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野鸡比赛,几个耳光,彻底的祛魅了所谓的“传统武术”,#赵鸿刚扇耳光大赛#被几个耳光抽倒在地。有人看得愤怒,有人替“国术尊严”哀嚎,而我——坦白讲,是看得非常痛快的。
不是因为看“武林高手”被扇倒很爽,而是因为这场景终于把一层骗了国人一百多年的窗户纸捅破了:
原来吹得天花乱坠的“传统武术高手”,经不住一个耳光的基本力学考验。
这事情本来不想掺和,这种话题,流量低质、情绪化严重,沾上一口都是味儿。按理说,这种“切片级流量”我不碰也罢。但无奈:
 ![]()
就是在别人的帖子中回复一句“必然失败,中国武术故弄玄虚者多,真材实料者少之又少”,马上就有人冲出来扣帽子:“你是不是中国人?”
呵呵。
既然有人非要把一件简单的物理学 +生理学 + 博弈论问题,扭成民族情绪题,那我今天就认真地、系统地、科学地、无情地讲一讲。
一句话原则先摆在这:
真东西不怕检验,怕检验的,就不是东西。
既然吵,那就吵明白。既然争,那就争到根。能救一个,是一个。救不了,就是他的“命”,和W君就没啥关系叻。
先说清楚,为什么 W君 长期以来对所谓的“传统武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不是刻薄,也不是唱反调,而是——一旦你认真追溯这个概念的出处,就会发现很多人口中引以为傲的所谓“传统武术”,既不传统,也不武术,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存在。
注意,我这里不是在开“地图炮”,而是陈述一个可以被历史、文献与逻辑反复验证的事实:
今天被包装得神乎其神的“传统国术体系”,大部分都是清末民初才被发明、拼接、神化出来的文化幻象。
武术、门派甚至江湖其实都是近现代小说的道具并不是真正在我们历史中存在过。
这样说,所有观点都必须经得起考证。如果一种“文化现象”真的在历史上广泛存在,那么它一定会在面向大众的通俗文献中留下痕迹——尤其是小说、话本、评书、戏曲这种流传最广的载体。否则,它不是主流文化,只能算后人杜撰的想象产物。既然我们要讨论“传统武术”“武林门派”这些概念是否真实存在,那么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去翻看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作品。
目前主流学界观点普遍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贴近民间审美的武打题材小说雏形,是大众文化与市井认知的直接反映。然而,只要你真正读过《水浒》,就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书中描写梁山好汉时,几乎从不靠“武林门派”或“绝世武功”来塑造人物形象,而是反复用“力大无穷、敢打敢杀”来刻画英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李逵徒手劈牛,这些情节塑造的是蛮勇与豪气,而非什么内功心法或玄妙招式。
换句话说,如果“武术门派”“武林高手”真像今天许多人声称的那样,自古存在、家喻户晓、深入民族血脉,那么《水浒》不可能只用蛮力与胆气来体现英雄,也不可能对这些所谓“门派武学”只字不提。事实恰恰相反:《水浒》的世界观中根本没有“门派体系”,没有掌门、没有武林规则、没有江湖势力划分——因为在当时,这些概念压根不存在。这本身,就是最强的反证。
 ![]()
例如: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智深道:“打甚鸟紧?明日都看洒家演武,使器械。”众泼皮当晚各自散了。
这么高光的时刻,只是写了鲁提辖力大无穷,而没有什么门派招式,换做金庸来写或许就是:
鲁智深凝神望树,骤然脱下直裰,双足一沉,运起少林罗汉功,一式“金刚拔树”随手拍出。只听一声闷响,那株绿柳竟被他连根拔起。 众泼皮骇得齐跪:“好深厚的内力!”
