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阅读路上,一个群体也不能掉队!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治理考量

0
分享至



10月17日,2025天府书展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书展展览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场集中展出图书3万余种,设立银发阅读专区、Z世代阅读专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图为在2025天府书展“点亮阅读微心愿”主题区,一名作家向小朋友们讲述创作故事。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导读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发布主旨宣言。1997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言。今年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的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

◆2018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构建了全民阅读全链条保障体系:明确国家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查询借阅、公共空间开放、公益性讲座等服务全部零门槛,减少阅读权益的获取障碍;推动建立线上线下文献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互通。

◆为保障全民阅读“一个群体也不能掉队”,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鼓励公开出版的图书、报刊配备有声、大字、盲文、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

◆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方式对严肃阅读、深度阅读的挤压不容忽视。专家认为,国务院批复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将“全民阅读”从倡导性口号升格为制度性安排,意味着阅读不再仅是个人爱好及文化符号,更是文化公共治理的重要一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阅读是文化的根脉,不仅关乎知识传承与精神滋养,更关乎国家文明的高度。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的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从提出建设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到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从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再到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有着怎样的法治考量?

从联合国倡议到国家行动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23年后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并向世界传播了这样一条主旨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选择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是因为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德拉维加都是在4月23日逝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这样介绍:我们在这一天在世界范围表达对书籍及其作者的敬意,鼓励大家阅读。

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而后俄罗斯建议增加版权的概念,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图书之都计划”,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授予“世界图书之都”的称号,举办一系列庆典活动。今年的“世界图书之都”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1997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言。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原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下称《全民阅读倡议书》),倡议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活动,标志着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

《全民阅读倡议书》里这样写道:当前,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必须在关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读书阅读活动,使所有公民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并成为行为道德准则。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写道: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2014年起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12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响应全民阅读28年来,全国各地的落实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山东将“全民阅读”写入了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省政府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作为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于2015年实施;吉林、广东、贵州、宁夏等地先后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国家政策精准落地。

数据见证成效

多年来,全民阅读倡议行动见证了我国浓厚阅读氛围的形成。今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2.1%,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对比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图书阅读率为58.8%。

与此同时,自2016年至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68.2%上升至80.6%。2024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29分钟,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24.41分钟。

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硬件设施的稳定运营与规范保障不可或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从业人员6.1万人。这些阅读阵地的有序运转,背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坚实保障。

这部2018年施行的法律,构建了全民阅读全链条保障体系:明确国家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查询借阅、公共空间开放、公益性讲座等服务全部零门槛,减少阅读权益的获取障碍;推动建立线上线下文献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互通,让阅读服务真正“无死角”覆盖。

今年9月27日,雄安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为当地居民打造了兼具藏书与交流功能的阅读空间,成为法律保障下阅读设施提质升级的范例。9月29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旅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通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有效激发了群众的阅读热情。

阅读路上,一个群体也不能掉队

全民阅读的核心要义是“一个群体也不能掉队”,特定群体的阅读权益需要法治精准护航。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鼓励公开出版的图书、报刊配备有声、大字、盲文、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为视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打开“阅读之窗”,让他们不再受限于传统阅读形式,可以通过多元载体享受阅读乐趣。2024年11月,民政部、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保障方案:鼓励社区书屋、农家书屋、职工书屋以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银龄书架;实施“阅读交友行动”,通过精品诵读、图书情景剧、好书分享、观影读经典等多种形式,让老年人在交流中感受阅读魅力。

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让他们也能“足不出户读好书”,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温暖可及的阅读服务。广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将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纳入当地全民阅读服务范围;贵州聚焦民族地区,扶持少数民族优秀出版物的创作和出版,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双语出版物,让不同群体都能在书中找到文化归属感,实现全民阅读的地域适配与群体覆盖。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围绕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重点监督领域,共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000余件。在法律监督层面,检察机关积极履职,借助公益诉讼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特定群体的阅读权益。

