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爷,您又是一周没碰荤腥啦?”清晨6点,社区卫生站已热闹非凡。69岁的赵大爷习惯每周来测血脂,总是把化验单揣在衣兜里。
一边等结果,一边抿着白开水念叨:“家里人盯得紧,吃口肉就说我不自爱。医生,我这血脂不高吧?”护士笑着安慰,主诊医生看了查验报告,反倒十分诧异:“您这指标控制得不错啊,不用一口肉都不吃。
![]()
其实,只要血脂水平没超过6.2mmol/L,大多数人完全可以适量吃肉,反而对营养均衡更有利。”
很少有人知道:并非所有中老年人都要“闻肉色变”。医学研究显示,一味吃素可能让身体陷入新困境,还可能加速肌肉衰减、造成维生素B12、铁等微量元素缺乏。合理摄入瘦肉、鱼虾类,不仅不会升高血脂,有些还可能帮助“好胆固醇”提升,间接保护血管。
“只要血脂化验单上的总胆固醇没超过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mmol/L,血脂并非异常。”这是2023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权威结论。
![]()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等多项跟踪研究,长期素食且忽视蛋白质摄入的 elderly,更易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12.4%;贫血风险提升约18%;肌少症发病率增长15.3%;免疫力评分下降8%左右。
事实上,肉类并非血脂升高的唯一元凶,反而是油炸、动物油脂、加工肉制品才最容易造成高血脂。优质瘦肉(鱼、鸡、牛肉)富含蛋白质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增强体力和肌肉。
哈佛大学一项纳入20万人、长达12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每周适度吃鱼肉、白肉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比长期全素饮食低7.8%。吃肉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更多是营养均衡的基石。
![]()
有些人自觉健康,每日三餐清淡,却不知无“荤”易出状况。大量临床证明:
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缺乏。是中老年人常见健康隐患,也是肌少症、贫血、免疫力下降的幕后推手。
比如,医生门诊曾遇到这样一位54岁阿姨,每日三餐只吃蔬菜杂粮,结果半年后反而出现头晕、乏力,查血呈小细胞性贫血,最终须补充动物性食品。国内一项《中老年营养与健康联合调查》数据显示:56.3%的高龄素食者有不同程度的肌肉流失风险,而适量吃瘦肉和鱼虾者仅为22.1%。
![]()
肠道吸收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也高度依赖食物中合理脂肪摄入。如果长期素食、完全戒肉,可能造成这些重要维生素的吸收率下降,出现骨密度减少、免疫力变差、皮肤干燥等一系列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斑块”不是一天形成的,只减少肉类摄入,而不注意全面营养平衡,并不能一劳永逸防控心血管事件。
医生提醒: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放心吃肉?当然不是!但只要血脂没超标,日常饮食讲究肉菜搭配,反而有益健康。
下面是吃肉“护血脂”的三条科学建议:
优先选瘦肉、鱼虾,避开肥肉和制品。优质蛋白首选深海鱼、虾仁、鸡胸肉、牛肉、瘦猪肉。每周2-3次,每次摄入50-75克左右最理想,约一个手掌大小即可。
![]()
烹调方式:清蒸、水煮、炖煮最优。远离红烧、油炸、腌熏等高热量、高钠做法。以蒸、煮、炖等低油、少盐方式,既保住营养,又减少胆固醇和脂肪摄入。
蔬菜粗粮不能少,饮食多样更关键。无论能否吃肉,蔬果、豆类、全谷杂粮必须每日摄入,丰富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健康,还可减少胆固醇吸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