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客 A320 穿梭云层、波音 777 平稳落地,当特斯拉 Model 3 的流线车身成为行业标杆,鲜少有人留意到,这些改写工业格局的产品背后,都离不开同一家法国企业的技术支撑 —— 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èmes)。如今的它稳居全球工业软件前五,2024 年全年营收攀升至 62.14 亿欧元,服务着 90% 的全球 500 强制造企业;但回溯至 43 年前,它还只是达索航空分拆出的小型团队,仅凭一款软件就撬动了工业设计领域的数字化变革。
技术奠基:20 人团队攻克航空难题,CATIA 终结手绘设计时代
1981 年,法国图卢兹的达索航空办公室里,20 名工程师正为一个行业难题焦虑:飞机复杂的曲面结构只能依赖手绘图纸设计,不仅精度难以保证,每修改一次就得重新绘制整套图纸,一款新机型的研发周期常常长达十几年。正是看到这一行业痛点,达索航空决定将内部的 CAD/CAM部门独立,成立达索系统,目标清晰明确:用软件破解 “复杂曲面设计” 的困局。
这支小型团队很快交出了答卷。1982 年,首款产品 CATIA正式推出,首次实现了 “三维表面建模” 技术的商业化 —— 设计师在电脑上就能精准勾勒飞机机翼的流线曲线,通过鼠标拖动即可调整参数,精度能控制在 0.1 毫米以内。这彻底颠覆了传统:此前画一张机翼图纸需一周,修改还要重来,而 CATIA 将过程压缩到几小时。
1984 年,CATIA V2 版本的推出迈出了更关键的一步:首次将 2D 绘图与 3D 建模功能整合到同一系统中。这意味着设计团队无需再在 “二维图纸的平面呈现” 与 “三维结构的空间想象” 之间反复切换,所有设计数据实现实时互通。空客率先将其投入应用,借助 CATIA V2 完成 A320 客机的设计工作,不仅将研发周期缩短 18 个月,还减少了 40% 的设计错误;随后波音也紧跟步伐,其 777 客机成为全球首款 “全数字化设计” 的机型,从设计启动到成功首飞仅用 5 年,创下当时的航空业纪录。
真正让 CATIA 走向全球的,是与 IBM 的合作。1980 年代末,IBM 为达索提供高性能服务器,预装 CATIA 后通过全球渠道推广,直接打开汽车市场。丰田用它设计轿车,车身风阻系数从 0.32 降至 0.28,年省燃油成本上亿元。到 1990 年代末,全球 70% 新飞机、40% 新汽车都依赖 CATIA 设计,达索就此坐稳高端 CAD 龙头。
战略扩张:以并购补全产业链,从工具提供商到全流程方案专家
凭借 CATIA 在高端 CAD 领域站稳脚跟后,达索系统并未停下脚步。1995 年,伯纳德・查尔斯接任 CEO,他敏锐地察觉到行业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 “设计软件”,而是能覆盖 “设计 - 仿真 - 制造 - 运维” 全流程的一体化工具 —— 比如设计师用 CATIA 完成图纸后,生产部门需重新调整参数才能适配生产线;产品制造完成后,又要借助其他软件测试强度,各环节数据割裂严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以 “补全产业链” 为核心的并购布局正式启动。1997 年,达索以 3.1 亿法郎收购美国 SolidWorks,填补中端 CAD 空白。当时高端软件昂贵复杂,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 SolidWorks 基于 Windows 系统,操作如 Office 般简单,价格仅为 CATIA 的 1/5。收购后,达索 “高端服务巨头、中端覆盖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从 15% 跃升至 28%。
同年,达索系统又收购美国 Deneb Robotics,这家企业的核心技术是 “数字化制造仿真”这项技术可在电脑模拟生产线运作 —— 汽车厂调整装配线无需停产试错,能提前发现碰撞问题。达索将其整合为 DELMIA 品牌,打通 “设计到生产” 断层,雷诺用它将生产线调试时间从 3 个月缩至 1 个月。
2005 年,达索系统再出重拳,收购美国 Abaqus 公司。成立 SIMULIA 品牌,将仿真功能与 CATIA 打通,形成 “设计 - 仿真” 闭环。特斯拉用它测试 Model 3 车身碰撞,无需实体原型,直接电脑模拟,节省上亿元成本。
2010 年,达索系统收购 IBM 的 PLM部门,彻底补全了产业链的 “最后一块拼图”。达索系统的 “全流程解决方案” 正式成型,客户也从航空汽车拓展至医疗、消费品领域。
生态重构:3DEXPERIENCE 平台打破数据壁垒,虚拟孪生重塑制造模式
当全流程工具链逐步完善,达索系统开始思考如何打破工具间的数据壁垒。2012 年,它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3DEXPERIENCE 平台 —— 彼时云计算已开始兴起,但工业软件仍以 “单机版” 为主:设计部门用 CATIA、仿真部门用 SIMULIA、制造部门用 DELMIA,各部门数据分散存储在各自的设备中,共享数据需依赖 U 盘拷贝,“数据不同步” 的问题频发:比如设计部门修改了零件参数,仿真部门未及时更新,就会导致测试结果出错。
3DEXPERIENCE 平台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 “数据孤岛” 难题。作为云原生平台,它将 CATIA、SIMULIA、DELMIA、ENOVIA(PLM 系统)等所有工具整合至云端 —— 巴黎的设计师完成图纸绘制后,慕尼黑的仿真工程师可实时查看;参数修改后,东京生产部门的电脑能立刻同步更新。空客在设计 A350 客机时,借助该平台实现全球 17 个国家、5000 多名工程师的同步协作,研发周期比 A320 缩短 2 年,数据错误率下降 60%。
为完善生态,达索还持续补能:2017 年收 Outscale 强化云安全,满足欧洲企业 “数据主权” 需求;投资 AR/VR 公司 Diota,让工程师戴 VR 眼镜 “进入” 虚拟孪生体查细节;开发 AI 生成式设计工具,某航空企业用它设计发动机零件,减重 30% 且强度提升 20%。
终成巨头:62 亿营收背后,扛起工业数字化转型大旗
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如今的达索系统早已褪去初创时的 “小团队” 底色。2024 年财报数据显示,其全年营收达 62.14 亿欧元,净利润 18.3 亿欧元,全球员工规模突破 2.9 万人,在 197 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服务的 37 万余家企业中,既有空客、波音、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几十人的制造类初创公司 ——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能在达索系统的生态中找到适配的数字化工具。
回望达索系统的发展历程,从 CATIA 的技术突破打破手绘设计局限,到通过并购构建全流程工具链,再到 3DEXPERIENCE 平台重构工业生态,它的每一次战略选择都精准踏中了工业数字化的关键节点。如今,随着 AI、元宇宙、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达索系统又将目光投向 “工业元宇宙”—— 未来,企业或许能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而始终走在行业前沿的达索系统,无疑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