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叔今年58岁,是家里远近闻名的“健康达人”。退休后,他格外重视养生,听说“补钙防骨松”,便买了各类钙片,每天坚持服用。一开始,他确实觉得腿脚有力、睡眠改善。可没想到,三年后的一次体检,却让他傻了眼,B超报告显示:他竟然得了肾结石。
张大叔一头雾水:“我明明在补健康,怎么补出毛病了?”医生直接摇头叹气:“这样的错误,太常见,但你犯了3个关键点!”饮食补钙本无错,为什么好心办坏事?
![]()
三大误区,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患?又该如何科学补钙,而不“补”出问题?到底哪些细节才真正关乎健康?
特别多的中老年朋友,都和张大叔一样热衷补钙:据中国营养学会调查,≥55岁人群钙补充率高达40%以上。补钙确实有益,比如骨质疏松发病风险可降低约33%(中华预防医学会数据)。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长期过量补充钙剂,与肾结石风险增加相关。
哈佛医学院2021年在《NEJM》上发布的一项12万人队列研究显示,钙补充剂服用人群的肾结石发病率比未补钙者高出21.5%。为什么?
原理很直接,多余的钙盐会随尿液经肾脏排出,和尿中的草酸结合,极易形成结石。特别是水摄入不足或同时高盐饮食时,风险进一步增加。
补钙还涉及吸收、利用等全链条。只吃钙片,忽略维生素D获得,体内钙无法有效吸收,一部分钙滞留肾脏,结石隐患自然高于正常水平。国内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单独靠钙片补充,吸收效率仅37%,而“钙+维生素D”联合补充,效率可提升至78%以上。
补钙方式错误,时间一久,不止肾结石,还有高血钙、心脏负担等健康风险。张大叔“补”出的问题,其实有迹可循:
肾结石形成:钙片摄入长期超标,很容易让钙—草酸盐结晶形成结石。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数据显示,50岁以上补钙相关结石占全部肾结石病例的24%。
消化功能紊乱:多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40%长期大量钙片使用者,会出现腹胀、便秘等消化道不适。
心脑血管风险上升:近5年《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多中心汇总发现,高剂量钙补充与冠心病事件风险提高12%-18%相关,尤其未同时补充维生素D者风险更高。
![]()
除了上面这些,盲目补钙还可能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加重骨关节疼痛。最危险的是,很多人早期症状非常隐匿,误以为“身体反应好”,实则健康已亮红灯。
误区一:补钙不问剂量,‘多多益善’。
很多人随意加量、饭后再吃一片,甚至叠加多种品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钙摄入不宜超过1200mg;而我国居民膳食调查显示,95%中老年人每日实际摄入已接近推荐线,额外补得太多,反而危险。
误区二:单补钙、不晒太阳,忽略维生素D。
只是口服钙片,却不增加晒太阳、鱼肝油等维生素D来源,导致吸收率低,不仅不防骨松,反而让代谢负担全部压在肾脏、膀胱。
![]()
误区三:补钙不控盐,饮水量少。
高盐饮食、少喝水,促使尿钙排泄激增,更易结石。中华营养学会提醒:每日钠盐摄入不超6g,饮水不少于1500ml。
如何做到既补钙又不伤身?权威营养专家总结出三条“黄金准则”:
饮食为主,药补为辅。
多吃牛奶、酸奶、豆制品、绿叶菜等高钙食物。每日一盒牛奶(约250ml),可提供250mg优质钙源,是最理想的吸收渠道。
补钙要“药食两手抓”,搭配维生素D和合理运动。
建议每周晒太阳3-5次(每次20~30分钟),或补充鱼肝油,维生素D可将钙吸收率提升至60%以上。加上适量散步、伸展运动,有助钙质“进骨头”。
![]()
喝够水,控盐,定期监测。
日常要控制盐分,多喝白开水。每年做一次肾脏及血钙检测,发现问题早干预、早调理。
我们经常忽略的一点:任何保健品都不能一味加量。健康是科学生活的结果,只有把握用量、配合饮食,多维调理,才能真正“补对钙”,护住骨骼,也守住肾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