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中部沙欣沙尔机场的跑道上,一架涂着伊朗国旗元素的货运机缓缓加速,最终冲上蓝天。
这不是哪国进口的机型,而是伊朗花了15年自研的“西莫尔”,以波斯神话里的神鸟命名,如今正式进入试飞阶段。
![]()
国防部和交通部的副部长都到场见证,这场试飞在伊朗国内的关注度,不亚于一场重要的体育赛事。
能顺利启动试飞,这架飞机得闯过不少关。
伊朗民航组织早就明确了要求,它得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飞够100小时。
高温沙漠、高海拔山区、突发恶劣天气都得试过,只有全部达标,才能拿到最终的航空运营许可。
![]()
这种严苛测试放在任何一款新机型上都正常,但对长期被制裁的伊朗来说,每一次测试都意味着对自研技术的终极检验。
15年熬出来的自主机型,性能藏着巧思
“西莫尔”的底子其实挺扎实。
它搭载了两台25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能到21.5吨,一次能装6吨货物,最远能飞3900公里。
![]()
这个数据看着中规中矩,但要知道,它是为伊朗的地理和气候量身定做的。
伊朗境内有沙漠有山地,气候差异极大,这架飞机就能适应这种复杂环境,不管是偏远地区的物资运输,还是紧急医疗物资调配,它都能扛下来。
本来想查查它的研发细节,后来发现这背后全是“被逼出来”的坚持。
早在2022年5月,它就完成了高速滑行测试,2023年实现首飞,直到现在才进入正式试飞阶段。
![]()
15年的研发周期,比很多国家同类机型都长。
民航组织负责人说,有了这架飞机,伊朗就跻身全球不到20个能自主设计制造飞机的国家之列。
这个“俱乐部”的门槛可不低,伊朗能挤进去,全靠在制裁中一点一点攒下的技术。
关于“西莫尔”的设计,业内还有些小争议。
![]()
有人说它是照着伊朗和乌克兰合作的IrAn-140改的,而IrAn-140又源自安东诺夫An-140。
但伊朗前民航官员不认可这个说法,强调“西莫尔”的机身设计和发动机都做了重新优化,算是一款全新型号。
我觉得不管最初的蓝本是什么,能结合自身需求做深度改进,还实现了大半零部件的国产化,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毕竟在被封锁的环境里,想拿到现成的技术支持,简直比登天还难。
![]()
制裁逼出的工业韧性,军民两用有门道
“西莫尔”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它的国产化水平。
核心部件基本都是伊朗自研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八成。
别小看这个比例,航空制造是个系统工程,一个小零件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整机安全。
![]()
伊朗的工程师们硬是靠着逆向研发和自主创新,把发动机、航电系统这些关键技术都啃了下来。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制裁带来的倒逼。
长期以来,伊朗买不到新飞机,连零部件进口都受限制。
无奈之下,本国的航空工程师只能从修飞机、改飞机开始,慢慢积累经验,最后硬生生走出了自主研发的路子。
![]()
“西莫尔”不是孤例,这些年伊朗在飞机制造和维修领域一直有进步,只是这款货运机把这种进步集中展现了出来。
它的用途还不止于民用货运。
伊朗军方人士透露,“西莫尔”加入后,陆军和海军的战术运输能力会明显提升。
不管是人员调动还是装备投送,都能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完成,这对国防安全来说太重要了。
![]()
而且它本身就适合执行紧急任务,以后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物资和救援人员都能靠它快速转运。
更有意思的是,伊朗官方还有个长远计划,未来要把“西莫尔”改装成短程支线客机。
这样一来,它的民用价值就被进一步放大了。
伊朗国内不少中小城市之间的航线还不够完善,改装后的客机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让民众出行更方便。
![]()
如此看来,这架飞机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多功能性,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毫无疑问,“西莫尔”的试飞不只是一架飞机的“首秀”,更是伊朗工业体系的一次实力展示。
15年的研发历程,见证了这个国家在技术封锁下的坚持。
它或许不是全球最先进的货运机,但对伊朗来说,却是最实用、最靠谱的选择。
![]()
从高速滑行到正式试飞,从货运功能到军民两用,再到未来的客机改装,“西莫尔”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它的成功,给那些同样面临技术封锁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参考:自主研发虽然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看到希望。
制裁或许能挡住进口的路,却挡不住一个国家追求技术自立的决心。
这只来自波斯的“神鸟”,未来还会带来哪些惊喜,值得让人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