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30日,韩国釜山见证了一场牵动全球格局的外交互动。中美元首时隔六年再度面对面会晤,100多分钟的深入沟通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战略僵持,一系列共识的达成让这场峰会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更令人意外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表态,这位向来以强硬姿态著称的政客不仅直言“我们谈得很好,很成功”,还热情称呼中方为“多年的老朋友”,甚至在社交媒体用大写英文喊出“G2即将召开”,这样的积极评价在近年中美关系语境中实属罕见。
这场峰会最核心的突破在于解决了两大关键问题。其一便是重新校准了中美关系的基调,中方提出“对话比对抗好”的核心主张,与美方达成“算大账”的战略共识,明确两国发展并行不悖、可以相互成就。要知道过去几年,美国战略界将对华强硬视为政治正确,“伙伴”“合作”这类词汇几乎从官方表述中消失,而此次双方明确拒绝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为经贸磋商、安全协作等领域的后续沟通扫清了障碍。其二是在全球治理领域达成务实合作,延续了此前中美在杭州会晤中达成35项共识的协作传统,双方同意就非洲第三国出兵、出警能力建设开展协调,中方将推进部分维和待命部队达到60天快速部署等级,美方则提供工程与军事后勤支持,这种安全领域的具体协作堪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
特朗普的罕见表态背后藏着深层逻辑。作为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执政者,他深知美国重振制造业、推进技术创新离不开稳定的外部环境。2024年美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达7.3万亿美元,而中国近50万亿元的消费市场和20万亿元的进口规模,对美国经济而言是无法忽视的机遇。“中国是美国最大的伙伴,两国携手可以在世界上做成很多大事”,这句表态看似意外,实则是对现实利益的清醒认知。更值得关注的是“G2”概念的重提,这个由布热津斯基等人在2010年前后提出的构想,曾因美国对华“大国竞争”战略而沉寂多年,如今被特朗普再度提及,折射出美国希望通过大国协调减少国际秩序维护成本的深层诉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此前所言的“战略稳定新阶段”,或许正是这种诉求的官方注解。
中美峰会的积极进展,却让欧盟坐立难安。就在会晤结束次日,德国总理默茨在高科技议程启动仪式上公开喊话,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自主”,“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这番表态看似彰显欧洲雄心,实则暴露了欧盟的战略焦虑。回顾2025年2月,默茨刚当选时就曾提出欧洲应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如今再度发声,显然是担心在中美协作的新格局中被边缘化。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有专家直言默茨的呼吁“缺乏说服力”,核心症结在于德国乃至欧洲在高科技领域的相对落后。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欧洲既没有中美那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也缺乏足够的创新转化效率,所谓“技术自主”更像是一种被动应对的政治表态。
![]()
从历史维度看,中美在全球议题上的协作早有先例。当年杭州会晤中,两国共同批准《巴黎协定》,被《纽约时报》称为“不可能的伙伴关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赞赏两国发挥的领导作用。如今在维和、全球发展等领域的协作,正是这种务实合作的延续。复旦大学张家栋教授曾指出,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涉及全人类的问题上两国愿意牵头承担责任,这正是大国应有的担当。反观欧盟,一边呼吁摆脱对美依赖,一边又在技术领域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矛盾心态让其在全球格局调整中始终难以占据主动。
中美峰会的成果值得肯定,但也不能过度乐观。特朗普政府的表态需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未来中美关系仍可能面临新的波折。而默茨的“技术自主”呼吁,与其说是对中美的制衡,不如说是对欧洲自身短板的提醒。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独决定世界未来,中美协作不代表“G2共治”,欧洲的角色也并非只能被动跟随。真正的全球治理,应该是各国在平等基础上的协同发力,技术创新更需要开放合作而非封闭对抗。
![]()
这场峰会的意义,早已超越双边关系本身。它证明了即使是大国之间,也能通过对话化解分歧,通过协作实现共赢。特朗普的罕见表态,默茨的焦虑喊话,本质上都是对全球格局变化的反应。未来的世界,不会是某两个国家说了算的舞台,但中美两国的互动无疑将持续影响全球走向。而欧洲要想真正实现“技术自主”,与其口头喊话,不如脚踏实地加强内部协作、提升创新能力——毕竟在国际竞争中,实力才是最硬的话语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