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末,医药行业正式进入“十四五”收官的关键阶段。过去五年间,行业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加速转型,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此期间,药价治理机制持续深化,新一轮国家药品集采首次引入“反内卷”原则,引导竞争回归理性;商业健康险加速发展,有望成为支付端的重要补充;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中国创新药实现出海突破,交易金额屡创新高。
在政策红利释放、人口结构变迁、技术持续突破与企业战略主动调整的多重因素交织下,医药行业正经历系统性重塑。
在此背景下,市场关注的焦点已不再局限于企业短期业绩表现,而是愈发看重企业在深刻行业变革中所展现出的战略前瞻性与落地执行力。
政策红利集中兑现,行业格局阶段性重塑
医药行业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领域,“十四五”期间多项关键政策陆续落地,为行业转型与创新突破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是创新药的审评步入“快车道”,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药监部门持续优化审评流程,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创新医疗器械269个,其中中药创新药28个。今年9月,国家药监局对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开辟“30日专项通道”,在原有60日默示许可制度的基础上大幅提速。该政策重点支持儿童用药、罕见病治疗、新机制药物及全球同步研发品种,有效缩短了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周期。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国内共获批创新药50个,数量已超去年全年,其中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免疫领域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占比突出。
同时,医保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完善,为创新药商业化注入确定性。通过常态化目录调整机制,创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从原来的约5年缩短至1年左右。目前近80%的创新药能够在上市两年内获得医保覆盖,大幅加速市场放量。据国家医保局统计,2024年医保谈判药品中超30%为当年获批新药,截至2025年5月,相关药品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达4100亿元,带动销售规模超6000亿元,政策驱动医药创新的杠杆效应明显。
长期来看,银发经济相关的政策落地也为行业带来新增量。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2%,相关产业规模预计从当前的约7万亿元增长至2035年的30万亿元。2024年国办1号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发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中医药服务”。这一庞大市场正在吸引众多医药企业加速布局慢性病管理、老年健康服务赛道。以华润三九为例,已将旗下昆药集团定义为“争做银发健康产业引领者”,抢占先机。
政策的合力重塑了医药行业的竞争规则与价值导向,让创新更直接、更高效地转化为商业回报时,市场的关注焦点也从“规模”转向了创新价值和发展质量,这一转变清晰地传导至资本市场。
行业价值重塑:从规模扩张到创新制胜
如果说政策是行业发展转型的“外部推手”,那么市场逻辑的转变则是“内在动力”。“十四五”期间,行业增速从初期的6%–7%逐步回落至1%左右,由市场逻辑转变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已不可逆转。在此过程中,市场关注重心从单纯追求营收规模,逐步转向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与长期盈利能力。数据显示,当前创新药企业的市盈率(PE)可达仿制药企业的2–3倍,板块内部的估值分化清晰印证了这一趋势。
面对行业增速放缓,头部药企则迎来“战略换挡”的关键机遇。以头部药企华润三九为例,公司构筑起“内涵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通过控股昆药集团、并购天士力等一系列战略举措,逐步构建起“CHC(健康消费品)+处方创新药+银发健康”的多元化业务布局。2020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136亿元增长至27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9.9%,提前实现“十四五”期间营收翻番目标,超过行业平均增速。
规模增长的背后是业务结构的优化。在总营收稳步提升的背景下,华润三九的业务结构更趋均衡——从此前以CHC为核心优势业务,到逐步确立三大核心业务的“组合拳”:以CHC为核心,争做行业头部企业;天士力聚焦处方药,致力于成为中药创新药领导者及医疗端第一品牌;昆药集团主打三七产品与精品国药,旨在争做银发健康产业引领者。三大核心业务的差异化定位形成了清晰的协同格局。
除了并购带来的业务多元化,华润三九的深度转型得益于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在三季度
业绩沟通会上, 其披露“十四五”期间共有36项产品获批;来自米内网的数据显示,2025 年1-9月,华润三九有7个品种获批生产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包括国内首款第五代 头孢抗生素注射用头孢比罗酯钠,以及温经汤颗粒、益气清肺颗粒两款中药创新药。