其实,如果继续考证,真正开始提到武功招式的是清中期的话本小说。第一本提到招式的书大家也比较熟悉,但这个章节未必看过,这就是《聊斋志异》的第六卷《铁布衫法》:
沙回子,得铁布衫大力法。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曾在仇公子彭三家,悬木于空,遣两健仆极力撑去,猛反之,沙裸腹受木,砰然一声,木去远矣。又出其势,即石上,以木椎力击之,无少损。但畏刀耳。
蒲松龄就是记录了一件事而已,有招式,有名字,有法门——但作者蒲松龄写它的语境是什么——怪谈、奇闻、异事录。
这不是不是武学体系,也不是门派传承,更不是全民共识。
换句话说:招式,是从神怪故事中先出现,后来才被小说家当“武学”用。你以为是传统武术,实际上是——文学加工品 + 民俗怪谈的混血产物。
 ![]()
到了清中期,志怪与话本流传开后,“武功”“门派”首次有了玄而又玄的文学模版,随即便引来一群蹭热度的造假者蜂拥而上:有在朝堂之外混不出名堂的江湖人,为替自己的把式镀金、抬价招生,便把小说里的神功门派倒打一耙、反向认祖归宗,硬贴在自己身上当传承;也有半吊子技艺人嗅到生意经,把怪谈里的妖法仙术改名包装成“祖传秘功”,开堂授徒收学费;更有戏班说书人与卖艺者,为提升表演含金量与神秘感,主动把本土技艺附会进志怪体系,摇身一变成了“武林绝活”。说到底,这套操作并不新鲜——从冒牌名号、假托师承到蹭文化 IP 贴金,古今如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种事情本就是一门生意,赚钱嘛不丢人,既然是生意就会形成体系:有人负责编故事,有人负责立门派,有人负责演示功夫,有人负责收徒割韭菜,有人负责编教材洗脑。你以为是硬气功吗?练功多费劲啊!整道具比练功的成本低多了。
 ![]()
例如钢条打头断,你以为是铁头功,但本质上是劣质铸铁。你以为是硬气功抗击打?但你不知道的是打在身上的棍子咔咔脆。这个甚至不是生理学问题而是物理学问题。
例如用钢条来打头的铁头功
 
手握“钢条”下端,用“钢条”的中下部分击打额头,“钢条”硬生生的从中段断裂。
把“钢条”视作悬臂梁(手握=固支端),在距手 a=0.22 m 的“中下段”位置受瞬时冲击。该点的等效刚度:冲击近似为质量-弹簧系统,取参与运动的等效质量 (η取0.25、0.5、1做灵敏度)。
撞击脑门的初速取 v₀=5 m/s(人手劈/挥击的合理量级),弯矩 M=Fa,边缘应力
再代入材料阈值对比:灰铸铁 UTS≈150 MPa(脆);低碳钢屈服≈250 MPa、UTS≈400 MPa(韧)
我们就可以计算生成出这样的图表:
 ![]()
你会发现在撞击到头上1毫秒内,“钢条”就有一个区域因为惯性所受到的应力大于材料的抗拉极限(虚线的位置),这不断等什么?究其原理和“没人能把意大利面条掰成两段”一样,都是相同的物理学原理。
 
用棍子的“硬气功”呢?其实也是一样,大家也没有见到用棍子头打的吧?
 
这个“产业链”十分成熟,有的还担心你被棍子打得太疼,还有暗孔设计……十分贴心。
 ![]()
至于铁管和扳子……呵呵了!
 ![]()
真正值得尊敬的中国文化,从不以怪力乱神为荣。《周礼》讲搏击是军技,《七修类稿》论武备为国器,传统讲的是强身、杀敌、守家国,不是“变戏法唬老百姓”。
如果一块破钢条、几根掺水木棍,就能被吹成“千年武学”,那被几个耳光抽翻在地,不过是老天替它验货而已。毕竟你不能指望在真正的实战对战中敌人不会扭腰抽你大嘴巴子吧?
在短视频里糊弄点认知不高的粉丝,自娱自乐式造神也还能混口饭吃;但离谱的是,一边骗,一边自己真信了,竟然拎着这套戏法跑到国外去“证明自己”。结果翻车不是意外,而是报应。荒唐不在“骗术”,而在自我催眠到分不清表演和现实。
为什么W君觉得这是一个笑料呢?让一个人失能、致重伤(这件事要隐晦的说)这件事W君并不觉得陌生,而且还算是业务娴熟,当年受过击杀训练。实际上一个人的身体上有7个击杀要点,或戳、或推、或抓都可以瞬间夺取这个人的生命。真正学过的都知道人体的脆弱性,甚至说用捏瘪一个空可乐塑料瓶子的力量都可以达到目的。不过,这些点位大多数是建立在上世纪5-60年代医学和解剖学研究的成果之上的。传统武术的那些招式只涵盖了其中的三个点位。在军事上真正要攻击一个人的话,徒手过去找准点位3秒一个,哪里用得到这么花哨的招式呢?但这些东西属于纯纯的暴力用途了,咱们没有必要在公共场所来聊。但从专业角度来看,现在的很多传统武术,甚至包括UFC职业格斗和跳大神没太大区别。
之于这次最离谱的其实还是这场“国际赛事”,并不是有外国人参加的比赛就是所谓的“国际赛事”,这个比赛本身就是一场野鸡比赛。抱歉这么说,打消了大家对这场“比赛”的关注度。如果你觉得“跑男”是田径比赛就当W君啥也没说。
 ![]()
Power Slap本身是一个包装成比赛的综艺节目而已,而且备受争议。
《纽约时报》:Power Slap 本质不是竞技,而是“合法化的脑损伤秀”(a legalized brain damage show),并批评其以“可预见的伤害”作为看点,背离体育精神。
《华盛顿邮报》:Power Slap 是“一档以脑震荡为节目卖点的真人秀”,强调参赛者缺乏防御能力,属于“不对等冲击伤害”,运动价值为零。
《卫报》:Power Slap 的存在,是“娱乐产业对运动伦理底线的再次试探”。如果这都能称“运动”,那么斗殴视频都能叫“格斗赛”。
不仅主流媒体如此评价,专业领域的声音更为直接。多名参与过 UFC、NFL 等顶级项目的运动医学顾问与神经学专家公开表示强烈反对,认为 Power Slap 的机制本身就违背体育医学与竞技原则。连续的耳击冲击极易造成不可逆的脑干损伤,而这种项目在规则设计上既无格挡、无防御体系,也不存在战术博弈空间,参赛者只能被动承受伤害。医学界的结论相当明确:这不属于搏击范畴,而是一种以损伤为卖点的表演式伤害秀,既不具备体育价值,更不应被包装为正规赛事。
 ![]()
更离谱的点在这:哪个正经的体育赛事是按“综艺季数”来播出的?
