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老板您好,您店里的外卖差评,我们能帮忙处理,500元30条。”
2024年2月的一天,杭州一家炒菜馆的店长老周,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
最近,线上店铺又新增了几条一星差评,外卖订单量也受到影响,老周正为此发愁。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周加了对方微信。转账后没两天,店铺差评竟真的减少了80%。
尝到甜头的他,立刻决定与对方长期合作。
殊不知,这桩“高效”交易背后,藏着一条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平台数据、以“删差评”牟利的灰色产业链!
据警方调查,餐饮外卖行业,“好评率”直接关系店铺流量与排名,像老周这样急于改善评分的商家不在少数。
他们的焦虑,被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精准捕捉。
王某等人成立了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内部明确分工,并招募数据员、客服等,专门瞄准外卖商家推出“商誉提升”服务。
消费者的差评,成了他们的“售卖资源”。
他们一方面在外卖平台上主动联系商家、招揽生意,以“快速、高效删除差评”为卖点,按月或季度收取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服务费。
另一方面,从上游购入非法外挂软件,侵入外卖平台系统。 该方法能精准定位目标店铺的差评,同步窃取对应订单信息、消费者用户名及虚拟号码等数据。
随后,该团伙再安排“客服”团队拨打电话,通过道歉、小额红包补偿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删除差评。
“我想着,花钱删除差评,店铺评分就会变高,生意也会好一些。”案发后,老周交代说。
就这样,许多与老周有着同样想法的外卖商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此项服务,无意中成为了这条黑产的“下游客户”。
“原本因平台隐私保护机制,商家难以追踪差评来源,但外挂软件非法截取的数据包被源源不断输送至王某团伙手中。”
办案人员指出,该团伙这一操作,不仅侵害了消费者隐私,也破坏了网络消费环境的公平与诚信。
据调查,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王某团伙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消费者订单、评价、虚拟号码等数据共计12万余条。
进一步调查,该团伙通过销售删差评服务,非法牟利竟然高达143万余元。
今年5月,该案经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近日,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王某等四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至二年不等,适用缓刑并处罚金,追缴违法所得。
办案人员提醒,消费者在接到此类要求删评的电话时,应对个人信息泄露保持警惕,可通过平台官方渠道进行举报。
同时,外卖商家提升商誉应靠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切勿寻求此类非法途径。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程潇龙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罗祎 王晨郁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