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美银美林那份关于"卖方指标"的报告在投资圈引发热议。55.7%的中性读数预示着标普500可能还有13%的上涨空间,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的一个深刻体会:市场永远在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是表面涨跌的童话,另一个是资金流动的史诗。
![]()
一、牛市幻觉:265个交易日里的112天阴线
很多人对牛市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牛市就应该天天上涨。但量化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24日到今年10月底的265个交易日中,竟然有112天是下跌的,其中70个交易日的单日波动超过1%。这种高频率的震荡,恰恰是机构资金最活跃的温床。
记得2019年东方通信那波10倍行情,当时市场人气低迷,需要这样的标杆来激活市场。而如今日均2万亿的成交额下,机构根本不需要制造超级牛股来吸引眼球——他们更擅长在波动中完成布局。
二、焦虑的根源:猜涨跌不如看行为
投资者最常见的困扰莫过于:
涨了怕踏空
跌了怕套牢
赚了怕回吐
亏了怕深套
这种焦虑源于对市场本质的误解。涨跌本身确实没有规律,但机构资金的交易行为却有着惊人的重复性。就像美银报告里那个55.7%的卖方指标,它之所以能预测未来12个月13%的涨幅,正是因为捕捉到了华尔街策略师们的行为模式。
![]()
三、量化视角:穿透表象的数据之光
十年前我开始使用量化系统时,最震撼的发现是:同样的K线形态背后,可能隐藏着完全不同的资金故事。比如这两只同期调整的股票:
![]()
左侧股票虽然偶有反弹,但量化系统显示的"机构库存"数据已经消失;右侧股票虽然跌势凌厉,"机构库存"却持续活跃。后来的走势验证了这个判断:
![]()
这让我想起美银报告中那个有趣的现象:63%的公司业绩超预期,但市场反应平淡;而业绩不及预期的公司却遭遇猛烈抛售。这说明什么?机构早已通过量化模型预判了这些结果。
四、流动性的双刃剑
当前市场最像2018年的地方,是对流动性的依赖。美银警告的"降息周期遇上信贷紧缩"场景,在量化系统中其实早有征兆。当"机构库存"数据与市场走势出现持续背离时,往往就是流动性陷阱的前兆。
![]()
这张我用了十年的机构资金活跃度图表,比任何分析师报告都更早提示了2018年四季度和2020年三月的风险。数据不会说谎,它只是冷静地记录着大资金的真实动向。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放弃猜顶摸底:美银的卖方指标证明,专业机构都在用系统化方法应对市场
关注资金行为:就像那两只走势相似但结局迥异的股票,本质区别在资金面
善用量化工具:现代投资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投资者更需要数据赋能
回到开篇那个55.7%的卖方指标,它提醒我们:当多数人还在争论"是不是泡沫"时,聪明钱早已用数据构建了应对方案。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消息,而是像量化系统这样能穿透噪音的工具。
声明:本文所涉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旨在分享投资方-探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亦未开设任何收费服务群组。如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记住,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建立自己的决策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