真正的体育赛事是按赛程、赛制、积分、淘汰、年度排名来组织的,有规则、有体系、有协会、有认证。世界杯有届数、奥运会有周期、UFC 有赛期卡表、拳击有战绩排名和金腰带体系。唯独“力掴耳光”这种东西,居然像真人秀一样按 Season 1、Season 2、Season 3 来更新——这已经不是体育,而是综艺内容生产逻辑了:要维持话题热度、制造看点、轮番换角色和噱头。
这个剧情就成了隋波、唐人杰、老饭骨一群人跑到韩国去参加一场以拍黄瓜为比赛项目的综艺节目,结果还技不如人、当场翻车输给了来自印度的家庭主妇——这件事无论怎么想都不那么体面。
“武术大师”嘛即便是骗咱们好歹也得端着点吧?去这种比赛本身就是失体面,赢了没法吹,输了更丢人。
有诗云:
耳光三下神功碎,
披着国术扮仙魁。
骗到自己新成真,
出国一试见原形。
这不,底裤被人家直接扒了,好意思吗?一丛黑毛露出,哎真男人!
 ![]()
这群人代表了谁?按理,他们谁都代表不了,可一旦出了国,事情就变味了:他们不管有没有资格,都默认披上了“中华武术”“泱泱华夏”的外衣。结果不是我们派出去的,是被拎出去“代表”了。
光腚拉磨——转圈丢人。
其实认知低点群体是有一种“魔之自信”的。对魔之自信,着了魔一样的自信。所以看到这样的回复“你是中国人吗?涨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中国人武术讲究一两拨千斤,力量不敌就用巧劲儿。这个比赛就是压制了中国人的优势,中国人不适合这种打法。”一点不奇怪。
他们对于自己所信的东西不是建立在实战、训练或知识基础上的自信,而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自我感动。你会发现,他们对“国术”并不是了解,而是相信;不是见过,而是崇拜;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想象力。
因此当网上有人质疑所谓“传统武术”的真实性时,他们并不会思考,只会本能地护犊子。你随便说一句“这玩意儿真经不起检验”,立刻就有键盘侠跳出来扣帽子:“你是中国人吗?涨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紧接着熟悉的台词就来了,句式永远如出一辙:“中国武术讲究一两拨千斤,力量不敌就用巧劲儿。这个比赛就是压制了我们的优势,中国人不适合这种打法。”
看似铿锵有力,实际上不过是精神胜利法高级版。逻辑很简单:打得过,那是“我中华神功”;打不过,那就是“你们不懂东方武学的精髓”。
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沉迷幻象、拒绝认知升级的受众土壤,才滋生出成批“武学骗子”得以长年寄生生存。有人愿意被忽悠,就自然有人愿意扮神棍;有人坚持要相信“失传秘技”“点穴封喉”“隔山打牛”,市场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生产这种精神鸦片。
不是骗子太聪明,而是太多人渴望被骗。他们不是不懂常识,而是不愿意放弃那个让自己精神高潮的幻梦——承认真相比继续做梦更痛苦。
正因如此,这些“武术大师”“国术传人”才敢把戏法当绝学,把道具当武功,把综艺当擂台,甚至自信到以为能代表“中华武学”走向世界。
不是他们的胆子大,是被供起来的人太多。当骗局变成信仰,骗子比信徒还真诚。
所以,这几个耳光真正扇响的,不是“武术”,而是我们文化中长期习惯用神话掩饰现实、用虚荣粉饰无能的那块遮羞布。
国术不需要神化,更不需要骗子,它需要回到本来:技击、健体、武备、精神。
假的传统不值得守,能经受检验的才配传承。
这不是打醒某几个“宗师”,而是提醒我们自己:
一个民族的强大,靠的是面对真相的勇气,而不是沉迷幻想的自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