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
今年十月,我有幸踏上了澳洲北领地那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此行的目的地,并非游人如织的景点,而是朋友在达尔文市郊经营的一座农场。车子驶离市区,红土路两旁的桉树林逐渐稀疏,视野豁然开朗,一片无垠的稀树草原展现在眼前,空气灼热而宁静。就在这片仿佛被时间遗忘的赭黄色土地上,我遭遇了平生最为震撼的景象——不是活物,却比任何生命群落都更显磅礴;寂静无声,却仿佛蕴藏着大地深沉的呼吸。那是一片白蚁丘的“国度”,达尔文“金字塔”!
![]()
![]()
![]()
![]()
![]()
![]()
这些白蚁丘也叫“土林”,并非零星散布,而是浩浩荡荡地覆盖了目力所及的整片原野,如同一个失落文明留下的神秘墓群,又像是自然之神信手挥就的巨幅抽象画。规模之大,超乎想象。这些蚁丘,高者逾两米,巍然如塔;矮者亦齐腰,星罗棋布。它们并非杂乱无章,仔细看去,竟隐隐有着某种奇异的秩序,仿佛遵循着古老而严谨的律法,沿着看不见的经纬线,沉默地构筑着这座地表的“城市”。其密度之高,令人咋舌,行走其间,需小心翼翼在“建筑群”间隙中穿行,恍若漫步于一片被等比缩小的、废弃的摩天楼丛林。苍穹之下,这片由无数土黄色锥体构成的奇异景观,散发着一种非人间的、近乎神圣的肃穆感。万籁俱寂,只有热风拂过草丛的簌簌声,更反衬出这庞大沉默群体的亘古与神秘。
![]()
![]()
![]()
走近细观,每一座蚁丘都堪称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是其建筑师族群个性与生存智慧的凝结。它们的朝向,竟惊人地一致,那窄而薄的立面,精准地对着南北方向,如同一个个忠于职守的指南针。后来得知,这绝非巧合,是白蚁亿万年来进化出的精密温度调控策略——在达尔文酷热的阳光下,窄面迎向烈日,能最大程度减少吸热,而宽阔的两侧则能最大限度地捕捉日出日落时分的斜照微温。蚁丘的外壁,绝非简单的土堆,其质地坚硬如水泥,我用指甲用力划过,仅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这是白蚁用唾液混合泥土、沙粒乃至自身粪便,精心夯筑而成的“钢筋混凝土”,足以抵御北领地雨季的狂风暴雨和旱季的极端干旱。丘体表面沟壑纵横,形成复杂的纹理,既增加了结构强度,也利于散热和排水。有些蚁丘呈奇特的片状结构,如巨大的墓碑;有些则如嶙峋的石林,陡峭而多孔。它们并非死寂的土堆,内部是迷宫般的网络,类似于“神经系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高度秩序化的微型王国。而我,正站在这无数王国之上。
![]()
这般鬼斧神工的宏大工程,其建造者却是肉眼几乎难以辨识的微小生命——白蚁。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引发最深的敬畏。你无法想象,这些缺乏视觉、渺小如尘的生物,是如何依靠集体的意志和基因里的蓝图,完成这堪比人类金字塔的伟业。它们没有图纸,没有指挥,却配合得天衣无缝。工蚁是不知疲倦的建筑工人,它们用颚衔来一颗颗沾满唾液的土粒,按照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共识”或“信息素”指令,将其精准地放置在应有的位置。整个群体,就像一个超个体生物,每一个白蚁都是这个庞大生命体的一个细胞,为了种群的存续,进行着这场历时数十载甚至数百年的宏大构建。材料取自地下深处的特殊黏土,混合唾液中的有机物,在空气中硬化,便成就了这堪比岩石的强度。一座两米高的蚁丘,可能凝聚了十几代、上百万只白蚁、超过二十年的心血。它们用微不足道的身躯,一点一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这不仅是建筑,这是一种以生命和时间为砖石的信仰。
![]()
![]()
![]()
据研究者介绍,白蚁丘内部结构复杂而精妙,堪称自然界的建筑奇迹。基本结构包括——蚁后室(王台),位于蚁丘中心或底部,是蚁后的居所,空间较大,蚁后在此产卵。菌圃,用于培养真菌,是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通常位于蚁丘的中部或下部,环境温暖湿润,适宜真菌生长。孵化室,用于孵化和培育幼蚁,温度、湿度条件稳定,有利于幼蚁的生长发育。储粮室,用于储存白蚁采集的食物,如植物碎屑、木材等,为蚁群提供充足的食物储备。
