累积自己的眼光和知识。千万不要想着几年内就要成为顶级收藏家,把所有好东西都买回来——其实这是一条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的道路。当然,如果有机会能和资深的从业者或古董商交流,那会非常有帮助,他们可以带领你开拓视野、提升鉴赏的层次。
![]()
▲唐晞殷曾与张宗宪夫妇于法国枫丹白露宫旅行合影
我觉得多看各地博物馆和拍卖行预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你看得多了,就能慢慢分辨出什么是顶级的作品、什么是常见的器物,也能理解有些真正稀有的东西,也许二三十年才会在市场上出现一次。
我自己也一样,很喜欢逛博物馆,每到一个地方旅行,我都会去看当地的博物馆。收藏这条路是没办法停下来的,因为学术的研究、考古资料、市场资讯都在不断更新,只有持续学习、勤于观察、与同行交流,才能更精准地判断艺术品的价值与市场的方向。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作者:陈玥
资深写作者,艺术专题策划人
她的作品常见于多家权威媒体平台
近期聚焦生态跨媒介艺术及亚欧边界的跨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