在银发健康赛道,华润三九依托昆药集团的三七全产业链优势,推动血塞通等产品在慢病用药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普佑克等品种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市场地位。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指出,华润三九以“十年磨一剑”的长期规划布局银发经济,看好该赛道“雪厚坡长”的发展前景。
企业策略:费用结构“一升一降”,研发升级构建长期壁垒
“十四五”期间,在政策引导与行业转型的双重推动下,头部医药企业普遍加大研发投入,从销售导向转向研发支撑的路径变化,已释放出比短期业绩更具意义的长期价值信号。创新投入在财务数据中也有明确体现。以部分已披露三季度业绩的上市药企为例,贵州百灵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5.8%,方盛制药研发费用率达到8.6%。在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持续加码研发已成为多数企业的战略选择。
![]()
2025年1-9月部分上市药企研发费用数据统计(据公开信息统计)
华润三九也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据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8.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4%。纵观“十四五”期间,其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5.81亿元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9.53亿元。
据公司披露的信息整理,华润三九的研发投入主要聚焦三条主线:一是推进现有管线的申报与转化,包括“999益气清肺颗粒”上市和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的准备,以及开展在临床效果数据上表现优于司美格鲁肽的BGM0504注射液的Ⅲ期临床研究;二是前瞻性布局前沿治疗领域,例如针对终末期心衰治疗的心肌细胞替代疗法新药HiCM-188,以及肿瘤免疫方向的PD-L1抑制剂,两者已分别进入Ⅱ期和I期临床阶段;三是在中药创新方面推进经典名方研发,除温经汤颗粒、益气清肺颗粒已获批上市外,目前另有5个经典名方品种正处于注册申报阶段。从行业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正逐步转化为管线成果的集中兑现。
据接近公司的人士透露,“华润三九在研发投入上既注重战略导向,也强调财务的可持续性。”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已建立“六院三室”研发体系,在研项目共205项,其中16项已进入Ⅲ期临床或申报上市阶段。
与研发投入持续上升形成对比的是,行业销售费用呈现整体回落趋势。2025年上半年,492家A股上市药企销售费用总额为1594.87亿元,同比下降3.7%,较2023年同期更是下降了9.2%。销售费用超10亿元的企业数量从44家减少至35家,上海医药、百济神州、白云山、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也纷纷控制销售开支。
从结构上看,药企销售费用的内涵正随政策导向产生分化演变。中药板块在政策引导下,费用结构向学术推广与品牌建设倾斜;化学制药领域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仿制药与创新药营销呈现“分轨”态势,分别走向以量换价和精准学术推广;生物药则因产品特性,更注重前期培育与全周期合规。
而对综合型药企而言,OTC(非处方药)业务的市场特性决定其仍需通过一定规模的营销投入构建品牌资产,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深入洞察市场需求。华润三九在品牌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公司以558.64亿元的品牌价值入选“2025亚洲品牌500强”,并通过“1+N”矩阵优化品牌布局:在CHC板块强化“999”主品牌,拓展“天和”“顺峰”“澳诺”等细分品牌;在银发健康领域,依托昆药集团打造“777”三七品类强绑定,推动“昆中药1381”定位精品国药;处方药板块则以“天士力”强化学术推广能力,突出创新价值,最终形成各品牌间的差异化布局。
渠道方面,面对线下药店收缩的趋势,华润三九一方面巩固超过50万家终端药店的覆盖,另一方面深化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线上平台的合作,同时加强医院及基层医疗市场布局,提升全渠道协同效能。
医药行业费用结构的“一升一降”,本质上反映了企业从重销售向重临床价值、创新价值的战略转变。尽管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但营销效率的提升与研发壁垒的构建,将为企业建立长期竞争的“护城河”,最终推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管线创新:头部药企创新药梯队成型,收官年成关键观察窗口
若将政策环境与费用调整视为企业发展的“外因”与“内功”,创新管线则是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其质量、数量和梯次布局将实际影响药企的市场表现。
以华润三九为例,2025年其创新研发逐渐步入收获期,多款重点产品陆续获批上市,覆盖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等重大疾病领域。部分在研及已获批药物具备明确的临床差异化优势与市场潜力,有望在未来3–5年内逐步转化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1.短期驱动:普佑克脑卒中适应症获批,切入脑血管大市场
普佑克(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天士力的重要品种,在2011年获批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于2025年9月新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适应症,成为国内首个同步覆盖心梗与脑梗的重组人尿激酶原类溶栓药物。
