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摸一个月前,我校西法大剧社排演了话剧《牡丹亭》。
我先以为不是昆曲演出,也只能是白话翻译,稍加以改编。但这会有一个问题,没有戏曲的手段和诗词的意蕴,如何表现出古典优雅的故事?我自然不是昆曲行家,也就期待着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但观剧不久,我的确失望了。
![]()
我了解一些剧社的境况,大家也不是专业出身。几个月匆忙的时间,要让不会演戏的学生懂得韵味,是有些困难的。舞台上的演员语句里的确透出了些许味道,但动作大抵还是不太讲究。我以为在细节上都谨慎处理的戏,才可谓下了一番功夫。对于古代故事的演绎,演员们的表演还是过于“现代化”了些,有些地方表现很僵硬,让人看着不免觉得失趣,乍一眼,好似还有些古装电视剧的风味,用来诠释牡丹亭这一出戏,有失偏颇。
细听台词,大多都是从原曲里翻译过来的白话,加上口语化的表达,其实也还是不该,若是留着些古色古香的话本味儿,也可挽回失掉的一点意境。
![]()
再看导演,他让演员顺着自己内心的想法走,个性倒是十足,表现力也不弱,但剧中人物真正的特性却缺失了,换句话说,人物没有魂,只有情绪。同样细节方面也不够谨慎,古典情境下人物的姿态、礼节、台词的表达等一些问题,让人觉着这出戏没有“味儿”,观众甚至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剧情额外的东西上,发出一些不必要的笑声,从这些看来,表演未能深入观众的心,谁还关心丽娘魂归何处呢?乱矣。
![]()
这出戏的顺利公演,只能说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没有出一些大的差错。若以这个标准而言,大家也都是非专业的学生,事情就可以到此截止了。但一出戏的含义并不应该是这样。若没有成功的表达,让观众体味个中滋味,换言之,没有让观众由心而生感触,也就是失败的。这出戏从排戏的功夫,演员的表现,编剧的诠释,导演的润色,节奏行动的把握,种种问题上看,都有一定的缺陷,环环相扣的东西都缺了一块,整体也就必然不会出色了。但放眼现如今的校园戏剧社团,多半也就是娱乐大众为主,要往深处上谈,或许会有人说要求太高,可行性不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