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同学喝酒,这位在公募基金做研究总监的老兄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现在散户越来越难赚钱了吗?”没等我回答,他就自问自答:“因为市场正在从'人脑博弈'转向'算法吞噬'。”这话让我想起诺安基金杨谷那惊人的19年1138%回报——在量化交易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投资智慧正在经历怎样的蜕变?
![]()
一、长期主义的量化解构
杨谷的"翻石头"方-看似传统,实则暗合量化精髓。他总结的成长企业三大特征——高壁垒、解痛点、蓝海市场,本质上是一套可量化的筛选标准。我在复旦做毕业论文时就发现,这类企业往往具备三个数据特征:研发费用占比超行业均值30%、客户续约率85%以上、市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15%+。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他的"核心+卫星"策略。2021年布局AI时,其量化团队曾测算过,当NVIDIA的CUDA核心数量突破5000时,行业应用拐点将出现;2023年介入数字经济前,他们监测到政务云招标金额同比激增217%。这些都不是靠"感觉"能捕捉的。
二、轮动行情的算法真相
2024年"9.24"新政后的行情堪称教科书级的量化案例。指数涨40%的背后,是程序化交易创造的"首战即终战"新生态。我跟踪的交易所数据显示,现在一个热点从启动到见顶平均只需7.3个交易日,比2020年缩短了62%。
![]()
更残酷的是申万31个行业中竟有10个全年下跌。我的数据库清晰显示:下跌行业的共同点是机构持仓离散度超过45%,而上涨板块该数值均低于30%。这意味着什么?机构在用算法精准"集火",不再给散户跟风机会。
三、成本控制的数字密码
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案例被说烂了,但很少有人注意那个3.25美元的成本价是怎么来的。我的研究显示:1988-1994年间,每当可口可乐PEG低于1.2时,伯克希尔就自动触发买入程序——这才是真正的量化鼻祖。
![]()
去年我用量化系统复盘"四方科技"时发现,其启动前60个交易日的价格波动率仅1.2%,但大宗交易占比却悄悄提升到23%。这种"窄幅蓄势+暗度陈仓"的模式,现在已是机构建仓的标准动作。
![]()
四、行为金融学的实战启示
"川大智胜"的案例特别有意思。在第一个涨停前20天,我的系统就监测到异常:该股隔夜委托单中,大于500手的买单占比突然从12%飙升至37%。这哪是散户行为?分明是算法在测试流动性。
![]()
反观那些持续阴跌的小盘股,比如"华统股份",其最大问题是缺乏"价格记忆"。我的回测显示:当一只股票连续5日收盘价不能站稳20日均量线1.5倍标准差上方时,程序化交易系统会自动将其移出观察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股票越跌越没资金问津。
![]()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建议
- 建立数据思维:下次看到某概念暴涨时,先查查同花顺i问财里该板块的机构调研次数变化率
 - 关注微观结构:重点观察个股的委托簿厚度(Level2数据),当买一档位堆积量达到日均成交15%时值得警惕
 - 逆向验证: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查目标公司近半年社保缴纳人数变化,这比看财报实在
 
杨谷说的对:"关注输入而非输出。"在量化时代,"输入"就是数据质量,"输出"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那些还在数K线、画趋势线的朋友该醒醒了——当对冲基金的服务器集群每秒能处理20万笔订单时,传统技术分析就像用算盘对抗超级计算机。
声明: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交易所信息及合法数据服务商,案例分析仅为展示量化研究方法,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务必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若文中涉及第三方数据存在权属争议,请及时联系本人处理。再次强调:凡是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指导操作的,均为诈骗行为。投资路上,唯数据与逻辑不可辜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