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 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而 2025 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有抑郁或焦虑风险时,有更高比例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在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不到 5% ,而在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分别高达 20.2% 和 45.4% 。
研究者史晓宇等人用 8 个字概括了近几年学生们不寻常的精神状态:从不想学到不想活。
![]()
一、从“不想学”到“不想活”,中间藏着3条“隐形滑坡”
没有孩子会突然“不想活”。从厌学情绪到心理危机,是一个慢慢“熬干”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每一步都不显眼,却步步走向危险:
1.第一步:学习压力,先变成“自我否定”
孩子最初的“不想学”,大多是因为“学不好”——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一道题反复做错,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但对青少年来说,“学不好”不只是“任务没完成”,而是会变成“我没用”。就像小远第一次数学考58分时,他不是想“下次多复习”,而是盯着试卷哭:“我怎么这么笨?连最简单的题都不会,以后肯定什么都做不好。”
家长往往没在意这份“自我否定”,反而会说“你就是没用心”“再努力点不就好了”——这些话像“压舱石”,把孩子的自信越压越低,慢慢让他觉得“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也不是个有用的人”。
2.第二步:家庭回应,堵死最后一道“情绪出口”
孩子说“不想学”,其实是在“求救”:“我现在很难受,你能不能帮我?”但很多家长的回应,却把这扇“求救门”焊死了:
•否定型:“别找借口,就是懒!”“别人都能坚持,你怎么这么脆弱?”
•施压型:“你不学习将来怎么办?只能去捡垃圾!”“我们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你对得起我们吗?”
•无视型:“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现在说这些没用。”然后转身继续刷手机。
有个14岁的女孩告诉我,她曾故意把作业本撕了,想让妈妈注意到她“很痛苦”,可妈妈只是骂她“败家子”,然后重新买了一本让她重写。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跟家里说过“不想学”——反正说了也没用,不如自己憋着。
3.第三步:从“逃避学习”,到“逃避整个世界”
当学习变成“自我否定的来源”,家庭又没有“情绪出口”,孩子就会开始“逃”:
•先逃作业:放学磨磨蹭蹭,写作业时偷偷玩手机,哪怕发呆也不碰课本;
•再逃学校:找借口“肚子疼”“头疼”,宁愿在家躺着,也不想走进教室;
•最后逃世界:躲在房间里,不说话、不吃饭、不跟人接触,连以前喜欢的游戏、动漫都提不起兴趣。
这时候的“不想活”,其实是“不想再面对这个让我痛苦的世界”——学习让他觉得“自己没用”,家庭让他觉得“没人爱我”,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觉得“活着太累了”。
![]()
《 重启人生 》
二、别再犯这些“致命误区”:你以为的“为他好”,其实是在推他走
很多家长说“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恰恰是这些“为他好”的想法,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3个常见的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1:把“厌学”当成“叛逆”,把“求救”当成“对抗”
当孩子说“不想学”,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这孩子又叛逆了,故意跟我对着干”。于是开始冷战、批评、甚至打骂,却没看见孩子眼里的恐惧和无助。
其实青少年的“叛逆”,很多时候是“绝望的反抗”——他没办法让你理解他的痛苦,只能用“不听话”来吸引你的注意,哪怕这种注意是“批评”。
▶误区2: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全部价值”
“你考90分,就是好孩子;考60分,就是坏孩子”——很多家长无意识中会传递这样的观念。孩子会慢慢觉得:“只有我成绩好,爸妈才爱我;我成绩不好,就不配被爱。”
当孩子长期考不好,他就会认定“我不配被爱”,进而觉得“我活着没什么价值”。就像有个孩子在遗书里写:“我每次考差,都能看到妈妈失望的眼神,我不想再让她失望了,也不想再让自己失望了。”
▶误区3:“等他长大了就好了”,忽视“情绪的时效性”
青少年的情绪像“刚烧开的水”,如果不及时降温,很容易“溢出来”。但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烦恼,等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于是放任孩子的情绪积压。
可情绪不会“等长大了就消失”,只会像“埋在心里的炸弹”,越积越满,最后要么炸伤自己(自残、自杀),要么炸伤别人(攻击、暴力)。
![]()
三、比“逼他学习”更重要的:接住孩子的“情绪求救”
其实,从“不想学”到“不想活”,中间有无数个“可以拉一把”的机会。家长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要做好这3件“小事”,就能帮孩子把“绝望”拉回“希望”:
1.先停掉“分数对话”,聊点“没用的事”
如果孩子说“不想学”,别先急着说“学习”,而是先聊“他的感受”:
•可以问:“最近学习是不是很累?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特别难?”
•可以聊:“你最近喜欢的游戏更新了吗?要不要跟妈妈说说怎么玩?”
•甚至可以说:“要是实在不想学,今天就先歇一天,我们一起看看电影、散散步。”
有个家长试过,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她没批评,而是带孩子去公园放风筝。孩子玩累了说:“其实我不是不想学,是怕考不好让你失望。”——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学习的办法”,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2.接住他的“小情绪”,哪怕是“不想学”
当孩子说“作业太多了,我不想写”,别回“别人都能写完”,可以说“确实好多,我们一起拆成小任务,先写10分钟好不好?”;
当孩子说“我觉得自己好笨”,别回“你就是没用心”,可以说“妈妈小时候也有不会的题,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不是你笨”;
哪怕孩子只是沉默,也别逼他说话,坐在他身边,递一杯热牛奶,说“我在这里陪着你”——有时候,“陪伴”比“道理”更有力量。
3.给孩子“失败的权利”,告诉他“你值得被爱”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的价值,不是由分数决定的。哪怕你考0分,妈妈也一样爱你。”
•可以在孩子考差时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一起找原因,下次努力就好,妈妈不怪你。”
•可以在日常中说:“你今天帮奶奶拿了东西,妈妈觉得你很孝顺;你跟同学分享了玩具,妈妈觉得你很善良——这些都比分数重要。”
让孩子明白“我本身就值得被爱”,他才不会因为“学不好”就否定自己,更不会因为“学不好”就觉得“活着没意义”。
![]()
《生命之树》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他怎样,都被爱、被接纳。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也比我们想象中更坚强。
每一个“不想活”的念头背后,都藏着一个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珍惜的灵魂。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听见孩子沉默的呼救。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黑暗中,找到那束光。
正如《无声告白》中所说:
“你永远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就,而牺牲他的人格。”
我们最大的愿望,不是孩子成功,而是孩子成为他自己,并且,热爱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毕竟,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与所有父母共勉。
文章参考:简单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