今年3月,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该区图书馆没有专门的无障碍阅览空间,也缺乏盲文读物、助听设备。5月,该院向文旅部门送达检察建议,督促其及时出台整改方案。两个月后,苏家屯区文旅局书面回复称已整改完毕。8月14日,检察机关邀请残障人士代表、老年人代表实地验证整改效果。在活动现场,体验者通过指尖触摸崭新的盲文书籍,借助智能阅读设备听取语音导航,亲身感受到便捷性后,赞不绝口。

破解“阅读碎片化”难题

虽然国家在推广全民阅读方面作了种种努力,但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呈现出的问题也引人深思: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与手机、电脑等数字化媒介的“相处”时长超过3小时,指尖滑动间,碎片化信息不断分散注意力;而翻开纸质书沉下心阅读的时间,每天不到半小时。从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情况来看,2024年,我国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5.1%,有33.6%的人表示过去一年通过听书的方式阅读。数字化浪潮下,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亟须更坚实的支撑,法治为全民阅读筑牢根基的脚步,始终坚定向前。

今年3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全民阅读促进工作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从单日仪式延伸为持续一周的文化盛宴,各地可围绕主题开展多元阅读活动,让书香渗透到城乡各个角落。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中介绍,我国国民阅读素养还有待提升,未成年人阅读兴趣还有待培养,全社会阅读氛围还有待加强,各方在促进全民阅读中的作用还有待形成合力。社会各界不断呼吁,通过立法的形式和有效的制度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全民阅读。

“微光书苑”创办人、全国人大代表李翠利第一时间关注到“全民阅读活动周”设立的消息。作为一名乡村阅读推广人,李翠利认为“这是个好事儿”。李翠利在河南省内黄县李石村长大。早年间,她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为生活奔波,真切感受到乡村不仅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更是贫瘠。看着村里的孩子们或是在课后和假期无所事事地疯跑,或是沉迷于电子游戏,她心里很着急。

思来想去,李翠利在自家经营的小超市开辟出一个角落,摆上自己收藏的200多本书。书屋成立之初,尽管免费,但前来看书、借书的村民并不多。李翠利用发糖果、送小礼物等方式吸引孩子们来看书,养成阅读习惯。17年的坚守,“微光书苑”如今已有书籍5000多册,也成了村里最具亲和力的公共空间。

“一个人开始阅读的契机多种多样。从读书日到阅读周,时间延长了,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也可能在这个时候拿本书看看,有了一个走进阅读的契机。”李翠利说,国家对阅读投入更大的关注,大力推广阅读,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走进书籍的世界,养成阅读习惯。

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看来,国务院批复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将“全民阅读”从倡导性口号升格为制度性安排,意味着阅读不再仅是个人爱好及文化符号,更是文化公共治理的重要一环。

首先,这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角度提供阅读资源的充足供给。国家设立阅读周,恰是以制度方式保障阅读资源供给:一方面,推动优质内容供给侧改革,加大经典出版、数字精品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数字阅读资源普惠,降低阅读门槛,让深度阅读、经典阅读成为可及、可负担的生活方式。

其次,“可以从文化公共治理角度破解‘阅读碎片化’难题”。张步峰认为,以“全民阅读活动周”为轴心,把图书馆、书店、学校、出版机构、数字平台等分散资源统一纳入国家议程,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市场助力的机制,形成集中释放、持续发酵的规模效应,让阅读成为一种国家仪式。

如何让“全民阅读活动周”的初衷真正落地?张步峰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化:一是立法保障,期望加快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出台,明确政府投入、服务标准、评估指标;二是投入更大的财政力量,比如设立国家阅读基金,以奖代补、以购代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三是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匹配阅读需求,打造“指尖上的图书馆”。

【来源:检察日报·深度版 作者:周蔚 易得香 王凤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正义网新闻 incentive-icons
正义网新闻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73593文章数 420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