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有幸跟随山东省美协4次到威海乳山“深扎”采风,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及乳娘题材等进行创作。我走进胶东育儿所、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天福山遗址、红色胶东馆、冯德英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登门拜访乳娘,深受感动和教育,很多时候是眼含热泪听完讲解员讲述。
![]()
中国画《笔墨慰英魂——为马石山十勇士塑像》
今年5月,我们来到乳山开展马石山十勇士题材的采风创作,材料收集和调研的过程中,被十勇士的事迹深深震撼。在马石山反围剿战斗中,他们四进三出,以血肉之躯救出千余名群众,异常悲壮。战士中最小的只有16岁,就我们现在来说,16岁还是一名上初中的孩子,还在家长呵护下撒娇卖萌,但他们已经驰骋在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战场,还有三名战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当时收集、整理大量文字史实资料和上千张图片资料,经过50余张草图对英雄人物动态、形象以及表情的反复推敲、感受和研究,历时百余天,和张宜、何怀雨两位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笔墨慰英魂——为马石山十勇士塑像》这幅作品,为缅怀先烈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
中国画《呼唤尘封的母爱》
在乳娘题材作品“深扎”创作中,我第一次来乳山时还有四位乳娘健在,我们曾经拜望过三位,她们大都九十多岁,除了行动有所不便,但生活状态很好。印象深刻的是曾经在育儿所当过保育员的一位老人,虽无法下床行走,但气色和精神都不错,当我们进屋时,家人说是来看望她,她非常高兴激动,抓着我们的手不放,一个劲说着感谢的话,这样聊着说着……脸上呈现出慈爱的光芒,我们离开时回首望去,老人把脸紧紧贴在窗户上看着我们,与我们告别,直到我们走出大门,我们真的感觉到一种母爱的温暖,泪水已在眼眶中打转……现在她们都已故去,我想她们的精神永存,事迹永存,在收集大量图片资料,并阅读《胶东育儿所》《红色胶东》等众多文献后,终于共同完成大尺幅作品《呼唤尘封的母爱》,于今年9月捐献给乳山市政府作为永久纪念。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们可以通过手中的画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延续下去,去描绘他们、歌颂他们,用我们特有的方式为他们树碑立传,才无愧于先烈们的付出,这也是我们作为艺术家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和担当,让红色精神与时代脉搏共振。
(作者华杰系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