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美国的依附宿命,又添新注脚。就在近日,高市早苗与到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宣布,将全面执行一项总额高达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协议。这份协议,被许多专家视为新版"广场协议",而且条件比40年前的那份协议更狠。
![]()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份协议的具体内容。日本需要通过其国有银行,以购买股权、提供贷款和出具担保这三种方式,向美国注入资金。这些资金必须投入美国指定的芯片、能源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在利润分配方面,协议规定初期按五五比例分成,但一旦美方收回成本,其利润份额将立即跃升至九成。这意味着日本承担了前期风险,却只能在后期获得极小部分的收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议还赋予美方"惩罚权":如果日本未能按时出资,就将面临高额关税等制裁。高市早苗首相甚至还主动承诺"优先支持美方项目清单",这相当于将三菱、软银等日本龙头企业直接绑上了美国的战略战车,让这些企业的发展方向被迫与美国利益绑定,失去了自主选择的空间。
![]()
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市政府为何要签署这样一份明显损害日本利益的协议?答案可能在于其政治考量。目前,高市内阁的支持率已从初期的71%大幅下滑,曾经的"新首相红利"消失殆尽;更严重的是,多名副大臣卷入黑金丑闻,负面新闻不断冲击公众信任;在野党也已做好准备,正计划发起国会质询,对高市内阁的执政能力展开监督。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高市早苗急需外部力量的支撑,而美国的政治支持无疑是最具分量的"筹码"。对她而言,这份5500亿美元的协议,本质上是向美国交出的"投名状",用日本的经济利益换取美国对其政权的认可,以缓解国内压力、稳固自身权位。
![]()
这份协议让人不禁回想起40年前的"广场协议"。但两者相比,新协议的条件显然更为严苛。
在利益分配上,旧协议通过汇率波动间接受益,而新协议则白纸黑字规定九成利润归美方,日本相当于"出钱帮人建厂,最后只拿零头"。在资本规模上,55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全年税收总额,这笔巨额资金的外流,将使日本本土的半导体复兴、汽车升级等重要计划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
但最令人担忧的当属主权让渡问题。新协议建立了"季度核查机制",美方可以定期检查日本出资进度,并以高额关税相威胁。这一机制实质上是将日本经济的部分控制权交到了美国手中,日本在经济决策上失去了自主权,沦为美国产业政策的"附庸",而40年前的旧协议,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干预尚属间接,并未达到如此直接控制的程度。
![]()
为什么日本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其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深度依赖。长期以来,日本将自身安全托付给美国,在军事部署、安保策略等方面处处依赖美方支持。这种"安全依附"关系,让日本在与美国的经济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持安全层面的"庇护",不得不一次次在经济利益上做出妥协,陷入"安全依赖→经济让利→主权受损"的恶性循环,难以挣脱。
40年前的协议让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而今天这份更加苛刻的新协议,可能会将这个国家推向更深的困境:巨额资本外流加剧财政压力,本土产业因资金短缺陷入停滞,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当东京再次举起妥协的酒杯,为这份不对等协议"买单"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依附宿命,究竟何时才能终结?日本又要为这份"安全依赖",付出多少无法挽回的代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