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同学群里,90%的人都在“潜水”。
![]()
不是忘了,不是没空,是故意把话筒调成静音,把自己藏进人群。
![]()
2023年微信官方行为报告把遮羞布一把扯下:60%的人手里攥着3-5个同学群,其中45%整整半年没人吭声。
群还在,头像亮着,红包记录停在去年春节,像一座被废弃的游乐园,灯没关,只是没人玩。
不发言也不退群,到底图啥?
我们把这群“沉默大多数”拎出来,用显微镜照一照,发现他们基本逃不出四条流水线,还顺手贴上了新标签。
第一条流水线:大大咧咧的“数字原住民”。
95后最常见,手机里有47个群,同学群混在“外卖红包”“猫车羊毛”之间,划两下就找不到。
他们不爱退群,也懒得设置顶,直接一键“消息免打扰”,让群安静躺尸。
问就是“懒得删”,其实心里门儿清:删了反而显得刻意,像专门跟谁绝交似的。
第二条流水线:神经敏感的“社交温度计”。
这类人把群成员数背得比银行卡密码还熟。
有人退群,数字-1,他们立刻心跳+10,脑内小剧场开播:是不是我上次发广告被嫌?
于是宁可每天潜水,也不当那个“让数字变小”的罪人。
新研究补充,他们对“@全体”有生理性恐惧,手机一震,手心先出汗。
第三条流水线:好奇心爆棚的“人类观察学家”。
15%的人大方承认:留群就是为了偷窥。
不看朋友圈,不看微博,专门在凌晨两点滑回同学群,从2018年第一条消息开始复习,像追更一部超长连续剧。
![]()
谁离婚了、谁跳槽了、谁偷偷换了情侣头像,他们比豆瓣小组还门儿清。
一句话总结:不生产八卦,只做八卦的搬运工——搬给自己独享。
第四条流水线:隐私至上的“职场装甲兵”。
38%的职场人把同学群当冷储备,表面一声不吭,实则把群名片改成英文名,头像换成风景照,生怕被同事顺藤摸瓜。
高学历、高收入比例最高,毕竟越往上走,越怕“黑历史”被翻出来:大学宿舍夜聊截图、喝醉的丑照、中二签名,都可能成为晋升路上的地雷。
他们像松鼠囤松果一样囤着群,不为吃,只为冬天有粮。
四条流水线之外,还有一条暗线:实用主义的“人脉银行”。
同一项2000人调查显示,近四成职场人把同学群当“潜在资源库”。
平时不取钱,关键时候@一下,也许就能问到甲方爸爸的电话、拿到内推码、抢到儿科专家号。
“不说话”是利息,留在列表里就是本金,哪天急用,一次性提现。
于是群聊页面变成一块社交化石:
有人把它当背景板,有人当监控室,有人当保险柜,有人当备用轮胎。
大家各取所需,却共同维持着“不打扰”的默契,像深夜电梯里互不相识的邻居——一起安静,一起上楼。
如果你实在受不了这种“沉默的喧嚣”,给你三招“不撕破脸”的退出策略,拿走即用:
1. 温水煮青蛙式:先关提示,再删聊天记录,三个月后把群折叠进“不常用”,最后悄无声息离开,数字变动淹没在节假日退群潮里。
2. 李代桃僵式:把群主转让给最活跃的“气氛组”,自己降成普通成员,降低存在感,再退不迟。
![]()
3. 一劳永逸式:用“清理不常用群聊”功能批量退出,系统一次性帮你“背锅”——微信提示“因系统维护”,人情面子原地满血。
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待着。
毕竟,同学群是数字时代的毕业照:人可能变形,背景可能模糊,可那一帧永远停在十八岁。
偶尔点开,看见当年暗恋对象把昵称改成“William·张”,或者学渣突然晒博士袍,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原来我们都走了这么远。
沉默不是冷漠,更像一种集体协议:
“我允许你躺在我的列表里,也允许自己躺在你的记忆里,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下次再看到48人的群只有1条新消息,别急着吐槽“死群”。
它可能正在偷偷完成自己的使命——
让想隐身的人隐身,想观察的人观察,想回忆的人回忆。
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已折叠”当成一种温柔,把“未退出”当成一种体面。
群可以沉默,青春不必静音。
留不留,退不退,发言或潜水,都是成年人的自由选择。
只要记得:真正的同学情不在消息列表,而在你想起某人时,敢不敢点开头像,发一句——
“嘿,好久不见,最近好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