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快懂百科官网
2025年春,资本退潮后,比起速度,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才是新的竞争力。就在一级市场普遍收缩的同时,IDG资本合伙人童晨主导的数个项目却逆势突围——AI出海明星HeyGen全球用户突破500万,影石Insta360市值翻倍,叠纸网络跻身女性向游戏三强。
这一连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个在过去十五年中屡次踩中时代节点的投资人。从早年投出Insta360(账面回报近千倍,)、Bilibili(登陆纳斯达克,成为“90后第一股”)、爱奇艺(以内容订阅模式打破长视频格局)、字节跳动(短视频生态重塑移动内容逻辑)、到叠纸游戏(以剧情化玩法打开女性游戏赛道),童晨在每一个周期都留下了名字。
并且他连续两年入选 F40 中国青年投资人,并被业内称作“最懂90后的投资人”。要理解他为何总能踩中时代的拐点,就不得不谈到他的职业轨迹与思维演化。
01理工起点与创业磨砺,刚入职便投资影石
童晨身上一直有一股理性的冲劲。1985年12月出生的他,本科读同济大学的信息安全并在2008年毕业,随后赴德深造,在2010年获得亚琛工业大学媒体信息硕士学位。这段理工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分析框架:他看问题的方式总是结构化、系统化,又不失对体验与交互的敏锐直觉。
回国后,他曾短暂创业,从融资、打磨产品到组建团队,亲历了从0到1的艰难。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技术再漂亮,如果不能对接到人(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终究是空转的。
这个技术—人—产品的判断框架,也影响了童晨后来很多的选择。
正是它,让他在早期阶段就决定投给当时还尚且稚嫩、甚至仍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刘靖康——这位后来成为科创板首位90后创始人的影石科技创办者。
把时钟往回拨12年也就是2013年,童晨此时还是一位刚刚加入IDG不到两年的年轻分析师,他正在做着合伙人布置的日常任务:挖掘20-25岁出色的创业者。他在调研中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人:刘靖康。那时刘靖康还在南京大学读书,因为“通过10秒按键声破解周鸿祎手机号”在技术圈小有名气。
同年6月,童晨特意去了南京见他。那是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六个年轻人、基本都是兼职、几台电脑,正在开发一款名为名校直播的视频软件。产品还没上线,团队也没有商业计划书,但童晨在短暂交流后被打动了,他从刘靖康身上看到了罕见的敏锐—一个理工科出身却极有产品直觉的年轻人。这是因为刘靖康谈技术时更多提用户体验而非算法效率,能把冷冰冰的代码转化为具体的使用场景。这种跨越技术与产品的感知,在当时90后创业者中算得上佼佼者。
很快,IDG内部拍板投资。当时的合伙人连盟回忆说:“见了一面就定了,内部基本没人反对。”老一辈合伙人的态度,也印证了童晨的判断:有时候产品天赋与对用户体验的洞察比数据更真实。
那是一个节点。资本的风口与时代的浪潮恰好叠加。移动互联网创业潮刚刚爆发,短视频与移动影像的市场开始起势。2015年3月,IDG以65.25万美元认购了刘靖康公司20%的股份,同年5月,IDG资本追投100万美元。这场5年长跑赢来了超额回报!按照发行后持股比例和首日收盘市值测算,IDG资本所持股份对应市值84.89亿元,投资回报高达713.47倍。
童晨主导了这笔投资——这是他典型的产品经理式的观察力:在做产品时,需要具备全局视角——既要理解技术实现的边界,也要洞察用户真正的痛点。
02投资叠纸,用产品的眼光看投资
除了产品视角,童晨还有一个投资法宝:创新比复制更有价值。童晨这一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而是在IDG资本的投资体系中逐渐被塑造出来的。2012年他进入IDG时,公司内部就有一条被反复验证的逻辑——真正能穿越周期的项目,往往出现在行业还未成型之时。IDG自2005年起便连续押注内容创新:最早投资土豆网(国内知名视频网站)时,YouTube还只是硅谷一款不知名的新产品;
秉承着这一理念--创新比复制更有价值,童晨注意到了《暖暖环游世界》这款以叙事与交互结合的创新形式app迅速走红。
那时,姚润昊在苏州创立叠纸网络,推出《暖暖环游世界》,他把换装这种功能性游戏做成了有剧情、有情感交互的叙事型产品。那时,国内几乎没人认为这种小而美的作品有市场,但童晨注意到这款App在网上异常活跃——评论区里,用户不仅晒搭配,还自发续写剧情、为角色作画,平均停留时长远高于同类产品。这种非典型指标让童晨判断,这不是一款工具,而是一种新的叙事媒介。
2014年,IDG在他的调研报告支持下,以数百万美元领投叠纸A轮。随后2015年东证资本、七弦资本在B轮入场,投资1.5亿元人民币。
