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春风化雨,如暖阳浸润,一场以“汇聚你我力量 共护健康成长”为主题的集中采访活动,于10月13日至15日深入宁夏五市基层一线。
3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走进校园、社区、法院、文化场馆,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张张稚嫩笑脸背后的守护力量,书写出宁夏在净化文化环境、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智慧与温情。这些基层实践,正成为可推广、可借鉴的“宁夏经验”。
![]()
海原县海城街道建设社区志愿者教孩子读书。
科技赋能,构筑未成年人保护“防火墙”
在中宁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宁六中学生张悦戴好VR头显,调整好设备,开启了一场奇妙的“骑行之旅”。当她的目光追随一只飞过的小鸟时,突然一辆自行车从路侧冲出。伴随着急促的报警声,屏幕弹出“注意力不集中,发生碰撞事故”的提示。
“VR单车体验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把碰撞事故,原本枯燥的安全知识一下子生动起来,效果比老师和家长单纯的说教好很多。”
科技,正成为“护苗”行动中一双无形而有力的翅膀。
在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一个突破传统法庭印象的“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点,正以“可感、可触、可互动”的特色,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学生们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如何辨别非法出版物和网络有害信息,让这些知识点不再是枯燥的条文。互动区内的电子屏幕以游戏闯关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扫黄打非”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实践在大武口区人民检察院“蓝小武”未检工作室同样得到体现,青少年通过VR设备置身校园霸凌事件中,通过声音与触感深刻理解校园霸凌的危害。
![]()
大武口区人民检察院“蓝小武”未检工作室VR体验设备。
近年来,宁夏在“扫黄打非·护苗”行动中,不仅将科技力量融入日常监管,多地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对网络文化市场和实体文化市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设立线上举报平台、小程序等,鼓励群众举报涉“黄”涉“非”线索。还不断探索科学技术在引导青少年学法、用法等领域的运用,提升青少年“护苗”行动的参与度。
对此,中宁六中校长周理深有感触地说:“在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科技在多个领域筑起了防线。VR法治科普平台、智能数字阅读系统、以案说法双屏互动等设备,让学生‘走进’虚拟世界,实现‘护苗’效果走深走实。”
![]()
中宁六中学生通过VR单车体验。
“家校社”协同,织就一张360°守护网
如果说科技是“护苗”的硬支撑,那么“家校社”联动则是其中流淌的温情血脉。宁夏正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单点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每周二、周五上午,海原县海城街道建设社区亲子园里都会响起快乐的音乐。志愿者带着社区妈妈和孩子们做亲子游戏、唱童谣、读绘本。“图书都是精心挑选的正版书籍,免费向居民开放。”小班亲子课老师马小梅介绍。她最初是陪孩子参加活动,经过培训成为志愿者和早教老师,“我想带动更多家长和孩子来这里。”
“社区活动中心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其中,周二、周五上午有大、小班亲子课。在寒暑假和周未,还准备了深度阅读、运动会、徒步、研学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避免沉迷于网络。”海原县睿德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田兴福说。
![]()
海原县海城街道建设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妈妈及孩子做亲子游戏。
校园是“护苗”行动的主阵地。行走在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校园内,散落各处的阅读身影构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有的在长廊下捧着书本安静阅读,有的在开放式书架前认真挑选书籍。这些看似随意的阅读场景,实则是学校精心营造的“护苗”环境。该校智慧阅读中心配备了2.3万册正版图书,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每名学生的阅读轨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社区、文化执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对校园周边的书店、文具店开展排查,从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线。离开校园时,记者看到校门口不远处,文化执法部门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正在一家书店内检查。
