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娃坐不住!研究实锤:爱走神的“熊孩子”,脑洞堪比天才?
你发现没,咱们身边总有人被贴上 “多动症” 标签,上课坐不住、做事爱分心,老师批评、家长着急,大多把这当成 “问题特征”。
但 2025 年最新的科学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个老观念。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的团队实打实证实,多动症患者的 “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可能是藏着创造力的宝贝疙瘩。
说句实在话,以前咱们都把 “走神” 一棍子打死,觉得就是不认真、没毅力。
但韩芳博士团队的研究把这事掰得明明白白,他们专门找了 750 名参与者,还分成欧洲和英国两个独立群体做双重验证,就是怕结果不准,最后在两组中都发现了一模一样的规律。
研究把走神清清楚楚分成了 “自发性” 和 “故意性” 两种。
自发性思维游荡就是脑子不受控地飘走,比如上课听着数学题,思绪突然飞到晚饭吃啥、周末去哪玩;而故意性思维游荡是主动让思绪偏离当前任务,去琢磨新点子、探索不一样的可能性。
![]()
更关键的是,多动症患者在两种走神上都比普通人突出,但真正和创造力强相关的,正是这种主动的 “思维探索”。
测试过程特别接地气,不考专业知识,就拿回形针、纸杯这类日常物品让大家想新用途,看谁的脑子能 “拐更多弯”。
结果一点不含糊:多动症症状越明显的人,走神越频繁,创造力测试得分也越高。
这项研究在第 38 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学院年会上一发布,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它首次用实打实的实证数据,把多动症、走神和创造力这三者的关联给打通了。
而且不是所有多动症患者都能当 “创意达人”,个体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有的孩子擅长天马行空的想法,有的则在逻辑创新上更突出,这也提醒咱们,别过度概括,每个孩子的优势都不一样。
我跟你讲,走神真不是浪费时间,大脑在 “放空” 的时候其实忙得热火朝天。
![]()
2025 年 6 月《Nature》上的研究就发现,这种无目标的走神状态下,大脑视觉皮层正在进行 “无监督学习”,自动重组收集到的信息、建立新的表征,反而能加速后续的学习和思考。
这背后的关键是大脑的 “默认模式网络”,简单说就是大脑休息时也在工作的 “后台程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25 年 10 月的研究也证实,多动症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和普通人群不一样,高阶认知网络与低阶感觉网络交互失衡。
这种独特的脑连接模式,让他们的思维很难被条条框框束缚住。
咱们举个例子就好懂了:当普通人专注于 “怎么把报告写好” 时,多动症患者的大脑可能已经跳到 “报告能不能用漫画形式呈现”“有没有更有趣的表达方法” 上了。
这种看似 “不专注” 的认知特点,恰恰让他们能跳出固有框架,把原本不相关的想法串联起来,而这正是创造力的核心。
不过要说明白,研究显示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不能说走神直接导致了创造力,但两者的紧密关联已经被科学实打实地证实了。
![]()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也说了,神经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正常,没有所谓 “正确” 的思考方式,多动症只是神经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不是什么 “毛病”。
那些看似 “做不好” 的行为,只是与生俱来的特质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项研究的价值不只是颠覆认知,更给实际应用提供了好多新思路。现在全球都在改变对多动症的干预方式,不再是简单粗暴地 “抑制分心”,而是教大家 “管理走神”,把特点变成优势。
临床方面,美国已经把 “创造性引导训练” 列为推荐干预方法,让患者记 “走神日记”,把脑子里冒出来的零散想法都记下来,之后再慢慢整理成有用的创意。
瑞典的治疗中心试了半年,就靠这办法诞生了 23 个实用的创意方案。
咱们国内也在跟进,无锡就推广了 MYmind 正念训练,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练习,不仅能帮孩子管理注意力,还能让亲子冲突下降 35%,效果特别实在。
![]()
教育领域的变化更明显,不再是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了。
芬兰的小学专门开设 “ADHD 友好课堂”,特意留出 “自由联想时间”,让孩子放心记录走神时的想法,结果这个班的创意竞赛获奖率比其他班高出一大截。
成都石室蜀都犀方路小学也做得特别好,他们的老师会用“任务分解术”,把复杂的作业拆成小步骤,让孩子在“小成功”里积累信心,还会安排“动静结合”的课堂节奏,穿插短暂的“能量释放”时间。
之前有个 “小马达” 似的学生,从坐不住 3 分钟变成能专注完成 15 分钟任务,进步特别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推进 ADHD 早筛早诊,2024 年的流调显示,6—16 岁儿童 ADHD 患病率达 6.4%,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潜能。
职场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神经多样性员工的价值了。谷歌、微软早就行动了,给多动症员工提供灵活工作时间和创意基金,没想到这些员工主导的项目成功率反而更高。
![]()
捷蓝航空创始人戴维・尼尔曼、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这些商业传奇都是多动症患者,他们的企业都允许 “混乱” 存在,反而更有创新活力。
德勤的调研数据更有说服力:神经多样性团队的人均现金流是传统团队的 2.5 倍,营收高出 28%,净利润率提升 30%。
现在还有公司推出 “神经多样性友好型办公室”,设隔音舱、提前发视觉化会议资料,甚至允许员工站立发言,这些不是 “特殊待遇”,而是真正适合他们的工作方式。
别再把多动症当成 “缺陷” 了!那些被吐槽的 “坐不住”“爱走神”,可能藏着打破常规的创造力。
希望未来有更多家长、老师和老板能放下偏见,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每个独特的大脑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找对方法、给足空间,就能发光发热。
![]()
毕竟创新从来都不是 “专注” 的专属产物,那些看似 “不务正业” 的走神,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好点子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