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流感季,门诊人满为患。你正在看今天第40个发烧咳嗽的病人。血常规基本正常,你按“上感”处理了。3天后,病人因重症肺炎入院……这个场景,是否让你心头一紧?流感看似“小病”,但其隐匿性、快速进展性以及并发症的凶险,常常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防不胜防。今天是第8个“世界流感日”,我们就来盘一盘流感诊疗中那些最易“踩坑”的陷阱,助你练就火眼金睛。
![]()
陷阱一:迷信快检阴性,过早排除诊断
【情景还原】
患者小王,高热39.5℃,伴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典型的流感样症状。然而,流感抗原快检结果——阴性。于是,你可能会考虑“上感”或“细菌感染”,开了点对症处理的药就让他回家了。
【风险剖析】
你可能忽略了流感快检的“先天不足”。其敏感性通常在50%~70%,这意味着假阴性结果屡见不鲜。影响因素包括:取材部位(鼻咽部优于鼻腔)、取材方法(拭子停留时间、力度)、发病至检测的时间(>48 h敏感性下降)以及试剂本身等。
【破局】
牢记:快检是助手,不是法官。临床思维才是诊断的最高准则。
1.建立“临床诊断”信心:当患者有明确的流感接触史,并表现为突起高热、显著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时,应高度怀疑流感,即使快检阴性。
2.把握经验性治疗指征:对于重症高危人群或症状典型的患者,不应等待快检结果,而应尽早经验性开启抗病毒治疗。“等待”可能错过黄金48小时窗口。
3.升级检测手段:在怀疑假阴性且病情复杂的病例中,有条件者可建议进行流感核酸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远高于快检。
陷阱二:忽视“非典型”人群的隐匿起病
【情景还原】
80岁的李奶奶,有糖尿病史,因“精神萎靡、食欲差2天”被家属送来。无发热,无咳嗽。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你是否会轻易地将其归咎于“年老体弱”或“血糖波动”?
【风险剖析】
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及慢性病患者,感染流感后常无典型高热。他们的首发症状可能是:精神萎靡、食欲锐减、恶心呕吐、基础疾病(如心衰、慢阻肺)急性加重。这极易导致漏诊,延误治疗,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破局】
牢记:流感会“伪装”,高危人群是重点“侦察对象”。
1.保持高度警惕:在流感流行季,面对高危人群的任何“不对劲”,都要在脑海中拉响流感的警报。
2.掌握问诊口诀:“问家人、查精神、看基础”。询问家属/护工其日常状态对比,重点关注精神状态改变,评估其基础疾病是否稳定。
3.主动检测:对这类患者,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应主动进行流感检测,必要时放宽核酸检测指征。
陷阱三:抗病毒用药“时机”与“人群”把握不当
【情景还原】
年轻白领小张确诊流感,但自觉身强体壮,症状“还能忍”。你考虑到药物成本和潜在不良反应,未开具抗病毒药,嘱其多喝水、多休息。
【风险剖析】
这是一个常见的临床决策误区。对于任何流感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患者,早期(发病48小时内)抗病毒治疗都能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并非只有高危人群才需要。
【破局】
牢记:抗病毒药是“消防队”,不是“装修队”,贵在出动迅速。
1.明确核心原则:尽早、全覆盖:一旦诊断,应尽快在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即使超过48小时,对于重症、住院或高危人群,启动治疗仍然有益。
2.善用医患沟通技巧:向患者解释:“这个药能帮你把病程从7天缩短到4~5天,更重要的是能大大降低得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当于给身体请了‘专业消防队’。”
3.了解药物特性:熟悉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药物的特点。例如,玛巴洛沙韦单次口服即可完成疗程,能大大提高患者依从性,尤其适用于担心漏服或追求便捷的患者。
陷阱四:低估并发症,放松后续监测
【情景还原】
你给一位流感患者开了奥司他韦,详细交代了用法用量,然后认为“万事大吉”,让患者回家休息。
【风险剖析】
流感的真正危险在于其并发症,如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炎、脑病/脑炎等。医生若未充分告知患者需要警惕的“重症预警信号”,患者可能在家中出现病情急剧恶化而未能及时就医。
【破局】
牢记:治疗流感,不只是开药,更是开出一份‘安全监测计划’。
1.发放“重症预警清单”:用最通俗的语言,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出现以下任何一条,必须立即返院或急诊:
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天)。
呼吸困难或胸痛。
精神萎靡、嗜睡、烦躁、惊厥。
严重呕吐、腹泻,有脱水风险。
口唇发紫。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2.强化医患沟通:不要只说“不舒服随时来医院”,而要具体化。可以说:“如果感觉气短、喘不上气,或者家里人叫你反应迟钝,别犹豫,马上打120!”
陷阱五:只顾治病,不防传播——诊室内的交叉感染
【情景还原】
流感季的呼吸科门诊和儿科门诊,患者摩肩接踵,咳嗽声此起彼伏。一周高强度工作下来,不仅病人没看完,医生护士自己也接连“中招倒下”。
【风险剖析】
诊室成为“病毒交换站”,不仅加剧了社区传播,更直接削弱了医疗团队的战斗力。医生自身成为传染源,也可能危及其他住院的脆弱患者。
【破局】
牢记:保护好自己,才能守护更多患者。医生的健康,也是生产力。
1.优化诊室管理:
简易分诊:设立通风良好的预检分诊区,快速识别发热、咳嗽患者。
环境管理:加强诊室通风,定期消毒,提供免洗手消毒液。
健康教育:在候诊区循环播放宣传片。
2.坚守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是基本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
3.筑牢免疫屏障: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医生自身和患者负责任的表现。同时,积极向高危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结语
流感诊疗,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临床实战。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医学知识,更是我们基于经验的临床思维、对细节的洞察力以及对患者全流程的管理能力。避开以上五大陷阱,方能在这个流感季里,做到心中有数,手下不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