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工艺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环节,其通过光化学反应将掩膜版图案转移至晶圆表面的光刻胶上,而显影作为光刻流程的关键步骤,直接决定图案的分辨率、边缘粗糙度及工艺兼容性。根据光刻胶曝光后的溶解特性,显影工艺主要分为正显影和负显影两类。
光刻正显影工艺
正显影工艺中,光刻胶经特定波长光源曝光后,曝光区域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变得易溶于显影液,未曝光区域则保持原有形态不被溶解,最终保留的未曝光区域形成目标图案。例如,DNQ - 酚醛树脂类正性光刻胶,曝光后 DNQ 基团分解生成茚羧酸,使曝光区域在碱性显影液中溶解度显著提升。
![]()
典型工艺流程
基板预处理:通过化学清洗去除晶圆表面杂质,烘干后进行增黏处理,提升光刻胶附着力。
光刻胶涂覆:采用旋涂法将正性光刻胶(如 ArF 正胶、I-line DNQ 型光刻胶)均匀涂覆在晶圆表面。
软烘:在 90-110℃条件下烘烤 60-120s,去除光刻胶中的溶剂,增强胶膜稳定性。
曝光:通过光刻机将 M0 通孔掩膜图案投射到光刻胶上,曝光能量根据光刻胶类型调整(如 I-line 光刻胶曝光能量约 150-250mJ/cm²)。
正显影:使用碱性显影液(如 2.38wt% TMAH 溶液)溶解曝光区域,显影方式可采用扫描式或喷淋式,避免静态显影导致的图案不均。
后烘:在 110-130℃下烘烤 300s,固化剩余光刻胶,提升其抗刻蚀性能。
工艺优势与适用场景
正显影工艺具有分辨率高、边缘粗糙度低、工艺成熟等优势,适用于先进制程(如 7nm 及以下)的精细图案化,尤其适合线宽要求严格的逻辑器件、存储芯片等场景。其核心优势在于曝光区域的选择性溶解特性,可实现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图案转移
![]()
光刻负显影工艺
负显影工艺与正显影相反,光刻胶曝光后,曝光区域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变得难溶于显影液,未曝光区域则被显影液溶解去除,最终保留的曝光区域形成目标图案。例如,SU-8 类负性光刻胶,曝光后环氧基团交联聚合,显著降低其在显影液中的溶解度。
典型工艺流程
基板预处理:与正显影一致,重点提升光刻胶与基板的界面附着力,避免后续显影或刻蚀过程中出现脱胶。
光刻胶涂覆:选用负性光刻胶(如 SU-8、负性黑色光刻胶),通过旋涂或层压法形成均匀胶膜,厚膜场景可采用多次涂覆。
软烘:根据光刻胶厚度调整参数,薄胶(1-3μm)采用 95℃/90s,厚胶(5-10μm)采用 120℃/180s,确保溶剂充分挥发。

曝光:负性光刻胶需更高的曝光能量以实现充分交联(如 I-line 光刻胶曝光能量约 200-300mJ/cm²),避免未完全交联导致显影时图案损伤。
负显影:使用有机显影液(如 NMP 溶液)或碱性显影液溶解未曝光区域,对于厚胶场景可采用分步显影减少图案变形。
后烘:在 120-150℃下烘烤 400s,进一步增强光刻胶的交联程度和机械强度,提升抗刻蚀能力。
![]()
工艺优势与适用场景
负显影工艺具有胶膜附着力强、厚膜加工能力优异、工艺窗口宽等优势,适用于 MEMS 器件、厚胶图案化、功率器件等场景。例如,文档中提及的负性黑色光刻胶可实现红外屏蔽功能,且在厚膜场景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图案完整性,其抗刻蚀性显著优于正性光刻胶,适合后续干法刻蚀或湿法腐蚀工艺。
![]()
M0 通孔工艺正显影方案设计
工艺目标
M0 通孔作为金属层间互联的关键结构,需实现孔径精度 ±0.1μm、边缘粗糙度≤0.05μm,确保后续金属填充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本方案针对 0.8μm 规格的 M0 通孔设计。
核心参数与流程
光刻胶选择:选用 ArF 正性光刻胶(如 JSR ARF-P01),适配 M0 金属层(如 Cu、Al)的界面附着力需求,分辨率可达 0.1μm。
基板预处理:
晶圆清洗:采用 “丙酮超声→乙醇超声→DI 水冲洗→氮气吹干” 流程,去除表面油污和颗粒。
增黏处理:在 150℃下烘烤 60s,或涂覆 Hexamethyldisilazane(HMDS),提升光刻胶与金属层的附着力。
光刻胶涂覆:
旋涂参数:转速 3000rpm/30s,胶膜厚度 1.2μm(适配 0.8μm 通孔的 Aspect Ratio 需求)。
软烘:
温度 100℃,时间 120s,采用 Hotplate 烘烤,避免胶膜边缘收缩。
曝光:
光源:ArF 激光(193nm),曝光能量 180mJ/cm²。
对准精度:±0.02μm,确保通孔与底层金属图案精准对齐。
正显影:
显影液:2.38wt% TMAH 水溶液。
显影方式:扫描式显影,时间 80s,喷液压力 0.15MPa,确保通孔底部无光刻胶残留。
漂洗:DI 水冲洗 30s,氮气吹干,避免显影液残留导致图案腐蚀。
后烘:
温度 120℃,时间 300s,固化胶膜,提升其在后续干法刻蚀中的抗等离子体能力。
检测:采用 FE-SEM 检查通孔尺寸、边缘粗糙度及残留情况,不合格晶圆需进行去胶返工。
负显影方案设计
针对厚胶场景或特殊金属层(如粗糙表面金属层)的 M0 通孔需求,实现孔径精度 ±0.15μm、胶膜厚度 3μm,提升后续刻蚀工艺的抗蚀性。
核心参数与流程
光刻胶选择:选用 SU-8 2001 负性光刻胶,适配厚膜工艺需求,抗刻蚀性优异,与金属层附着力强。
基板预处理:
清洗流程:与正显影方案一致,增加等离子体清洗步骤(O₂等离子体,功率 200W,时间 60s),增强表面粗糙度。
增黏处理:涂覆 HMDS,120℃烘烤 90s,进一步提升光刻胶附着力。
光刻胶涂覆:
旋涂参数:分两步旋涂,第一步 1000rpm/10s,第二步 2000rpm/30s,胶膜厚度 3μm。
软烘:
温度 120℃,时间 180s,采用阶梯式烘烤(80℃/60s→120℃/120s),避免厚胶内部溶剂残留。
曝光:
光源:i-line 激光(365nm),曝光能量 250mJ/cm²,确保厚胶内部充分交联。
对准精度:±0.03μm,适配厚胶工艺的对准偏差容忍度。
负显影:
显影液:NMP(N - 甲基吡咯烷酮)溶液,温度 23℃。
显影方式:浸泡式显影 + 超声辅助,时间 120s,超声功率 50W,确保未曝光区域充分溶解。
漂洗:采用异丙醇(IPA)冲洗两次,每次 30s,去除残留显影液。
后烘:
温度 150℃,时间 400s,促进光刻胶完全交联,提升抗刻蚀性能。
检测:通过台阶仪测量胶膜厚度,FE-SEM 检查通孔侧壁垂直度(要求≥85°)及边缘完整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