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欧洲两个技术强国突然出手,打了中国一个“闷棍”。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直接掐断了对中国的晶圆供应;几天后,德国总理默茨也宣布全面更换境内使用的中企5G设备。
![]()
这一连串操作,打破了此前中欧关系“既竞争又合作”的微妙平衡,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和通信技术竞争的背景下,这番剧烈变化显得格外刺眼。
这可能成为中欧技术关系的转折点,也让人不禁问一句:这,会不会是中欧贸易战的开场戏?
荷兰断供晶圆,砍在全球车企的“命门”上
10月29日,荷兰政府以“中资不履行合约”为由,强行接管了由中国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并火速任命新CEO斯蒂芬·蒂尔格,随后宣布对华切断晶圆供应。这块晶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但它是汽车芯片的“底盘”。没有它,车就等于没了“发动机的大脑”。
![]()
要知道,全球60%的汽车芯片靠亚洲供应,中国又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安世掌握的晶圆产能对全球车企至关重要,一旦断供,整个行业就像断了链条的传送带,寸步难行。
荷兰这招看似精准打击,结果却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家脚”。安世中国11月2日立马放出消息,早在风声紧时就已完成库存建设,成品和在制品足够维持运营。这波“釜底抽薪”的操作,直接稳住了局势。这种快速反应显示出中国制造链的抗压能力,也给了外界一个信号:中国不是毫无准备的“被动挨打”。
![]()
欧洲媒体倒是看得明白。《德国经济周刊》毫不客气地点评:荷兰这步棋“蠢得罕见”,不仅没带来实际收益,还把全球供应链搅乱一遍,自己也难全身而退。背后的推手,自然绕不开美国的“影子”,但荷兰政府的配合速度之快,确实让人咋舌。
这场晶圆风波,其实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全球技术竞争中,谁控制了上游资源,谁就握住了话语权。而荷兰的操作,很明白就是短视投机主义的体现。中方的快速反制,反倒是一次对“技术胁迫”的有效回应,也让全球看清了供应链不是谁想掐就能掐的。
德国“变脸”,从合作伙伴到技术对手
![]()
荷兰刚刚动手,德国就紧跟着转身。10月底,中美在釜山进行高层会谈,刚刚释放了些许缓和信号。可德国总理默茨却突然表示计划投入超过20亿欧元,替换德国境内所有中企提供的5G通信设备。他的说法更是意味深长:“不能让中美来决定技术的未来。”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科技独立宣言”,但背后的含义耐人寻味。德国此前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亲密的经济伙伴之一,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和通信领域,合作密切。但这次突然“砍向”中国供应商,并不完全是所谓“安全考量”,更像是迫于多方压力后的“表忠心”。
![]()
这笔高达20亿欧元的替换费用,最终只能由德国纳税人埋单,技术上也没有任何实质提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破坏了商业规则,却没能带来所谓的“安全红利”。
德国的这波操作,其实也与欧洲制造业的焦虑密切相关。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暴露出军工产能的严重不足。2025年数据显示,欧洲军工产能仅占全球15%,连乌克兰战场消耗都跟不上。反观俄罗斯,在朝鲜的协助下,反而实现了“产能逆袭”。这种反差,让欧洲感受到了“制造业滑坡”的真实压力。
![]()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制造能力某种程度上被当成“替罪羊”。德国的强硬姿态,更多像是用政治表态掩盖经济焦虑。曾经的合作伙伴,现在成了“技术对手”,不是因为中国变了,是因为德国找不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出口。
默茨的“180度转向”,看似果断,实则暴露了德国在中美之间的尴尬角色:既想保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又怕被美国“盯上”。这种矛盾的政策,只会让德国失去主动权,最终把自己逼到墙角。
贸易摩擦升温,中欧关系走向十字路口
![]()
荷兰断供晶圆,德国替换5G设备,这两件事像是连环拳,打在了中欧关系最敏感的神经上。眼下的气氛,已经不只是“技术争执”,更像是贸易战的前奏。
中国的反制手段,比如稀土出口管制、安世本土化运营,被一些政客视为“挑衅”。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是欧洲难以接受中国崛起的心理落差。尤其是一些老牌国家,仍带有“殖民心态”,认为规则只能由自己来定,别人若反击,就是“逾越本分”。
但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代工厂”。安世半导体的反制动作,稀土战略的精准投放,都在说明一个现实:中国不仅有反应能力,还有主动出击的底气。
![]()
欧洲制造业的崩塌,才是真正的危机。俄乌冲突只是放大镜,欧洲内部的产业空心化早已存在。2023年数据显示,欧洲工业产能年降幅高达5%。在“公平竞争”中跟不上节奏,结果自然是诉诸保护主义。但保护主义只会让问题更糟。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不可能坐视荷兰这一类“投机打压”蔓延。遏止这种趋势需要对典型案例进行惩戒,用实际行动对冲不确定性。同时,也主张通过多边对话稳定局势,避免事件全面升级。
当前的中欧关系,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向左,是继续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向右,则是推高壁垒、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荷兰和德国的动作,已经让这条路变得愈发陡峭。
![]()
从荷兰政府强行断供晶圆,到德国高调替换5G设备,这些事件看似各自为战,实则背后有着共同的驱动力:全球技术秩序正在重构。中美博弈的阴影下,欧洲开始选择“站队”,但站得并不稳。
中国的应对,表面上是“危机处理”,其实是在为未来构建更强韧的产业链。欧洲如果继续沉迷冷战思维,只会错失真正的合作机会。
合作或对抗,不再只是外交辞令的问题,而是全球供应链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对于中欧双方来说,继续试探底线只会双输。真正的智慧,是在风暴中找到彼此的锚点,哪怕只是为了避免整个系统的失控。
![]()
局已落子,后续如何发展,值得所有人盯紧。欧盟的下一步选择,可能将决定未来十年中欧关系的走向。
信息来源:面对荷方晶圆断供 安世中国回应:库存充足 能够满足客户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财联社2025-11-02 10:56: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