获得了IDG的融资后,团队从苏州搬到上海、从7人扩充到15人,叠纸的创作节奏被系统化管理。几年后,深耕女性向赛道的叠纸网络,已成长为连腾讯、网易也必须正视的竞争者。这进一步印证了当初的判断:真正能穿越周期的项目,往往出现在行业还未成型之时。
03投资B站,在流量之外寻找粘性,共创式增长的逻辑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童晨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用户自发能量的力量。叠纸的玩家社区让他看到,一个产品如果能激发用户主动创作,就能形成自我生长的循环。用户不只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的共同创造者。这种自传播、自循环的机制,成为他后来判断内容产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2013年中旬,也就是在童晨面见完影石的创始人刘靖康后,他做市场调研后发现了B站这又一宝藏。B 站的弹幕和二创文化这种独特创新的功能不仅吸引了无数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热爱二次元的90后,00后的聚集地。而且在童晨接触到B站的核心领导人徐逸后,更坚定了投资的想法--B站当时的DAU(日活跃用户)已经有一两百万,可背后的核心团队竟然只有4人。
有趣的是,当时B站已经有了一个天使投资人兼B站忠实用户--陈睿。在童晨决定要投资徐逸后,童晨决定去找这位天使投资人陈睿聊聊B站未来的发展。聊天进行得很愉快,只聊过一次后,童晨就发现了陈睿的闪光点,当时的陈睿年龄仅35岁就已经担任了猎豹移动高管这一职位,同时他不仅有经验--历经金山软件和猎豹移动的两次上市,而且深爱二次元这个行业都促使童晨做出了要招揽陈睿这个在当时年代中少见精英到B站团队里这个决定。因此,陈睿由于热爱成功加入 B 站管理层,为公司带来成熟的治理与运营方法论。
此后,IDG 先后参与了 B 站 的 A 轮和 B 轮融资并且持续加注,是其早期重要机构投资方之一。IDG十分看好B站这个平台,小到产品,招聘,大到股权激励设计、外部资源引荐、竞争策略等,都在全方位地扶持B站。既有外部IDG的持续扶持,又有内部陈睿这个精英的加入,B站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
2018年3月,B站也报之以李,成功在美国敲钟,成为IDG资本围绕年轻人成功布局的90后第一股。
![]()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官网
04童晨的AI投资法则
这套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也延续到了童晨在 AI 投资中的判断。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更明确地布局To B。
在他看来,AI 创业的成败,不取决于算法领先多久,而在于能否真正黏住用户。技术可以被复制,但体验和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最坚固的壁垒。
这种理念,最早体现在他主导投资的2020年11月创立的 AI 视频生成工具平台-- HeyGen 上。当时生成式视频赛道玩家众多,Runway、Pika 等产品主打文本提示即可创作和编辑视频,而 HeyGen 相对不同之处在于,它集数字人+多语口型同步+文本/图片/音频转视频+品牌协作+API于一体,重点服务营销/培训/销售/本地化的高频企业视频需求。
HeyGen的创始人徐卓和首席产品官梁望(Wayne Liang) 都是童晨的两位同济校友,后来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毕业后,徐卓加入了 Snap,而梁望则成为了初创公司 Smule 和 TikTok 母公司 ByteDance 的产品设计师。2020 年,徐卓回国探亲时因 Covid-19 滞留,随后在深圳创立了 HeyGen,同时将其总部设在了洛杉矶。
2021年8月,IDG资本由童晨主投的pre-a轮融资投资了HeyGen所在的背后公司诗云科技。在短暂的国内试水后,2022年公司创始人在童晨的建议下果断选择开拓北美市场:同年 7 月产品上线,拿下 Product Hunt 的 AI 榜与营销榜双第一;到 2023 年 2 月,上线 7 个月实现 100 万美元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11 月创始人披露营收已达 1800 万美元。2023 年 10 月底,一段美国知名歌手Taylor Swift 用中文讲话的视频在海内外社媒刷屏,口型与语音高度一致,足以以假乱真。这段视频更让HeyGen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它不仅直观展示了 HeyGen 在跨语种翻译+口型同步+情绪还原上的组合能力,并且由于大量二次转发与媒体跟进让这段内容突破了原本的圈层,成为产品级 Demo。
![]()
图片来源:
36
氪,用
Heygen
