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谁敢信,中国的财政部,居然要干美联储发行美元美债的事了。
中美在马来西亚谈判的同一天,我们宣布11月初,要在香港发行美元主权债券,规模不超过40亿。
![]()
前言
2025 年 9 月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第二次组长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进入新阶段,其中关于政府债券发行管理与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的深度研讨,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构建特色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探索。
这种协同并非简单复刻美联储的职能,而是基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制度创新 —— 美联储兼具货币发行与国债市场调控双重职能,而中国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合机制,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实现政策合力,形成 “财政部统筹债务供给、央行调控流动性” 的双轮驱动模式。
![]()
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的重启预期成为这一机制的具体体现。2024 年 8 月至 12 月,央行曾累计净买入 1 万亿元国债,通过基础货币投放为政府债券发行营造稳定环境,这种操作既不同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也区别于传统的公开市场工具。
数据显示,那段时期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 1.6% 至 1.7% 区间,政府债券发行中标利率与二级市场收益率偏差控制在 5 个基点以内,既保障了财政融资效率,又避免了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市场波动。
![]()
2025 年 1 月暂停操作后,随着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 1.8% 附近,市场对重启的预期持续升温,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当前市场环境已具备重启条件,这将为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发力提供货币支撑。
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机制的完善是另一项关键布局。财政部与央行在会议中明确将推进这一议题,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作用被进一步强化。
![]()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离岸人民币国债余额已突破 1.2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40%,但与 3 万亿元的离岸人民币规模相比仍有差距。
这种扩容不仅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人民币资产选择,更构建了 “人民币流出 - 资产配置 - 回流投资” 的闭环,与吴晓求提出的 “构建多元人民币资产池” 理念高度契合,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
中美债务货币体系的本质差异
中国财政与货币协同机制的推进,始终围绕自身经济特点展开,与美国依赖美元霸权的债务货币体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在货币供应与债务结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中国 M2 货币供应量达 304 万亿元人民币(约 42.1 万亿美元),虽总量远超美国的 20.8 万亿美元,但 CPI 涨幅始终保持温和,未出现恶性通胀。
这背后是中国货币流向的结构性特征 —— 大量流动性被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吸纳,2024 年全口径政府债务中约 60% 形成了交通、能源等优质资产,与美国债务主要用于消费和利息偿付的模式截然不同。
![]()
美国债务体系的可持续性正面临严峻挑战。2025 年其联邦与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超 40 万亿美元,债务 / GDP 比率达 127%,仅债务利息支出就占联邦财政收入的 15%,达里欧警告的 “以债养息” 临界点正在逼近。
更关键的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让美国得以将债务风险向外转移 —— 美联储通过加息缩表制造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缩,2024 年的加息周期已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规模超 8000 亿美元,许多美元负债国偿债成本激增,这正是 “美元收割” 的典型机制。
![]()
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仍达 58%,美元计价债务占全球外债总额的 60% 以上,这种依赖度为美国的政策溢出提供了基础。
中国债务体系的风险防控路径则凸显内生性特征。2024 年底中国全口径政府债务 92.6 万亿元人民币(约 12.3 万亿美元),官方口径债务 / GDP 比率 68.64%,虽存在地方隐性债务问题,但通过债务置换、延长还款期限等化债措施,利息成本已从 2022 年的 3.2% 降至 2.8%。
![]()
与美国 35.7 万亿美元的外债规模不同,中国债务以国内持有为主,外债占比不足 10%,这使得中国在面对全球金融波动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 年已安排 1.2 万亿元化债资金,重点支持高风险地区债务处置,这种主动防控策略进一步降低了外部冲击的影响。
![]()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与全球影响
中国财政与货币协同的深层意义,在于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制度基础,逐步打破美元霸权下的全球经济循环。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已达 5.68%,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但与美元的主导地位仍有差距,吴晓求提出的 2035 年达到 20% 的目标,需要依托金融市场开放与资产池建设持续推进。
财政部与央行在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上的布局,正是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 —— 通过提供高流动性、低风险的人民币资产,吸引境外投资者增持,2025 年二季度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规模已达 3.8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2%。
![]()
“一带一路” 沿线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试验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28%,在能源贸易领域这一比例更高。
由于沿线国家多为资源型经济体,中国适当扩大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形成贸易逆差,为人民币 “走出去” 创造了条件。
![]()
例如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 45%,双方通过建立本币结算机制,有效规避了美元波动带来的定价风险,这种模式正被复制到与中东、中亚等地区的合作中。
这种破局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2024 年美联储加息引发的 “收割效应” 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规模较依赖美元的国家减少 37%,输入型通胀压力下降 2.3 个百分点,显示出多元货币体系的缓冲作用。
IMF 数据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2.2% 升至 2025 年的 3.8%,虽仍较低,但增长趋势明确。
![]()
结语
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交易规模 2025 年上半年达 8.6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35%,其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枢纽的作用持续增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便捷的人民币交易渠道。
从政策协同到市场开放,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美国的金融发展路径。财政部与央行的机制创新,既避免了美元体系下 “债务货币化” 的风险,又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
这种探索不是对现有体系的颠覆,而是通过构建多元货币选项,为全球经济提供更稳定的运行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依托美元霸权的 “收割” 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