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新疆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老家的盐碱地都种上小麦了,亩产比十年前翻了两倍还多。我当时听着都有点不敢信——以前那地方可是连骆驼刺都长不旺的,怎么突然就成了产粮地?说白了,都是靠科技和管理的套路硬砸出来的。
![]()
朋友说他表哥在南疆种了半辈子地,以前最愁的就是地里的盐碱。那土抓一把放嘴里都发苦,种啥都长不好。后来县里农技站的人来了,教他用盐生植物改土——先种一年盐角草,等草长起来就割了埋土里,再撒点微生物菌。第二年试种耐盐小麦,居然收了六百多斤一亩。他表哥现在逢人就说:“早知道这办法管用,以前也不用瞎折腾那么多年了。”
还有个沙漠边上的合作社,他们搞的光伏农业更有意思。太阳能板架在田上面,既能发电赚钱,又能给庄稼遮太阳,减少蒸发。下面的地用智能滴灌,手机APP上就能看土壤湿度,想浇多少就浇多少。去年他们的玉米亩产比旁边没装光伏的地高了三成,用水还省了一半。合作社的负责人说:“其实就是把能利用的资源都凑一块儿了,太阳的光、地里的土、有限的水,一个都没浪费。”
![]()
说到底,新疆能把荒漠变成粮仓,不是因为老天爷突然开眼,是因为他们把每个难题都拆解了,一个个找办法解决。土盐碱就改土,水不够就节水,再用智能工具把效率提上去。其实不管啥极端条件,只要肯动脑筋找对路,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在新疆的这些经验,不光自己吃饱了,还能给其他干旱地区做榜样——说白了,就是用科技和管理把“死地”盘活了,这才是真本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