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刑场变迁记
法场是指旧中国时期执行死刑的场所,刑场是新中国成立对执行死刑场所的正式称呼。
1935年,我爷爷从河北保定闯关东迁徙到牡丹江,暂住东一条路那片的平房。
![]()
他同我讲,那时候人民公园还是个雏形,在公园的北门是行刑的临时法场(刑场),那时候行刑有刽子手,用大刀斩首,刽子手银两很高,那是用胆量和血腥换来的。
建国以后就迁徙到公园北门对过的地方,当时那里是荒郊野地。牡丹江最先发展的是桥北,有桥北桥南之分。
![]()
牡丹江臭名昭著的黑社会头目的谭刚就是在这里被枪毙的,那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枪毙谭刚是牡丹江市维护社会治安,镇压黑恶势力的典型案例。因为当时他不涉及人命案,他是牡丹江市绺窃集团的最大“头目”,坊间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流传了好几十年,就是现在你来牡丹江打听年过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说知晓。
![]()
他的信念是:“活着干,死了算。”法院的布告张贴满大街小巷,布告结尾有牡丹江人民法院院长的签字。不少老百姓看到法院布告后,随着大批围观人群去刑场一睹真容。
当时场景人山人海,那时候枪毙人用炸子子弹,不论打到哪里都留下一个很大的枪洞,枪响之后谭刚应声倒地,目不残忍。
![]()
后来随着牡丹江市的发展,把刑场迁移到牡丹江东边的四道岭子,这里离牡丹江市区不到十五公里。枪毙牡丹江军马场小区的刘月强就是在四道刑场,全市公审大会开完后,按照惯例绕行牡丹江市区游街一大圈,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1976年牡丹江燕云楼饭店的厨师王某某因为打群架发生人命案,枪毙他也是在四道刑场执行的,那批犯人都是罪恶极大、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一共有十几人。
![]()
那个场景我记忆很深,刑场四周都布满的警戒线,当时有个女人抱着孩子去刑场,她冲破警戒线拼命从山坡上往山下边行刑地奔跑,当跑到一半路程,枪声响起犯人倒下,执法人员走后,女人扑到其中一个年轻犯人尸体身上失声痛哭,这个惊险的镜头,好些人都为该女子捏了把汗。
![]()
四道刑场执行枪决杀人犯好些年,枪毙原造纸厂中学毕业的刘晓华(因打架用匕首把人杀死)也是在四道刑场。又过十几年,刑场就搬迁到牡丹江三道关草帽顶山上。后来《刑法》规定对死刑犯有枪毙和注射死刑,执行枪毙的就少了。实行注射死刑的,是那种移动的注射死刑的行刑车。
牡丹江刑场历经几次搬迁,不论搬到那里,但凡看到法院布告,公审大会开完后,就会有一些老百姓去刑场看热闹。
![]()
也见过不少枪毙前死刑犯人的状态,那时候牡丹江市召开公审大会,一经宣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头上马上插上亡命箭,大部分都是瘫痪在地,被法警拖上车游街后又拖下车跪在地上执行枪决。犯人的裤裆都是湿漉漉的,有的犯人在宣判后、或者走向法场的途中就尿失禁了(现在已经有尿不湿了),一副狼狈相。
![]()
那时候社会非常乱,打架斗殴常常发生。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牡丹江市工人文化宫召开公审大会,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老百姓都去围观。
公审大会宣判结果后,径直奔向公园北门对过、四道或者草帽顶看热闹。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枪毙谭刚,太惨不忍睹,回家都没有吃下饭。
![]()
我见过犯人在四道行刑后,亲属去收尸的场景,有些亲属一边收尸一边哭泣。如亲属不去收尸,就按照无主处理。但是子弹钱一角八分(时期不同价格也会不同),家属还是要交纳的。
刑场搬迁到草帽顶后,枪毙后尸体直接装入黑袋子,送火葬场直接火化。一切费用家属自理,
![]()
现在牡丹江市公审大会取消了,也取消了那种犯人游大街的做法。案件都是不公开审理,部分影响面大的案件还是公开审理。
那时候,人们的法制观念非常淡泊,打架斗殴的事情常常发生,偷盗的案件频频发生,社会治安也不好,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些孩子出去惹祸后,盖帽叔叔来抓人,家长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法制社会,法治中国,那种法盲的人非常稀少了,群殴的现象基本杜绝。人们进入了小康社会安居乐业。实现了:“幼有所托、童有所学、轻有所工、老有所养、终有所葬。”
刑场作为执行死刑的场所,早已淡出历史舞台。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被依法惩处的罪犯数量显著减少。
![]()
这充分说明,从童年时期就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小时不偷针,大了不偷金”的守法意识,将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是预防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学法、懂法、守法,争做新时代的好公民。
1624个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