做的
Taylor
中文讲话视频
在复盘 HeyGen 的出海时,童晨也提醒不要把从国内卷向海外理解为纯效率竞赛。AI 公司在海外将直面更严格的审查、出口限制、数据与人才封锁等不确定性,真正能走得久的,必须在合规与可用之间找到平衡。
另一个例子来自他持续关注的影石 Insta360。童晨很早就意识到,这家公司成功的根本不在于影像算法本身,而在于他们让复杂的影像技术变得可玩、可用、可分享——用户拿起相机的一刻,就能直接获得社交传播的快感。
这类以体验定义技术的产品,恰恰符合他对 AI 投资的判断:真正的技术壁垒是由用户关系决定的,而非代码复杂度。
他看好那些能在大模型基础上构建出差异化体验、形成长期留存的团队——无论是内容生成、出海应用,还是智能影像,这些都是他用产品经理视角筛选AI项目的底层逻辑。
基于这些实战总结以及持续看好AI行业的投资人童晨,他有一个尚未落地的想法,他想用最新的AI技术来把自己的投资方法模型化:把他的投资逻辑经验通过归纳和输出转为可复制的判断框架,从而帮助更多VC更高效识别与成就初创企业。
05长期主义者童晨:投资是场思维马拉松
回望近二十年的职业旅程,童晨几乎经历了中国科技创业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从移动互联网的起点,到短视频与内容浪潮的高峰,再到AI重塑产业的今天。外界的风口此起彼伏,但他的关注点始终如一——人和产品。
无论是在投叠纸、B站这样的内容公司,还是在布局HeyGen、影石等AI项目时,他始终习惯先问一个问题:“这个产品能否让用户留下?”
对他而言,技术从不是目的,而是让体验变得更好的手段。产品的边界,最终取决于用户能否从中获得真实的价值感与情绪共鸣。他常说,“投资并不是押注某种风口,而是去理解产品与人的关系。”
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恰恰是他所有判断的核心:真正的技术壁垒,不在代码,而在用户心里。
他把复杂的商业逻辑转化为人能感知的体验,把冷冰冰的技术变成温热的故事。对他来说,最好的投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提前感受到“用户会喜欢什么”。而这份感知力,正是他始终不变的底色——从理工逻辑到产品直觉,从投资判断到用户体验,童晨始终从人出发。
References
1
】证券之星,
IDG
资本童晨:中国
AI
初创公司,如何跑赢周期和巨头?
https://finance.stockstar.com/SS2024080500012716.shtml
2
】财经社,重仓年轻人,
IDG
收获一个
700
亿市值
IPO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611A04S9I00
3
】 方舟,
IDG
资本副总裁童晨:我更愿意投资《太子妃》而不是《欢乐颂》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66135.html
4
】快懂百科,童晨,
https://www.baike.com/wikiid/6911489386056668420?anchor=1
5
】股融易,童晨简介,
https://www.guronge.com/tzr/6774
6
】李根,
IDG
副总裁童晨:当前创业需高筑墙广积粮,
https://tech.sina.com.cn/i/2015-10-20/doc-ifxivsch3756297.shtml
7
】谭天论道,
B
站是怎么火起来的
https://www.bilibili.com/opus/511683561634393639
8
】时代财经,《恋与深空》海外上线
3
个月狂赚超
5
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
出海黑马
” 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4-04-25/detail-inasywnh6304166.d.html
9
】曹玮钰,喜乐, 影石融资故事:一笔
1000
倍回报的启示录
https://mp.weixin.qq.com/s/Nv6kHx5FesjmykL-jN-9NA
10
】投资界,刘靖康的第一笔钱
https://36kr.com/p/3331515181623814
11
AI
前线,在中国一夜爆红、一个半月后注销国内主体,明星创业公司
HeyGen
真有出路吗?
https://www.36kr.com/p/2567512965047685
12
】创业邦,
12
UP
主共同敲钟,市值约
3000
亿港元,
B
站二次上市带来了什么新故事?
https://m.cyzone.cn/article/626236
欢迎扫码加群参与讨论
我们相信认知能够跨越阶层,
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和财经内容。
稿件经采用可获邀进入Z Finance内部社群,优秀者将成为签约作者,00后更有机会成为Z Finance的早期共创成员。
我们正在招募新一期的实习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