纵横交错的通道系统,连接各个功能区域,用于白蚁通行、运输食物和建筑材料。主蚁道较宽大,可通往地面或地下深处,次级蚁道则更为密集,遍布蚁丘内部。还有通风与温控系统。中央竖井,位于蚁丘中央,贯穿整个蚁丘,是主要的通风通道。白天,热空气从竖井上升,带动内部空气循环;夜晚,冷空气下沉,调节蚁丘温度。外围气道,分布在蚁丘的外表,与中央竖井相连,形成复杂的通风网络。通过气道与外部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新鲜空气。蚁丘表面或顶部的小孔,与内部气道相通,用于空气流通。通气孔的大小和数量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调节蚁丘内的温湿度。很有趣的辐射状通风道,是蚁巢壁上的相互垂直的通道,形如散热片,有助于热空气冷却。除此之外,防御结构很重要,兵蚁室位于蚁丘的关键位置,兵蚁在此驻守,负责防御外敌入侵。蚁丘内部设有狭窄的通道和陷阱,用于阻止天敌进入,保护蚁群安全。排泄物处理区,用于处理白蚁的排泄物和废弃物,保持蚁丘内部的清洁和卫生。部分白蚁丘设有专门的水分调节区域,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维持蚁丘内的湿度平衡。白蚁丘的内部结构因种类和环境而异,但都体现了白蚁高度的组织性和适应性。它们通过精妙的建筑设计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实现了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的自我调节,为蚁群提供了稳定而舒适的生存环境。其实,这就是大自然的“人工智能(AI)!
![]()
离开那片令人心灵震撼的“金字塔”群,我心中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查阅资料方知,这些沉默的巨构,其科学价值远不止于奇观。它们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蚁丘改造了土壤结构,使其更透气、更肥沃,促进了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丘体内独特的微气候,成为众多微小生物(如螨虫、跳虫、某些昆虫幼虫)的避难所,增加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更令人惊叹的是,有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最古老的蚁丘,其基部年龄可能长达四千年。这意味着,当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时候,澳洲北领地的白蚁,已经开始了它们延续至今的工程。这些蚁丘因而成为记录古气候变迁的“时间胶囊”,其土壤层中可能蕴藏着数千年来气候变化、植被演替的宝贵信息。它们,是矗立在地表上的活化石,是解读这片大陆生态演化史的无声史书。
![]()
![]()
如此独特而壮观的资源,其文化旅游开发的潜力自然不容小觑。事实上,在北领地,观赏白蚁丘已是一项特色体验。但我所见农场之景,更具原始和野性的魅力,若加以科学、适度的规划,或可成为生态旅游的典范。首先,核心是保护。游览路线的设计必须避开蚁丘密集区,采用高架的木质栈道,让游客能近距离观察而不惊扰地下王国的居民。其次,阐释是关键。需要设立精良的解说系统,通过指示牌、语音导览或AR技术,生动揭示白蚁丘的朝向奥秘、建筑过程、内部结构和社会分工,将游客的惊叹引导向科学的认知和生命的敬畏。可以开发不同主题的深度体验,如“建筑师白蚁”亲子工作坊,用模型模拟蚁丘温控原理;“星空下的金字塔”夜间观星活动,在南半球璀璨的银河下,感受蚁丘与宇宙的对话。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与农场主、当地原住民社群及环保机构的密切合作,确保发展的是可持续的、负责任的旅游,让这些大自然的“金字塔”在承载游人的惊奇目光时,依然能保持其千万年来的宁静与尊严。
![]()
夕阳西下,我告别了这片白蚁的国度。车行渐远,后视镜里,那些赭黄色的锥体在晚霞中被染上瑰丽的色彩,如同燃烧的烽火台,又像是大地隆起的脊梁。我忽然觉得,相较于悉尼歌剧院的人间繁华,达尔文原野上这些沉默的金字塔,或许更能代表澳洲的内在精神——那是无数微小生命,在严酷环境中,凭借坚韧、协作与时间的力量,所创造的生存奇迹。它们不言语,却诉说着最深刻的哲理;它们很脆弱,却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这趟旅程,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风物的邂逅,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时间与自然伟力的深刻洗礼。(2025年11月3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