该药具备特异性溶栓机制,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对AIS疗效与国际原研药相当,且在安全性方面表现突出,全身出血发生率低、再栓塞风险小。随着国内AIS发病人数持续增长,2023年已达约410万例,普佑克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中信建投研报预测,借助华润三九成熟的渠道资源,该药有望成为公司下一个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重磅品种。
2.中期焦点:益气清肺颗粒获批,填补呼吸道康复期用药空白
作为华润三九2025年1月获批的中药创新药,益气清肺颗粒聚焦呼吸道感染康复期存在的咳嗽、气短等症状,填补了该阶段对症治疗的市场空白。该药由华润三九联合张伯礼院士团队研发,临床试验显示患者服药14天后,干咳、乏力等主要症状消失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华润三九董事长邱华伟表示,公司旨在通过该产品“传承中医药价值,为康复期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选择”。颗粒剂型与数字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了用药便利性。据披露,华润三九正积极推进该药的国家医保谈判准备,益气清肺颗粒若成功纳入医保,有望加速放量,成为其在呼吸系统领域的重要增长点。
3.长期潜力:GLP-1赛道重点品种BGM0504临床数据亮眼 前沿管线价值凸显
医药创新是企业长线价值的重要体现。华润三九依托丰富的研发管线,积极布局前沿治疗领域,其中GLP-1类药物的重点品种BGM0504注射液,展现出公司在高增长赛道上的战略眼光与执行能力。GLP-1药物作为全球热点领域,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疗方面持续高速放量。摩根大通预测,至2030年其全球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华润三九已通过合作引进双靶点GLP-1新药BGM0504注射液,切入这一高潜力领域。
该药在临床中展现出显著的降糖和减重疗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各剂量组HbA1c(糖化血红蛋白)降幅均优于司美格鲁肽对照组,减重方面目标剂量给药24周最高平均减重超18%,且未观察到疗效天花板,高剂量组研究仍在推进。实验中BGM0504安全性方面亦表现良好,无低血糖或非预期不良事件报告,并对血压具有积极影响。
目前BGM0504注射液已进入Ⅲ期临床,口服剂型也获批临床。考虑到司美格鲁肽的国内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在GLP-1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BGM0504凭借亮眼的临床数据,具备跻身国际第一梯队的潜力。
可以看到华润三九通过“短期-中期-长期”三阶段创新药梯次布局,不仅强化了在传统领域的优势,也在前沿治疗领域积极卡位,为“十四五”收官后的持续增长奠定产品基础。
转型深水区重塑长期价值,创新孵化驱动跨越“换挡期”
随着“十四五”步入收官年,医药行业迎来密集催化节点。华源证券研报指出,中国医药产业已基本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替代仿制成为主流趋势,企业出海能力增强,创新药逐步成为增长新引擎。
华润三九的转型路径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体现了头部药企基于自身优势应对行业变革的能力,和在战略布局上的前瞻性。短期来看,业务结构调整与并购整合带来的利润波动和费用上升已反映在财报中,但这一“换挡期”实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要阶段,也是企业构筑长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华润三九在三季度业绩沟通会上表示,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有望超越行业平均增速,力争实现双位数增长,利润端会保持稳健态势。
从行业趋势来看,未来五年,医药行业的创新驱动逻辑将更加明确。有专家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市场内部将呈现“集采保基本叠加创新促升级,同时涌现新兴的市场空间”的结构特性。一方面,国家医保政策“保基本”的坚实地基,将促进头部规模化仿制药企业集群的形成,并推动其出海和定位高精尖技术;另一方面,创新药的市场占比仍将增大,支付能力的改善亦将推动创新药销售的增长。
展望“十五五”,医药行业的创新驱动逻辑将进一步加强。业界分析认为,中国医药市场会呈现出“集采保基本、创新促升级、新兴市场崛起”的结构性趋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石晟怡预计,“十五五”期间,行业将在政策、市场与技术多重因素驱动下加速整合,利润空间可能收窄,企业优胜劣汰加剧,最终迈向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未来,政策将继续向具备临床价值、创新价值的创新药倾斜,医保动态调整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银发经济也为慢病管理、中医药服务等领域带来持续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能够有效优化费用结构、持续投入研发、精准布局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赛道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在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
— 证券市场周刊 广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