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下午三点,《图形印设计与创作》专题讲座在重庆王琦美术馆四楼举行。本次讲座是“文明互鉴·一带一路”第三届图形印展(重庆巡展)的配套活动,邀请两位该领域专家主讲,吸引近50名专业人士参与。
![]()
![]()
![]()
参与人员来自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印社、重庆青年书协、国际东方文化交流协会、南岸区书协、沙坪坝区书协等单位,涵盖高校、专业社团等多个领域。
![]()
![]()
专家分享:拆解图形印设计与跨文化价值
1. 马小杰:图形印的构思、设计与创作逻辑
中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重庆市书协副主席马小杰,首先梳理了图形印的发展背景。他提到,“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历经五年探索,推动图形印与时俱进,承载“一带一路”东方高铁、带着具有“中国造”特色文化符号,已从宁波、走向世界,先后在联合国总部、日本大阪世博会、巴西金砖峰会上展出,以“方寸之间有万千气象”的特色引发国际关注。
结合创作实践,马小杰提出图形印创作的核心要点:
选题方向:国内题材需聚焦歌颂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传递正能量;域外题材应侧重歌颂英雄、倡导善良和平、彰显人性光辉,以引发跨文化共鸣。
设计四原则:平面化(二维呈现,无光影层次)、抽象化(提炼核心特征,不写实)、符号化(转化为固定含义标志,如秦汉肖形印)、金石味(保留镌刻古朴质感,线条厚重有肌理)。
他强调:“将生活具象物象简化、抽象为入印图形,是图形印设计成败的关键。”
![]()
![]()
2. 蒋超凡:图形印的“可读”与“可观”及跨文化意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南大学书法学博士蒋超凡,聚焦图形印的跨文化价值,提出其“跨文化新使者”定位——能突破文字壁垒,以图像叙事承载“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意象,兼具识别与审美功能,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无需翻译的符号通道”。
结合古今中外实例,他进一步阐释“可读”与“可观”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可读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地基”,确保信息无障碍流通;可观性是作品的“穹顶”,需通过艺术语言革新赋予持久生命力,图形印需在识别速度与审美深度间找到动态平衡,才能成为文明互鉴的“永久通道”。
![]()
四川美院师生与主讲人合影
讲座意义:为篆刻创作者注入新动能
本次讲座旨在让重庆篆刻家及爱好者深入了解图形印,激发参与创作的热情。对于篆刻领域文艺工作者而言,这既是激活创作思维、开拓资源的契机,也是契合“新时代新发展”目标的历史机遇。未来,期待重庆涌现更多图形印创作者与优质作品,推动这一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