![]()
大武口遗址公园内的贺兰山陶瓷艺术馆打造学生“第二课堂”。
在石嘴山市这种多领域协同“护苗”的方式得到充分运用。大武口区工业遗址公园里的“社科课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双轨育人”实践、邮政一线“扫黄打非”前沿及未检品牌创新阵地……宁夏各地正以不同方式,让家庭、学校、社区“三条河流”交汇,共同灌溉着孩子成长的土壤。
温度之光,不让一个孩子在成长路上掉队
“护苗”,不仅在于清除杂草,更在于浇灌花朵——特别是那些渴望知识却身处困境的孩子。
走进固原市图书馆,西海固文学、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图书摆在书架的显著位置,还布置了儿童阅读区方便孩子阅读,座椅、饰品等处处充满童趣。
![]()
隆德县一小图书馆里,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享受读书快乐。
“你选书,我买单,依据困境儿童所需,我们及时采购并送好书上门。”10月14日,固原市图书馆馆长文继芬介绍,图书馆从2021年10月底开馆至今,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在书香氛围中树立绿色阅读、健康阅读的良好习惯。线上持续推出“你选书我买单”的读者荐购活动,共计配送图书3000余册,助力困境儿童提升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我看到乡镇很多留守儿童、孤儿想买书,又没钱,我觉得有义务去帮助他们。有一所学校19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们的书本资料全是我捐的。火石寨一所学校有一名孤儿,从一年级到初三的课外书,也是我捐赠的……”西吉县宝宝书店负责人马秀萍回忆道。书店经营近30年,她已记不清资助了多少个孩子。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灵武市狼皮子梁学校,已坚持了5年乡村阅读,让移民子女浸润在书香之中。“五年前,我们的学生面临‘无好书读、读非经典书、不会阅读’的困境。”学校副校长查自祥介绍,“为此,学校在2020年启动‘乡村阅读·燃梦行动’,累计购买书籍超6000册,并选定88本必读书目。为了保证这些书的品质,学校从插图、文字到印刷质量都进行把关。”
![]()
灵武狼皮子梁学校让阅读点燃移民子女的梦想。
“护苗”的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39岁的郭美玉是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从检13年来,始终坚守办案一线,用真心爱心传递司法温度。13年来,郭美玉办理各类涉未案件500多件,救助100多名未成年被害人;石嘴山市妇联以“爱心妈妈”行动为纽带,构建起覆盖2000多名困境儿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2500名“爱心妈妈”组成56支团队,通过“一对一”日常关爱、“多对一”重点帮扶、“多对多”团体服务的模式精准对接需求。
从物质帮扶到心理护航、从临时救助到长效培育的系统性突破,这些行动,让“护苗”不再是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微笑、每一本书的传递、每一次心灵的触碰。
![]()
灵武新华书店参与“扫黄打非·护苗”行动。
创新载体,让守护成为一场全民行动
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远离文化垃圾、主动拥抱优秀文化,是深化“扫黄打非”工作的时代课题。宁夏以创新载体作出了回答。
“我在新华书店买了3本书,出示这个绿书签,给我优惠了不少。而且拿着绿书签去电影院还能优惠观影,体验特别棒!”11月1日,在宁夏新华书店黄河书苑店购书的武思齐同学说。随着宁夏2025“扫黄打非·护苗·绿书签行动”的深入开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陆续通过多种渠道发放3万张“护苗·绿书签”,联合区内宁夏新华书店、十多家电影院,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融入青少年日常文化生活,助力营造健康阅读环境。
![]()
持“绿书签”可在宁夏新华书店享优惠购书。
在吴忠市怡园社区,非遗传承与“护苗”行动实现了巧妙结合。社区“扫黄打非”文创基地内,工作人员杨东煌展示着孩子们制作的绿书签掐丝画:“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记住了要支持正版、绿色阅读。”社区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剪纸、掐丝画等,引导孩子们在作品中融入“绿书签”元素。
![]()
沙坡头区滨河镇槐树北巷社区“巧手槐娘”编织主题挂件。
在中卫市、石嘴山市一些社区,创新的积分制激励居民为“护苗”建言献策。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这种巧妙的互动载体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形成了长效参与机制。
![]()
平罗黄渠桥红色教育基地。
从科技赋能到机制创新,从精准服务到载体创新,宁夏“扫黄打非·护苗”行动正以基层的智慧与温情,构建起一张覆盖线上线下、城镇乡村,贯穿校内校外的立体防护网。它不只是清除文化垃圾的利剑,更是浇灌未来的清泉。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护苗,是责任,是希望,是我们用心用情写给未来的一封信。”(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陈秀梅 安小霞 见习记者王雷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