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随着西藏自治区公布经济数据,全国 31 省份前三季度经济 “成绩单” 悉数亮相。在全国 GDP 同比增长 5.2% 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版图呈现出 “总量稳中有进、增速西高东中、动能新旧转换” 的鲜明特征:广东、江苏双双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巩固领跑地位,西藏、甘肃等中西部省份以超 6% 的增速惊艳全场,高技术制造业则成为贯穿南北的核心增长引擎。这份沉甸甸的报表,既藏着经济大省的担当,也写满后发地区的突围密码。
一、总量格局:双万亿领跑,前十阵营门槛抬升
前三季度的经济总量排名,延续了近年 “头部稳固、梯队清晰” 的格局,但细微变化中暗藏新趋势。广东、江苏、山东组成的 “第一梯队” 优势进一步扩大,其中广东以 105176.98 亿元的 GDP 总量蝉联榜首,江苏紧随其后达到 102811 亿元,两省成为全国仅有的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合计贡献了全国近 20% 的经济总量。
![]()
这种 “双巨头” 领跑态势并非偶然。广东的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5.4%、6.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55.5% 和 33.8%,新动能产业的持续发力为经济注入稳定动能;江苏则凭借高新技术产业 51.8% 的产值占比和 11.7% 的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展现出更强的产业升级韧性。值得注意的是,江苏 5.4% 的同比增速高于广东 1.3 个百分点,万亿级体量下的增速差距,折射出两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节奏。
“第二梯队” 的竞争同样激烈。山东以 77115 亿元位列第三,浙江以 68495 亿元紧随其后,两省增速分别达到 5.6% 和 5.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具标志性的是,今年前三季度 GDP 排名前十的省份均突破 4 万亿元大关,较去年增加 1 个,显示出经济大省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其中,四川以 5.5% 的增速站稳第六位,湖北则以 6% 的增速逼近前五,中西部省份在总量阵营中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
从区域贡献看,长三角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 GDP 合计约 25.18 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 24.81%。这一区域不仅总量庞大,增速也全部跑赢全国 —— 江苏 5.4%、浙江 5.7%、安徽 5.4%、上海 5.5%,形成了 “总量与质量并重” 的发展样板。
二、增速图谱:中西部领跑,藏甘鄂成增长黑马
如果说总量格局是 “稳” 的体现,那么增速差异则彰显了中国经济的 “活” 力。前三季度,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中西部占据 8 席,其中西藏以 7.1% 的增速登顶,甘肃、湖北分别以 6.1%、6.0% 位列第二、三位,呈现出 “西高东中” 的显著特征。
![]()
湖北的 “狂飙” 最具代表性。作为中部省份的佼佼者,湖北前三季度消费、投资、出口 “三驾马车” 全面发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5%,出口总额更是以 30.8% 的双位数增速领跑中部。在武汉光谷的产业园区里,湖北才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公司海外贸易经理 Crysty 透露,1-9 月营收同比增长 20%,全年预计增幅可达 30%。这种增长并非个例,湖北制造业投资增长 12.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8.3%,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过半,工业强省的底色愈发鲜明。
西部省份的崛起则得益于产业转移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加持。西藏、甘肃等省份依托特色资源与基础设施改善,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宁夏、四川、新疆等六省份增速均超 5.3%,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以四川为例,其推出的工业项目竣工达产激励政策,最高给予 1500 万元补贴,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8.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 13.2%,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
相比之下,东部经济大省虽增速不及中西部,但 “稳增长” 的压舱石作用依然关键。广东、江苏在万亿级体量下保持 4% 以上增速,实属不易;浙江则凭借 3.16 万亿元的出口总额和 8.3% 的增速,展现出外向型经济的强大韧性。这种 “中西部冲速度、东部稳底盘” 的格局,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的生动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东北省份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压力。但从积极信号看,辽宁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9.2%,高于规上工业增速 3.1 个百分点,转型曙光初现,显示出老工业基地正在艰难破局。
三、动力引擎:高技术制造业扛鼎,新三样成出口利器
透过枯燥的数据表象,不难发现贯穿 31 省份增长的核心逻辑 —— 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崛起,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钥匙。
在工业领域,高技术制造业的 “扛鼎” 作用愈发凸显。江苏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1.7%,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 2.7 个百分点;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 8.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速高达 12.8%;河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20.0%、14.3%,成为工业增长的 “双引擎”。这些数据印证了一个趋势: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谁抓住了高技术制造业,谁就掌握了增长主动权。
![]()
高技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出口结构的升级。“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多地出口的 “增长极”:河南前三季度 “新三样” 出口增长 162.4%,其中电动汽车出口暴增 262.1%;浙江 “新三样” 出口 963.8 亿元,增长 19.7%,以 3.1% 的出口占比贡献了 6.6% 的增量。在广交会现场,杭州拜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康复设备展台前人头攒动,董事长胡其军坦言,凭借技术优势打开欧洲市场后,公司海外订单同比增长 40%,这种 “技术出海” 正成为外贸增长的新范式。
投资端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各地纷纷将工业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广东出台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10 条措施,聚焦固态电池、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赛道;湖北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35%,较去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山东则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改的支持力度,前三季度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10.3%。这种精准发力的投资策略,既稳住了当前增长,也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动能。
消费市场的复苏则呈现 “梯度升级” 特征。东部省份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上海前三季度餐饮收入增长 12.3%,浙江文旅消费增长 15.2%;中西部省份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同步发力,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83.5%;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崛起,四川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 1.3 个百分点,显示出广阔的下沉市场潜力。
四、冲刺四季度:政策加力与区域竞逐
进入 2025 年最后一个季度,31 省份纷纷拿出 “冲刺方案”,一场围绕全年目标的区域竞逐已然展开。经济大省继续发挥 “顶梁柱” 作用:广东提出四季度力争工业投资增长 15% 以上,推动 200 个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江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实施 “产业链强链补链” 专项行动;浙江则加码外贸扶持政策,对跨境电商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
![]()
中西部省份则瞄准增速优势乘势而上。湖北启动 “四季度工业攻坚行动”,设立 10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产增效;四川推出 20 条稳增长政策,涵盖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多个领域;甘肃聚焦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 10 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了各地确保完成全年目标的决心。
从挑战来看,部分省份仍面临出口承压、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等问题。但从积极因素看,全国高技术制造业 PMI 连续 6 个月位于扩张区间,1-9 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至 1.2%,市场信心正在逐步恢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刘向东指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西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引领作用凸显,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总之,31 省份经济 “三季报” 犹如一幅立体的经济图谱:既有广东、江苏万亿级体量的沉稳,也有西藏、甘肃高增速的灵动;既有长三角产业升级的精准,也有中西部承接转移的活力。这种 “多元共生” 的发展格局,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核心体现。
高技术制造业的全面突围,打破了 “东部创新、中西部制造” 的传统分工,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内涵;“新三样” 的出口爆发,彰显了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消费市场的梯度复苏,则勾勒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无限潜力。这些积极变化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中国经济正在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