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成功了,生出来的孩子顶多也就活40年。”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变化,很多没有办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将目光放在了试管婴儿上,希望这项先进的技术能够带来一个健康的孩子。
但在很多推崇“道法自然”的专家眼中,这种人为干预出生的孩子无论是生命长度,还是生活质量,都没有办法和正常人相比。
![]()
甚至还有不少人觉得,这种试管婴儿的寿命无法超过40岁。
而这样的声音,也让不少寄希望于现代医学的不孕不育患者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
![]()
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88年,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就安全降生。
如今已经37岁的她,更是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
01 第十三次尝试
提起中国的试管婴儿,张丽珠教授绝对是绕不开的人。
1921年,张丽珠出生于上海一个富庶之家,她的父亲张耀曾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还曾参与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中。
受到父辈的影响,张丽珠自小就有救国救民的想法。
![]()
1944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张丽珠一直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但真正让她对试管婴儿这一先进技术发起挑战的原因,还是他在1958年,进入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之后。
那时的她作为第三附属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医术在国内都是排得上号的。
![]()
因此,不少怀不上孩子的女性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先后给她写了6300多封求助信。
看着信中这些女人对于孩子的渴望,以及“不孕不育”这件事带给他们的伤害,张丽珠萌生了将“试管婴儿”技术引入国内的想法。
但在当时,国内的医疗水平并不发达,即便是三院,手术器材也不完备:普通的腹腔镜找不到母体的卵泡,受精卵的培养皿只有几套,必须反复消毒使用。
![]()
就连必备的取卵针都不够用,每根申请下来的取卵针都必须用了再用,哪怕钝,了,也只能磨一磨继续上阵。
条件的艰苦,也让手术的失败率大大增加。
在前十二个找到张丽珠教授做“试管”的患者中,失败率甚至达到了100%,没有一个孩子成功出生!
![]()
面对这样的困境,张丽珠教授的整个团队都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前路应该何去何从。
也正是这个时候,第十三个敢于尝试的人,出现在了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门口。
而这个其貌不扬的甘肃女人,也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试管婴儿!
![]()
02 万众瞩目的降生
第十三个尝试“试管”的女人名叫郑桂珍,出生在甘肃礼县一个贫苦家庭中。
年少时的日子虽然不好过,但是郑桂珍的内心总是充满希望,他坚信,只要人肯努力,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尤其是在她考上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并且嫁给了踏实肯干的左长林之后,郑桂珍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会特别美好。
![]()
但谁知,在结婚后的十几年里,郑桂珍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
为了生孩子,她跑遍了整个甘肃省,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她都吃了一箩筐。
可一直到了30多岁,郑桂珍都没能和丈夫生下一儿半女。
![]()
日子久了,没有孩子这件事还成为了郑桂珍的一块心病,哪怕是在做梦的时候,她都还想着自己能和丈夫有个孩子。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从广播中听到了关于张丽珠教授尝试试管婴儿的报道。
在黄土高原上待了半辈子的郑桂珍并不知道什么是“试管婴儿”,对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专业术语,她更是一窍不通。
![]()
但出于对孩子的渴望,郑桂枝还是抄起了全部家当,拉着丈夫跑到了北京。
只是那一年的她,已经快要40岁,哪怕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也属于超龄产妇。
因此,在张丽珠教授看到她的挂号信息时,心里并没有抱多大期望。
![]()
毕竟当时全国各地到北京找她,想做试管婴儿的妇女多的是。但是当时的医学条件实在太落后,想要找到合适的尝试者,并不容易。
但谁知,在看完郑桂枝的所有检查单后,张丽珠的脸上升起了希望。
她发现,郑桂枝虽然双侧输卵管都堵塞了,但是指标还算不错,要是想尝试试管,也不是没可能。
![]()
因此,在和郑桂枝讲了所有的风险和可能性后,便安排了她住院。、
而郑桂枝虽然知道这场手术的可能性不大,但多年来对孩子的期待,还是让她咬牙签下了同意书
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也正是这次尝试,让一个新生命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
![]()
03 新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
为了提高郑桂枝手术的成功率,张丽珠带着整个团队反复研究了好多遍手术流程,分析失败原因。
最终,他们将问题点放在了卵细胞上。
在张丽珠教授看来,卵细胞非常脆弱,不能适应低温,哪怕是温度降低一点,他们都有极大的失败风险。
![]()
为此,团队还专门找来了一个保温瓶,还专门让人将保温瓶揣在怀里,以确保温度的均衡。
也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精益求精的精神,让那颗来之不易的受精卵,在郑桂枝的腹中生根发芽。
1988年3月10日,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观察后,郑桂枝出现在了妇产科的手术室。
![]()
这一次,她终于不再是那个为了要孩子而不断痛苦的女人,而是一个满怀期待,等待孩子降生的幸福妈妈!
她还给这个备受期待的孩子齐了“郑萌珠”这个名字,“萌”字代表萌芽,是希望,而“珠”字则来自她的“恩人”张丽珠。
而得知消息的记者们,更是争先恐后的找到了张丽珠,希望能把摄影器材带到手术室,记录“新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降生”这伟大一幕。
![]()
就连团队的工作人员们,都无比期待,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模样。
但唯独张丽珠十分忐忑。那时的她也在担心,这个人工干预的“试管婴儿”究竟是不是健康的,她未来在这个社会当中会怎样?是不是能顺利长大?
这些问题,随着郑萌珠的降生,最终都有答案。
![]()
尽管在郑萌珠刚出生时,身边人都因为她是试管婴儿,而对她充满了审视的目光,但无论是母亲,还是张丽珠团队的医生们,都给了她足够的疼爱。
每年郑萌珠生日时,她都会给张教授的团队寄去一张照片,展示自己的成长。
![]()
而张丽珠也会鼓励她好好学习,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到了高考那年,郑萌珠还顺利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也向世人证明着,她的智力和身体并未因为出生方式的特别而有所变化。
![]()
大学毕业后的她还考进了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为了生殖中心负责档案管理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穿梭在前来求医的准妈妈们中间,帮助她们了解“试管婴儿”这门技术。
2019年,31岁的郑萌珠还在三院顺利生下了一名男婴,在成为了妈妈的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哪怕是试管婴儿,也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
结语
如今,很多无法正常生育的夫妻,也在郑萌珠的存在和鼓励下,踏上了试管婴儿的道路。
相信这些孩子的存在,也会逐渐打破大家对于“试管婴儿”的担忧和好奇。
参考资料: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