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拉维夫附近海滩的晨雾尚未散尽,一辆孤零零遗落的汽车已将以色列军队虐囚丑闻推向更诡谲的境地。作为批准公开虐囚视频的核心人物,以军首席军事检察官伊法特・托默-耶鲁沙尔米少将,在递交辞呈仅两天后便与外界彻底失联。这场从“正义曝光”到“离奇失踪”的陡峭转折,让本就沸腾的国际舆论场更添浓墨重彩的迷雾,也让事件背后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挣扎浮出水面。
![]()
2025年11月2日清晨,以色列《国土报》率先披露了托默-耶鲁沙尔米失联的消息,瞬间引爆舆论。令人不安的是,她的白色越野车被发现遗弃在特拉维夫北部的赫兹利亚海滩,现场细节充满令人费解的悬念,车门大开,车钥匙仍插在点火器上,车内散落着她的少将军官证、那份字迹工整的辞职信,以及一部屏幕亮着的手机,界面定格在一条未发送成功的短信:“真相不该被盾牌挡住,正义不应向权力低头”。更引人遐想的是,以色列《晚报》援引警方内部消息称,其家中书桌留有一封疑似“遗书”的信件,内容仅寥寥数语:“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让整个事件蒙上沉重的阴影。
接到报案后,以色列警方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搜救行动,出动无人机、海岸警卫队及数百名警员,对周边海岸线、公园及废弃建筑展开拉网式排查。社交媒体上,“寻找托默”的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网友们纷纷猜测其失联的真相,有人担忧她遭遇政治报复,也有人推测是长期压力导致的情绪崩溃。就在外界焦灼等待之际,当天傍晚6时许,警方突然发布简短通报:“托默-耶鲁沙尔米少将已被安全找到,确认安然无恙”,随后她被送往附近医院接受心理与身体检查,紧接着便被警方带走接受讯问。对于失联的数小时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官方仅以“个人原因”含糊其辞,这种语焉不详的处理方式,让事件的复杂性远超外界预期。
这场离奇失踪的源头,是一段足以震动全球的虐囚视频。2024年8月,以色列第十二频道电视台不顾军方阻挠,公开了一段秘密拍摄的监控画面:在内盖夫沙漠的斯代泰曼军事拘留中心,多名以军士兵先用黑色盾牌围成密不透风的圆圈遮挡监控,随后对一名蒙眼戴手铐的巴勒斯坦囚犯拳打脚踢,甚至实施性虐待,受害者被拖出时浑身是血,意识模糊。以色列红十字会事后披露的医疗报告显示,该囚犯多处肋骨骨折、内脏受损,且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身心伤害难以逆转。
视频一经播出,立即引发国际社会强烈愤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迅速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野蛮行为”;大赦国际中东地区负责人更是直接指出,“这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以色列系统性虐待巴勒斯坦囚犯的冰山一角”。迫于压力,以军很快对5名涉事士兵提起刑事指控,但争议的焦点却迅速从虐囚暴行本身,转移到“视频为何被公开”这一敏感问题上。以色列右翼政客集体发难,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痛斥“曝光行为是对军队的背叛”,国防部长卡茨更是在议会公开放话,要求立即罢免批准视频公开的责任人。
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2025年10月31日,托默-耶鲁沙尔米主动递交辞呈,在这份被媒体称为“正义宣言”的报告中,她明确承认是自己批准了视频公开,并坚守立场:“即便是最恶劣的被关押者,也不应该遭到这样的虐待。军事司法的意义,就是守护底线不被权力践踏”。这份声明被视为对以军虐囚行为的公开谴责,也让她成为以色列右翼势力的“眼中钉”。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当天便批准其立即离任,却未料到两天后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失踪情节。
![]()
托默-耶鲁沙尔米的失踪与被寻回,恰发生在以色列政坛角力的关键节点。就在她失联的当天,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公开表态,将视频泄露事件定性为“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公关危机之一”,声称其“对国家及军队的国际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害”,却对虐囚行为本身避而不谈,甚至未提一句谴责。这种轻重倒置的态度,恰好印证了《国土报》此前的深度分析,内塔尼亚胡政府长期将独立的军事司法系统视为“外交政策与安全行动的绊脚石”,正试图借此次事件以“维护军队形象”为名,进一步削弱其独立性。
更深层的矛盾早已暗流涌动:托默-耶鲁沙尔米的辞职,本质上是军事司法系统坚守正义与政府维护霸权形象的正面冲突。作为以军历史上首位女性首席军事检察官,她任职期间始终坚持司法独立,曾多次顶住压力起诉违法士兵,这与右翼政府“纵容军方强硬手段”的立场格格不入。她坚持曝光暴行的行为,更是直接触碰了右翼势力维护军方“完美形象”的敏感神经。而警方对其失踪事件“快速寻回却刻意隐瞒细节”的处理方式,更让外界质疑背后是否存在政治干预。《纽约时报》援引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的分析指出,“从批准曝光到被迫辞职,再到离奇失踪,托默-耶鲁沙尔米的遭遇,正是以色列内部‘真相与权力、正义与利益’博弈的缩影”。
尽管托默-耶鲁沙尔米已平安现身,但诸多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失联的数小时内,她究竟去了哪里?海滩上遗落的汽车与疑似“遗书”的信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隐情?这场失踪是长期政治压力下的个人情绪崩溃,还是遭遇了某种形式的胁迫与警告?这些疑问的答案,或许比事件本身更能揭示以色列复杂的政治生态与权力结构。
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系统性虐囚问题并未得到任何解决。自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抓捕了超过1.2万名巴勒斯坦人,其中近4000人未经任何起诉便被长期关押。2025年加沙停火协议生效后,以色列移交的130具巴勒斯坦在押人员遗体中,经加沙卫生部门尸检确认,90%以上存在遭受枪击、殴打及虐待的痕迹,目前巴方仅成功辨认出75具遗体的身份。大赦国际2025年发布的《巴勒斯坦囚犯人权状况报告》更是明确指出,“以色列在其控制的所有拘留中心,均存在系统性的囚犯虐待政策,包括酷刑、性暴力、单独监禁等,这些行为已构成反人类罪”。
而托默-耶鲁沙尔米的遭遇则清晰表明,即便在以色列内部,敢于揭露这种暴行的人,也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她那句“真相不该被盾牌挡住”的呐喊,不仅是对虐囚暴行的控诉,更是对权力掩盖真相的反抗。
从海滩上的遗落汽车到警局里的秘密讯问,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个人命运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正义与权力、真相与谎言的激烈对峙。当以色列政府忙着将事件包装成“公关危机”,试图用舆论管控掩盖暴行时,他们或许忘记了: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声誉的失守,而是良知的泯灭;真正的盾牌,从来不是权力与谎言,而是对正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敬畏。托默-耶鲁沙尔米的遭遇,正在拷问着每个关注这一事件的人:当权力试图掩盖罪恶,当正义者陷入困境,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不该被遮蔽的真相?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未被公开的细节里,也藏在每个不愿沉默的人心中。
![]()
根据网上可以查询到的公开消息,巴勒斯坦囚犯协会与人权组织的联合统计显示,截止到2025年10月底,以色列23个监狱及拘留中心共关押着超9100名巴勒斯坦人;另有多家巴勒斯坦囚犯权益机构10月发布的报告称,被关押人数已超11100人,创下自2000年“阿克萨起义”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军方管理的秘密拘留营中还关押着数量不明的加沙籍囚犯,以色列方面拒绝透露这部分人的具体人数与处境。
这些所谓的“囚犯”到底面临什么样的悲惨遭遇,人类的良知到底在哪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